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文
連城縣廣播電視臺,福建龍巖 366200
龐大的潛在收聽人數使得早間時段成為媒體的黃金首選。但是,人們會選擇怎樣的媒體來獲知最新鮮的資訊?一方面有手機、網絡、報紙、電視等強勢新舊媒體,另一方面中央、省、各級廣播媒體的競爭,處在新聞節目鏈條相對薄弱的地方廣播面臨著重大壓力。在這樣一個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作為地方臺廣播媒體,如何突破瓶頸、尋找新的增長點,讓受眾把焦點放在廣播媒體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將以龍巖人民廣播電臺《早安龍巖》為例,一同探討地方臺早間新聞廣播如何更好地服務本地聽眾,如何更出彩。
龍巖人民廣播電臺2009年頻率改版,布局早間時段,特別推出早間新聞資訊類直播節目《早安龍巖》。節目從每天早上7點30分準時開始,男女主持人搭檔,60分鐘全程直播。六年時間過去了,頻率節目經過了多次改版,但《早安龍巖》依靠四個堅持實現地方臺早間新聞廣播的可持續發展,并始終高居收聽前茅:滿足需求、突出特色、評論思辨、強化創新。節目以欄目個性化、內容特色化為取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貼近百姓生活,引導文明風尚,全力打造新聞綜合型廣播,努力把龍巖人民廣播電臺辦成一個全市人民了解權威資訊的“第一現場”,使節目真正成為一個引導有力的新聞聽覺“風景線”。
現代社會,人們的收聽習慣與生活密切相關。廣播媒體在這方面占據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廣播是單一聲音傳播媒介,聽眾只需要聽就可以了,解放了眼睛和雙手,并不影響聽眾同時進行其他的活動。同時,本地市民如果想第一時間了解本土新聞、實時交通路況,自然而然會選擇時效最強、更新最快的廣播媒介來獲取信息。龍巖人民廣播電臺作為地方唯一的市級廣播電臺,在聽眾的媒介印象中占據絕對的優勢。
另外,聽眾選擇廣播媒體作為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的需求:第一,傳統資訊的需求:一方面受眾需要了解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另一方面也需要輕松的資訊來緩解聽覺疲勞;第二,交通路況信息的需求:受眾在車內希望通過收聽實時路況以便暢通無阻地行駛;第三,服務方面的資訊:如氣象信息、生活指數。第四,獵奇的心理:“天下之大,無奇不有”,聽眾希望通過廣播了解世界上更多的奇聞趣事。
在早晨,能引起聽眾興趣的一是服務性內容,二是提供新聞資訊。于是《早安龍巖》把新聞資訊與服務受眾結合起來,充分分析受眾需求,竭盡全力將服務做到家。
1)服務性內容。
市民每天在上班、上學的路上需要及時了解最新的交通路況信息。《早安龍巖》特別策劃推出了7:45、8:00、8:15、8:27四個時間段的《實時路況》。通過主持人與本臺路況記者實時電話連線,為聽眾發布最新的路況信息、以及交通出行的溫馨提示。
在每天出門前,市民需要了解最新的天氣情況。因此在節目一開始就為聽眾播報天氣,不僅當天的天氣是陰是晴,溫度如何,甚至晨練指數、舒適度指數、防曬指數乃至旅游指數、晾曬指數等都進行預報,讓聽眾覺得多了一個朋友。
本著服務的原則,在節目尾聲推出版塊“生活情報站”。為聽眾提供生活小竅門,并介紹當天其它精彩節目內容,方便聽眾鎖定收聽本臺其他節目。
2)新聞資訊。
每位聽眾都希望充滿自信地開啟一天的新生活,他們需要了解國內外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早安龍巖》在“天氣預報”之后,馬上為聽眾送上“新聞速遞”。當班編輯每天晚上編輯最新的重大新聞,以備播出;第二天早上7點再次瀏覽各大新聞網站,對資訊進行更新或替換,真正做到“新聞”“速遞”。
在廣播媒體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廣播媒體必須心里時刻裝著聽眾,充分分析聽眾需求,增強服務意識,精心設置各個版塊,從而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聽眾各方面的收聽需求。
新媒體時代對地方臺廣播節目的內容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向群眾關心的熱點領域傾斜,節目才會被群眾接受和認可。作為地方臺,辦節目一定要突出地方特色,而且這種“特色”是不能被復制的,最起碼也是不能完全復制,有了這種“特色”,地方臺的節目就有了生命力。
《早安龍巖》在“新聞速遞”后開辟了“紅土地新龍巖”、“早安熱詞”版塊,做活本土資訊,做優民生報道。“紅土地新龍巖”版塊主要注重選擇昨日龍巖本土發生的較典型的民生類新聞,包括新羅城區、各設區市,從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出發,來反映龍巖當地的最新動向。如《大型歷史革命題材電視連續劇‘共和國搖籃’在央視播出》、《70歲以上老人將免費乘坐公交車,不受地域限制》、《“龍巖公交車現黑木耳”追蹤 車上衛生死角真不少》等,反映龍巖當地的最新民生動向。這些節目雖然還不是特別完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改進,但是證明一點就是“結合當地實際,突出地方特色,關注民生、關注本土、展現社會萬象”,可以成為當前地方臺廣播節目的發展方向,以廣播的力量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切實惠及民眾,讓城市充滿溫情。
