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勇,周 剛,趙圣文,張會幈*
(1.四川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61130;2.銅仁學院 科研處,貴州 銅仁554300)
貴州作為一個山區為主的農業省份,種植業在農業生產結構中具有重要地位,政府歷來較為重視種植業生產結構調整,1998年以來不斷加大種植業生產結構調整力度,明確調整目標并將其列為年度重點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動種植業生產結構調整,使得種植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產值逐年增長、規模趨于穩定、單產逐年提高、內部結構趨于合理。目前,對貴州省主要農作物生產比較優勢、生產結構調整與比較優勢是否匹配,進而對未來生產結構調整進行探討的研究還較少,而在貴州大力實施后發趕超、三化同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等發展戰略背景下,研究種植業比較優勢及其生產結構調整問題,對于促進貴州農業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鑒于此,筆者在借鑒已有相關研究[1-17]的基礎上,基于1996—2012年貴州省10種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與單產統計數據,運用比較優勢指數法對主要農作物生產的比較優勢進行測算,并對主要農作物生產結構調整與其比較優勢的匹配情況進行檢驗,據此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貴州省有效提高種植業比較優勢與科學調整種植業生產結構提供政策參考。
數據來源于《貴州省統計年鑒》(1997—2013)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97—2013),涉及稻谷、小麥、玉米、大豆、薯類、油菜籽、花生、甘蔗、烤煙及蔬菜共10種貴州省主要農作物。
借鑒于愛芝[18]、彭可茂[19]等的 研究,采用 比較優勢指數法,分別測算1996—2012年貴州省10種主要農作物生產的規模比較優勢指數(scale comprehensive advantage index,SCA)、效率比較優勢指 數 (efficiency comprehensive advantage index,ECA)及綜合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各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1)規模比較優勢指數:

式中,SCAij表示i地區j農作物的規模比較優勢指數,SAij表示i地區j農作物播種面積,SAi表示i地區所有農作物播種面積,SAj表示全國j農作物播種面積,SA表示全國所有農作物播種面積。SCAij>1,表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i地區j農作物的生產規模具有優勢;SCAj<1,則反之。
2)效率比較優勢指數:

式中,ECAij表示i地區j農作物的效率比較優勢指數,EAij表示i地區j農作物單產,EAi表示i地區所有農作物平均單產,EAj表示全國j農作物平均單產,EA表示全國所有農作物平均單產。ECAij>1,表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i地區j農作物的生產效率具有優勢;ECAij<1,則反之。
3)綜合比較優勢指數:

式中,RCAij表示i地區j農作物生產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RCAij>1,表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i地區j農作物生產具有綜合比較優勢;RCAij<1,則反之。
分別以SPt和SPt-1表示第t年和第t-1年某種農作物播種面積占貴州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以PSt表示該種農作物第t年的生產結構變化值,則有:

