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永勝
先富起來的人也要先善起來
李連杰先生從社會公眾著手,倡導“盡我所能,人人公益”,即每人每月捐一塊錢;崔永元老師也在倡導“一起救計劃”,即每人每年捐179塊錢。這些方式方法我都特別贊賞和支持,而我更希望能夠從“先富人群”著手
現階段,普通民眾不太清楚什么是公益慈善,也不清晰“現代慈善理念”,認為“公益慈善”就是“學雷鋒做好事”,就是“救災幫困”;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是在媒體的宣傳和政府的號召下參與慈善捐贈,缺乏“主動性”和“常態化”,尚未養成“捐贈習慣”。
對于如何向普通民眾解釋清楚“什么是公益慈善”,我梳理出一個“三三四四”理論。
所謂“三三”:第一個“三”即社會管理的“第三部門”,第二個“三”即國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至于“四四”:第一個“四”,即一個先進的、具有發展潛力的社會管理體系應具備四大要素:一是有一個開放的政府,這樣社會才能不斷創新;二是有一大群活躍的、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企業家,他們能夠帶動社會發展,不斷創造價值,包括財富、就業等;三是有公正、透明的媒體,起到宣傳和監督的作用;四是有發達的現代社會組織體系,公益慈善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個“四”,即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意識形態應具備四個特征:哲學(成熟的思維理念)、藝術(美好的藝術文化修養)、宗教(道德層面的自我約束)、現代慈善理念(將公益慈善理念融入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我的看法是,公益慈善的發展狀況和經濟發展狀況相關聯,經濟發展狀況又和人們的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和行為相關聯。
有一次,我去美國考察,在車上跟送我們的司機聊起來。他是福建人,他說美國人百分之八九十信耶穌,他們有一個理念,賺錢的過程當中或多或少會產生所謂的“罪孽”,賺到的錢要捐出一部分用來“贖罪”,比如捐出工資的10%,每年都有個計劃—這就是一種“常態化”。
過去一個時期,由于諸多因素,我國公益慈善發展相對滯后,至今缺少“常態化”這一條腿。
李連杰先生從社會公眾著手,倡導“盡我所能,人人公益”,即每人每月捐一塊錢;崔永元老師也在倡導“一起救計劃”,即每人每年捐179塊錢。這些方式方法我都特別贊賞和支持,而我更希望能夠從“先富人群”著手。改革開放以來,確實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作為改革開放紅利的“最大受用者”,應不應該回報社會?應不應該回報國家?用什么方式?公益慈善!在不影響其生活質量和事業發展的情況下,拿出一部分錢來做公益慈善,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財富的價值所在。
已是全民慈善的美國,尚有“巴比”等慈善大亨共同倡導“億萬富豪們捐出一半家產”;就我國公益慈善發展現狀而言,更應該倡導財富人群參與慈善捐贈。
在我看來,“先富人群”也要“先善起來”,然后通過其行為和理念影響和帶動整個社會走向全民慈善—中國公益慈善的道路應該是這樣。
“先富人群”有兩個做公益慈善的基礎:一是富裕之后,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二是擁有優越的物質基礎后,會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其素質、境界比尚未富起來的人們提高得要快一步,會更有意愿去幫助別人。
“先富人群”如果做公益慈善,力量非常巨大。就像打仗時,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一樣,可以集中這部分人暫時閑置的社會財富去消除貧困和解決其他社會問題。我一直在算一筆賬:據《2014胡潤百富榜》統計,中國有1271位企業家財富達到20億元及以上,如果他們每人捐出30%的資產,其捐贈總量必定在萬億以上,中國公益慈善還缺錢嗎?而且,捐出30%的資產,并不會對其生活質量產生任何影響。
