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厚亮
他們不會對薪酬表現得那么在意,情懷、興趣和意義占據更加主要的位置。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更富創新力,而創新是公益行業發展最為急需的
這兩年,許多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找到我,向我咨詢如何參與到公益事業中。在公益人士抱怨收入低、公益難做的情況下,他們卻抱持著一股子熱情,從其他領域轉向公益。而這些嶄新的力量,將為公益開出新路。
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群體對公益的參與熱情越來越高漲。
第一,中小企業家。大企業家捐贈已引起廣泛關注,例如王健林、馬云等。但是這個群體畢竟數量有限,尤其知名的大企業家屈指可數。不受大眾關注的中小企業家,在財富額、知名度、影響力方面無法與大企業家相提并論,但他們活得更為灑脫,參與公益的目的往往更為純粹,少了名利的羈絆,多是因為情懷。他們開始在各個地方創建基金會或社會企業、社會投資機構,在這些嘗試中,相對于大企業家,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投入。
第二,實現財富自由的高級職業經理人。中國商業三十年,培養出一個龐大的職業經理人階層,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大多讀過商學院,在經營管理上擁有豐富的經驗。例如,執掌老牛基金會秘書處的雷永勝先生,他曾是蒙牛集團副總裁兼董秘,后辭職轉任老牛基金會秘書長,這幾年把老牛基金會打造得風生水起,引領家族基金會的發展。高級職業經理人轉型執掌基金會和公益機構,為公益行業的專業化、市場化打下了基礎。
第三,“90后”的年輕人。“80后”的一些人曾抱持著理想,但在殘酷的物質束縛下不得不像前幾代人一樣追逐物質,很少在大學畢業后直接進入公益界。“90后”的年輕人表現得更加獨立,他們的出身和成長經歷較之前的幾代人都要豐富,并不會為物質所累。他們不會對薪酬表現得那么在意,情懷、興趣和意義占據更加主要的位置。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更富創新力,而創新是公益行業發展最為急需的。 未來幾年,這些公益新勢力將壯大起來,把“第三部門”建設到應有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