以RCAt-1表示第t-1年某種作物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若RCAt-1>1,理論上第t年應提高該種作物播種面積比重,即理論調整方向為正,反之則相反;同時,若該種作物的PSt>0,則第t年該種作物的播種面積比重較上年增加,即實際調整方向為正,反之則相反。若該種作物的實際播種面積比重調整方向與理論調整方向一致,即RCAt-1>1且PSt>0,或RCAt-1<1且PSt<0,則表示該種作物的生產結構調整遵循比較優勢原則,反之則相反。
分別采用(1)(2)(3)式計算1996—2012年貴州省10種主要農作物生產的比較優勢指數,從表1得出:
1)規模比較優勢。貴州省烤煙、薯類、油菜籽的規模比較優勢指數均值大于2,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具有規模優勢,其中烤煙的規模比較優勢最為明顯,各年的規模比較優勢指數均大于4,并呈先減后增趨勢;其次分別是薯類和油菜籽,其中薯類的規模比較優勢指數呈上升趨勢,2012年較1996年增長1.28,而油菜籽的規模比較優勢指數較穩定,在2.05~2.95波動。稻谷、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甘蔗、蔬菜的規模比較優勢指數均值小于1,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具有規模劣勢,其中稻谷、小麥、玉米、大豆的規模比較優勢指數呈下降趨勢,花生的規模比較優勢指數變化不大,在0.22~0.35波動,甘蔗的規模比較優勢指數變化較大,呈先增后減趨勢,而蔬菜的規模比較優勢指數呈上升趨勢,自2007起具有規模比較優勢。
2)效率比較優勢指數。貴州省稻谷、玉米、大豆、薯類、油菜籽、烤煙的效率比較優勢指數均值大于1,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效率優勢,其中稻谷的效率比較優勢最為明顯。6種作物的效率比較優勢指數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即1996—2003年和2010—2012年指數波動較大,2003—2010年指數變化趨于穩定。小麥、花生、甘蔗、蔬菜的效率比較優勢指數均值小于1,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效率劣勢,其中甘蔗和蔬菜的效率比較優勢指數呈上升趨勢,而小麥的效率比較優勢指數較穩定,在0.36~0.83波動,而花生在2003年前后兩階段的效率比較優勢指數都呈下降趨勢。
3)綜合比較優勢。貴州省稻谷、玉米、薯類、油菜籽、烤煙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均大于1,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具有綜合比較優勢,其中烤煙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均值大于2,綜合比較優勢最為明顯。小麥、大豆、花生、甘蔗、蔬菜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均小于1,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具有綜合比較劣勢,其中小麥和花生的綜合比較劣勢源于規模和效率劣勢,大豆和甘蔗的綜合比較劣勢源于規模劣勢,而蔬菜的綜合比較劣勢主要源于效率劣勢。

表1 1996—2012年貴州省主要農作物的比較優勢指數Table 1 Advantage index of the main crops of Guizhou during 1996—2012
基于貴州省1996—2012年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比重數據(表2),采用(4)式對這期間各主要農作物的生產結構變化進行測算,并與農作物生產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進行對比。從表3看出,2002年貴州省種植業生產結構調整相對較為符合比較優勢原則,只有蔬菜和甘蔗的生產結構調整背離了比較優勢原則。1997和2004年各有3種農作物的生產結構調整背離了比較優勢原則,1997年分別為稻谷、玉米和油菜籽,2004年分別為稻谷、大豆和烤煙。1998年和2008年兩者的匹配程度最差,各有7 種農作物的生產結構調整背離了比較優勢原則,1998分別為稻谷、小麥、大豆、油菜籽、花生、甘蔗和烤煙,2008年分別為稻谷、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籽、花生和蔬菜。

表2 1996—2012年貴州省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比重Table 2 Proportion of the main crops planting area of Guizhou during 1996—2012 %

表3 1996—2012貴州省主要農作物生產結構調整與綜合比較優勢Table 3 Production structure adjustmentand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main crops of Guizhou during 1996—2012