“先富人群”的身體力行看得見、摸得著,必然會極大地帶動慈善理念的推廣與普及。過去我們都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普通民眾受知識量、信息量和道德情操所限,對于他們來說,“示范”的作用往往比“說教”更為顯著。例如,讓農民退耕還林、還草,你對農民說“別種田了,種草吧,收益一定會比現在高”,農民們肯定半信半疑。有一天,他們發現鄰居張三種草了,一年下來賺的錢比自己多。第二年,如果你對他說“別種草了,種糧食,別學張三”,農民們肯定會說“你什么意思,不想讓我發財?”—社會公眾的思維習慣不容易改變。那么,可不可以利用這些思維習慣,順勢而為呢?社會現狀確實存在貧富差距,但是消除貧富差距并不一定非得通過“革命”,那是最極端的方式;可以通過稅收等政策,也可以同時通過公益慈善,使之自覺自愿地以高尚的行為方式消除貧困,這也能體現公益慈善的補充作用。
我認為,目前我國應該大力提倡、發展、推動和保護家族基金會,以點帶面,逐步帶動全民走向慈善。如果每個省會城市都有十家八家家族基金會,社會風氣一定為之大變。家族基金會帶動整個家族成員,家族成員再帶動周圍的親戚、朋友、同學和同事等等,這是爆炸性的影響力,相當于核武器,輻射范圍非常廣泛。
但是,現在很多人懷疑甚至質疑家族基金會。他們的想法可能是:大家都想方設法地賺錢,甚至走極端、不擇手段,有人卻把錢捐出來,真的假的?這些人有什么目的?是想出名?還是打著個幌子想干什么事?這是因為我國家族基金會為數不多且理念尚未普及到民眾,從其產生之日起就帶著爭議,大家對它不理解,自然就不會去贊賞和支持。
讓我們換個思路:就算是捐贈者想出名,我們索性就讓他們出名,行不行?不就是出名嘛,也不妨礙別人,也不阻礙經濟發展,也不擾亂社會治安。而其出名的“成本”是將幾十個億、幾百個億的資產捐贈給社會,這些錢可以辦很多事情,解決很多問題;而且即便他們出名了,對社會也有非常大的教育意義。有什么不好呢?
當下,不參與公益的人多為兩種心態:一種心態認為,參與公益的人,大多已經賺夠錢了,啥也不缺了;而其自身受經濟基礎所限,尚不夠資格參與公益。還有一種心態則沒有把公益慈善看成一種事業,沒有把它看成是社會和政府的需求,認為參與公益的人僅僅是“學雷鋒,做點好人好事”。由此可以看出,社會公眾缺乏一種對公益慈善人士和行業的正確認知和應有贊賞,所謂“社會正能量”還不夠。也有看法說,這個行業目前已經發展起來了,有多么多么熱門。我以為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說法只是這個“圈子”里的“自娛自樂”而已,14億人口連三分之一也沒有“熱”起來。
基于上述看法,我有兩個觀點: 一是,“先富人群”也要“先善起來”,捐出財產的三分之一參與公益慈善。富人捐贈財產要有一個“黃金分割線”,全捐也好,一半也好,或是其他比例也好,應該各自體會。如前所述,在不影響其生活質量和事業發展的前提下,捐贈一定的“閑置”財產參與公益慈善。 我不贊成“裸捐”,包括媒體經常報道的一些非常貧困的人,自己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甚至連一日三餐都在湊合,自身健康都無法保障,卻去幫助別人上大學。對這種行為,我們不限制,但是也不應鼓勵。公益慈善一定要講人性,講公平,講合理,而不是把人變成“神”。畢竟,“窮”先“獨善其身”,“達”再“兼濟天下”;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享受的權利,不要為了“兼濟天下”讓自己不能“獨善其身”。我“推薦”捐贈比例可以是“三分之一”。
二是,中國應該大力發展家族基金會,應該對其予以倡導、鼓勵、支持和保護。家族基金會能夠為社會持續提供巨大的慈善資源,使得公益慈善事業的開展更具廣度與深度;能夠逐步影響和帶動“全民走向慈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貧富差距”,還可以解決一部分就業問題。假如前述1271位富豪,分別設立家族基金會,每家基金會組建20人的工作團隊,將可提供超過2.5萬個工作崗位;如果10億資產以上的富豪都能夠以家族基金會的形式參與公益慈善,所提供的財富和工作崗位又將放大多少倍呢? (整理_徐會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