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麥,原名馬明,男,回族,1978年生于甘肅省廣河縣。2008年開始寫詩,有作品發表于《詩潮》《中國詩歌》《作家報》《回族文學》《民族日報》等報刊,并入選《新世紀詩選》《2014年中國詩歌排行榜》等選本。曾獲首屆“魅力臨夏”全國詩歌散文大獎賽三等獎。系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
了解一個作家最好去讀他的作品,或者聽聽別人怎么說。自己說什么,我想都是不客觀的,難免有所偏頗。為此,我決定停止多余的言說,附錄評論家張予先生通讀我的詩作后的部分品析,正好契合我的詩學主張與立場。
“讀阿麥的詩,我便一直有著這樣一種思考,能否讓詩貼近大地,低空飛行。如果做到了,這樣的詩至少不算是庸作。詩本來也是這樣的:它不過是生活中的紙、竹、線,被詩人拿來制成了風箏。我們抬頭,看到的是一只只風箏在天空飛,低了,看得透徹,也就是有了趣味;高了,又探尋不到蹤跡。只有那些能讓我們矚目的,才算一次成功的翱翔,才會去關注那扯著線的人。
阿麥是一個文人情結很重的詩人,在詩作中經常出現的詞語,比如馬、兄弟、風、水、羊群、花朵等,這些傳統的、美好的詞匯把他的詩撐起來了,飽滿、明朗,總體體現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和美好意愿。
……
我所知道的阿麥生活境況并不如意,甚至稱得上是窘困,但他并沒有像很多人那樣,把窘困或者憤怒寫進詩里,在詩中叫喊。這不僅是人的成熟,也是詩的成熟。這樣的詩給人帶來的閱讀感受是暢快的、自信的、樂觀的,是讀者吸取的一種精神上的營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