續表3
1996—2012年期間貴州省10 種主要農作物中,具有規模比較優勢的作物依次是烤煙、薯類和油菜籽;具有效率比較優勢的作物依次是稻谷、玉米、烤煙、油菜籽、薯類和大豆;具有綜合比較優勢的作物依次是烤煙、薯類、油菜籽、稻谷和玉米。同時,貴州省種植業生產結構調整與農作物比較優勢的匹配程度在2002年為最好,而兩者在1998年和2008年的匹配程度最差。
1)壓縮小麥、花生、甘蔗的種植面積。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小麥、花生和甘蔗的生產效率已處于劣勢,尤其是小麥的效率劣勢非常明顯,而3種作物的規模也都處于劣勢地位。近10多年來,貴州省小麥種植面積一直呈下降趨勢,而花生和甘蔗的種植面積總體變化不大,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并沒有綜合比較優勢,因此應加快壓縮這3種作物的種植面積。
2)提高蔬菜生產效率比較優勢。除個別年份外,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貴州省蔬菜的生產效率已處于劣勢,而生產規模逐年趨于優勢地位。近10多年來全省蔬菜種植面積一直呈擴大趨勢,因此應加快蔬菜生產效率提高以獲得綜合比較優勢。
3)控制薯類種植面積增長速度。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貴州省薯類生產的規模比較優勢、效率比較優勢和綜合比較優勢都比較突出,但近年來薯類種植面積增長過快,產量雖有所提高,但產量增速低于種植面積增速,導致薯類在個別年份的生產效率處于劣勢,進而影響其綜合比較優勢,因此應控制薯類種植面積增長速度以保持其綜合比較優勢。
4)穩固烤煙和油菜籽的種植面積。近十幾年來,貴州省的烤煙和油菜籽種植面積整體變化較小,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烤煙和油菜籽生產的規模比較優勢、效率比較優勢和綜合比較優勢都比較明顯,應穩固兩種作物的種植面積,并通過提高生產效率保持綜合比較優勢。
5)擴大稻谷、玉米和大豆種植面積。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貴州省稻谷、玉米和大豆的生產效率比較優勢較為明顯,但不具有規模比較優勢。近十幾年來,貴州省稻谷和大豆的種植面積整體呈緩慢下降趨勢,玉米種植面積雖然整體呈增長趨勢,但增速較為緩慢,因此應以擴大稻谷、玉米和大豆種植面積提高其規模比較優勢,進而獲得綜合比較優勢。
[1]唐華俊,羅其友.基于比較優勢的種植業區域結構調整[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1(5):34-36.
[2]鐘甫寧,徐志剛,傅龍波.中國糧食生產的地區比較優勢及其對結構調整政策的涵義[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39-45.
[3]徐 翔,王華書,王旺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比較優勢與劣勢的思考——以南京市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1(4):94-96.
[4]李傳健.解析我國農業結構調整中的比較優勢[J].齊魯學刊,2002(5):142-143.
[5]白 宏.比較優勢與中國農業結構調整[J].經濟問題,2002(9):46-48.
[6]羅良國,李寧輝.結構調整與區域比較優勢對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業增長的影響[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21-25.
[7]胡艷君,喬 娟.比較優勢與山西省種植業結構調整[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4(3):21-24.
[8]李樹德,李 瑾.天津市農業比較優勢分析及結構調整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6(1):13-16.
[9]鄧 蘋.比較優勢與江西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74-75.
[10]王 洋,齊曉寧.基于比較優勢的吉林省種植業結構調整[J].農業系統 科學與綜 合 研 究,2007(4):416-419.
[11]朱文蔚.基于生產角度對湖南省主要農產品國內比較優勢的 分 析 [J].貴 州 農 業 科 學,2009,37(6):211-212.
[12]范安瑞.基于比較優勢的廣東省種植業結構調整[J].廣東農業科學,2009(8):296-298.
[13]李 鳳.陜西省主要糧食作物比較優勢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12(2):184-185.
[14]楊來淑,高 明,葛 霖,等.重慶市主要農作物的比較優勢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4,42(1):73-74.
[15]鐘甫寧,邢 鸝.我國種植業生產結構調整與比較優勢變動的實證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3(4):260-263.
[16]張 哲,張 蕾.西北地區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的“背離現象”——區域專業化與比較優勢協調性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3(9):25-30.
[17]王學真,韓婷婷,高 峰.種植業結構調整匹配比較優勢的實證分析[J].東岳論叢,2009(5):22-24.
[18]于愛芝,裴少鋒,李崇光.中國糧食生產的地區比較優勢[J].農業技術經濟,2001(6):5-6.
[19]彭可茂,席利卿,彭開麗.近20年中國油料生產比較優勢的測算與啟示[J].貴州農業科學,2012,40(2):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