李欣沂
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四川成都 610059
新媒體背景下風險傳播及策略研究
李欣沂
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四川成都 610059
傳統媒體功能逐漸被新興媒體覆蓋和拓展,整個社會信息傳播格局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也改變著風險傳播的速度、風險傳播對社會的影響程度。當前,新媒體背景下,風險傳播出現了風險放大機率增加、交互影響程度加深、風險傳播視角多元化等挑戰,要積極應對這些挑戰要積極發揮媒體“把關人”作用、加強對新媒體傳播的監管力度、培養公眾的風險理性傳播意識。
新媒體;風險傳播;挑戰;策略
風險傳播不僅涉及到自然災害,如地震、干旱、泥石流、暴風雨、海嘯等自然界方面具有負面性質的傳播,還涉及到人類社會有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突發事件、公共危機事件的傳播。任何上述類型事件的傳播都具有影響深遠、傳播速度快、對穩定的社會秩序產生一定影響的特點。再加上,當前傳統媒體功能逐漸被新興媒體覆蓋和拓展,如網絡、數字電視、觸摸媒體等“第五媒體”的相繼出現促使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整個社會信息傳播格局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也改變著風險傳播的速度、風險傳播對社會的影響程度。那么,新媒體背景下風險傳播出現了哪些新特點,給當前新聞工作者帶來哪些挑戰,如何應對?作者試對此進行分析。
早在80年代,就有外國學者對風險傳播做出了概念界定,指出:“風險傳播是在個人、團體、機構間交換信息和意見的互動過程。它不只與風險相關,還包括風險性質的多重信息和其它信息,這些信息表達了對風險信息或風險管理合法的、機構的安排的關注、意見和反映。”[1]風險傳播是對“風險”相關的綜合要素進行傳播的一種形式,以“風險”發生的過程構成劃分風險傳播[2],其內容則可分為:一是風險傳播的預警階段,對“風險”提前宣傳,廣而告之,以防范“風險”的發生;二是風險傳播處置階段,對正在進行中的“風險”進行時時公布和更新,及時與公眾溝通,控制輿情,將“風險”導致的負面輿論影響降到最低;三是風險傳播的反饋階段,對“風險”造成的影響進行總結分析,通過媒體傳播引導公眾認識,使輿情恢復到正常水平,恢復社會穩定、良好秩序。事實上,風險傳播多數是指風險事件的傳播。
因為媒介不同,傳播形式不同,并且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的交互方式也有所差異,這種差異在新媒體盛行背景下顯得更為突出,也成為新媒體背景下風險傳播帶來的新挑戰。
2.1 風險放大機率增加
新媒體傳播中提高了風險被制造和放大的機率,這是由于新媒體具有對話性、開放性、參與性等特點,提高了公眾對風險信息的獲取速度,同時言論自由也促成了風險信息的快速傳播。新媒體是一把風險傳播中的“雙刃劍”,它給公眾提供了參與風險傳播的橋梁、平臺,增加公眾主動認知和防范風險的意識,但也因其門檻低,操作便捷、傳播速度塊、豐富的傳播形式、公眾便于參與等特點增加了風險被放大,增加被“制造”、被杜撰而出的機率。因為在新媒體中人們通常不考慮信息的出處、真實性等就妄加評論,摻雜個人極端情緒,再被二次甚至多次傳播,放大潛在風險,甚至是引發恐慌,給社會秩序帶來負面影響。
2.2 交互影響程度加深
新媒體傳播突破了信息發布者與接受者之家的界限,任何人在都可以在新媒體下的虛擬平臺發表意見、觀點,具有較為充分的話語權。公眾的大量參與使風險傳播交互影響更明顯:一是可以對風險及時傳播和“發聲”,以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增強防范意識;二是通過公眾參與互動形成輿論,強化政府部門風險管理意識,保障人民各項安全。公眾在新媒體中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轉化為主動的信息發布者與接受者,成為媒介主體,參與公共事務,在風險傳播的各方進程中作用影響明顯。
2.3 風險傳播視角多元化
普通大眾使用和介入使自媒體的門檻較低,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快了傳播的話語權從傳統媒體向普通大眾的轉移。新媒體信息的發布和轉發的“把關人”功能弱化,風險也正在此,加上新媒體出現多元化的風險傳播的視角產生了不同影響。商業視角中,為博取眼球,獲得經濟利益,增加受眾,風險信息被利用以達到商業目的,如當前微信傳播中,為博眼球,促進微信營銷,傳播不實風險信息,微信也因此并被冠以“謠言的溫床”的稱號;媒體報道視角中,新媒體扮演的是傳播媒介角色,最大限度的反映和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在風險發生時,具有提供全面及時事件信息、提醒公眾,普及風險意識的社會責任。總的說來,多元化的風險傳播視角都在考驗媒體的素養、在傳播風險信息中的態度。
3.1 積極發揮媒體“把關人”作用
在一個社會發展中,信息的傳播依賴于媒體,構建穩定和諧的社會不僅是媒體人的職責,也是媒體人應有的職業目標。因此在信息傳播中,降低風險甚至消除風險都成為媒體重要任務。強化媒體“把關人”作用:一是建議提高進入門檻,增加實名認證,全面把控參與者信息發布傳播情況,控制風險傳播源頭;二是對發表在各自媒體平臺信息進行全面審核、篩選,對那些缺乏客觀、真實的信息嚴格過濾,杜絕再次傳播,避免制造風險或把風險擴大化;三是風險信息傳播正式化、公開化,通過把關,把風險信息及時、全面、真實、客觀地傳播給公眾,預防因不了解風險情況而帶來的焦慮感。
3.2 加強對新媒體傳播的監管力度
新媒體發展時間短暫,在當前這種井噴式發展中不間斷出現各種問題,如網絡造謠、杜撰等,片面強調高關注、高點擊率、轉發效應而不經辨別的傳播方式增加風險機率,因此,加強對新媒體主體的監管力度,有利于規范其行為,促進其自我管理。首先,完善上級信息監管機構的功能和作用,對涉及到媒體主體進行全面信息監控,過濾不良、存在潛在風險或擴大風險的信息。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規督促媒體自身發揮信息監管作用,通過法律強制性要求媒體承傳播責任,既要降低風險,又要正確傳播和處置風險。最后,增加公眾參與監管的渠道,督促媒體不斷整改,進行有益于大眾的傳播內容與形式。
3.3 培養公眾的風險理性傳播意識
作為媒體應具有一定的社會擔當感、職業道德感,積極發揮傳播正能量作用,這是媒體最基本的職責,也是媒體的天職。在當前公眾對新媒體具有高度粘性,越來越依賴于新媒體傳播的信息,而這些信息繁雜,公眾難以辨別,這就增加了風險傳播范圍和加深影響程度,因此,信息傳播媒體承擔著提醒公眾、教育公眾,提高其認知和辨別能力的責任,扮演正面角色,傳播正能量。首先,媒體要傳播風險知識,包括傳播特征、過程、機制等。其次,普及風險傳播規范意識,尤其是對觸犯法律的案例、法律條文進行宣傳,培養公眾在新媒體環境中的底線意識。最后,引導公眾養成正確的風險處理態度和行為,在風險傳播中也能發揮正面作用。
綜上,我們看到風險傳播給媒體帶來的挑戰,要從媒體自身、監管部門、公眾多維度去處置和應對風險傳播。
[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89).Chapter 1:Introduction:Improving Risk Communication. 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2]田靜.風險傳播與媒介素養[D].湖北大學,2012:4.
G2
A
1674-6708(2015)137-0105-02
李欣沂,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科技新聞與傳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