為進一步挖掘新聞價值,通過深度報道和學理思辨,實現新聞內涵的全面提升,《早安龍巖》開辟了“今日最觀點”,從新聞事件出發,通過兩位主持人的即興評論,使新聞事件更立體、更多元,增強傳播效果。如:“龍巖市區試行錯峰上下學”這條新聞。單純的評論說理,難免干巴、枯燥、空洞,只“述”不“評”的現象比較容易出現,而聽眾又容易厭煩這種無謂的信息式填鴨說教。如果主持人能從正反兩個角度,有支持,有反對,有利、有弊,進行思想碰撞,并且和聽眾進行互動討論,效果就會好得多。
另外,新聞評論一定要點評到位,要“評”到點子上,“論”到關鍵處。要加強“評”的分量,加大“說理”的力度,通過“說”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觀點要擁有自己的個性。在直播節目開始之前,主持人要提前瀏覽相關新聞背景,注意對觀點思想的深度挖掘。雙方進行溝通交流,在節目中點到痛處,擊中要害,評論時能引起聽眾的共鳴,這樣的新聞評論才有魅力。
廣播新聞的采制強調編輯“主導”,強化編輯策劃。這樣可以加強整體編輯力度,落實新聞節目的定位,擴大新聞節目的品牌特色。《早安龍巖》采用的是采編播控一體化的工作模式。節目中的本土新聞,是通過本臺記者自采自編,在部門間進行資源共享。另一方面,由主持人兼做編輯,并通過各大權威門戶網站收集最新的新聞資訊整合文稿內容。整檔欄目由兩位主持人負責把控,外加一名導播和路況記者,據此方法龍巖人民廣播電臺在人員力量不足的情況下,辦出了一檔匯聚時政、社會、娛樂、路況等全方位資訊且可聽性強的欄目。
《早安龍巖》開播以來,形成了輕松自然、平和親切的主持風格。兩位主持人年輕活潑、充滿朝氣,每天的新聞資訊通過他們以播、說、聊相結合的播報方式傳遞給聽眾,聽眾在潛移默化中認識、熟知兩位主持人,為節目成功打造明星主持人品牌。
為激發廣大聽眾對地方臺的關心支持,提高關注度和收聽率,方便和吸引更多聽眾報料,《早安龍巖》兩部新聞信息、路況報料熱線電話全天候開通,使社會報料數及播出的突發性鮮活信息大大增強,有效的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同時,節目中的新聞、路況信息等通過官方微博、微信、網站、當地熱門社區網絡及時播發,聽眾的閱讀量也越來越大,粉絲活躍度很高,互動性越來越強。
此外,欄目在全臺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在組織志愿者團隊、積極策劃公益活動、回饋社會方面不遺余力,做了很多嘗試,并有針對性地為弱勢群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來提高影響力。這些活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推動全社會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風氣。欄目也因承擔社會責任而成功塑造了社會公益形象,以服務帶動口碑,以口碑提升社會影響力。
一句問候語“早安龍巖,龍巖早安”,在節目中始終貫穿。《早安龍巖》開辦六年多來已經讓許多龍巖人培養了早間收聽新聞資訊的習慣,且受到聽眾和專家的好評。福建省新聞出版廣電局下屬福建省收聽收看中心的評議員在收聽了近30期的《早安龍巖》后,認為《早安龍巖》內容豐富,可聽性強;定位準確、彰顯服務;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精選本土新聞,凸顯地域特色;節目主持具有親切感。同時刊發了收聽報告分發至全省各廣電媒體傳閱。《閩西廣播電視報》刊登了一篇名為《我聽龍巖廣播》的文章。其中特別提到了《早安龍巖》。這位聽眾寫道:從龍巖到海地,從時事到經濟,從社區到娛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真是營養豐富的“早間大餐”。除此之外,一些聽眾也通過撥打熱線參與節目,在提供完最新信息后,不忘表達他們對節目的喜愛。有的聽眾還專門在本臺音樂節目中,為《早安龍巖》的主持人點歌,表達對節目、主持人的支持。當然主持人也在節目之后,積極的與聽眾進行互動,交流心得,努力讓節目做得更好。
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地方臺早間新聞資訊類廣播節目是辦給老百姓聽的,是為廣大聽眾服務的,要讓老百姓喜歡聽,有興趣聽,這是新聞從業者應有的理念和追求。當然,地方臺早間新聞廣播節目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的發展空間也是無限寬廣的,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探索,摸索一條與時俱進,符合聽眾需求的發展道路,才能有更新、更大的突破,才能更出彩。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出版社,1999.
[2]牧原.我聽龍巖廣播.閩西廣播電視報,2010-2-04 .第5期 A2《新聞廣場》.
[3]報告.福建省收聽收看中心報告,2009-12-03.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