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茜薇,蘇方林
(廣西師范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長期高速增長的階段.有關數據統計顯示,2000年至2014年期間,國民生產總值(GDP)名義的年均增長率為10.02%左右,人均GDP名義的年均增長率為9.08%.在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湖南經濟也高開穩走,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湖南省GDP名義的年均增長率為11.68%,人均GDP名義的年均增長率為12.32%.2011年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主題為“關注增長質量,掌控經濟格局”“十一五”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長率為11.2%,“十二五”期間的GDP增長目標減速至7%.最近發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了7.3%,低于中國政府設定的“7.5%左右”的2014年全年增長目標,創下近六年來新低.這些都表明開始更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縱觀湖南近年來的經濟發展情況,從產業結構看,湖南工業呈現規模總量快速壯大、增長速度較快、比重明顯上升的局面.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格局.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由2000年的22.1%下降到2013年12.2%;第二產業比重平穩上升,2013年達到47.0%,比2000年上升10.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為40.8%,比2000年下降0.7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要真正實現向“三二一”的后工業時代轉變仍需經歷較長的發展過程.從經濟波動率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是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標志,經濟波動過大,不利于穩定增長.2013年湖南經濟波動率為-10.6%,波幅居中部第一.從城鄉收入比率看,伴隨著經濟發展,居民收入從總體上得到改善,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但改革開放以來,湖南與其他地區一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趨于擴大,制約著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2013年,湖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絕對差距達到15 042元,比2000年擴大了11 020元 ;城鄉收入比率為2.8:1.從單位GDP能耗看,2013年,湖南單位GDP能耗為0.79噸標準煤/萬元,居中部六省第3位,比經濟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有待進一步提高.2010年,湖南省提出不再約束考核GDP,希望通過全方位的增長如福利保障、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等來解決現階段出現的貧富差距大、環境污染嚴重、經濟波動幅度大、經濟結構轉型等問題.把經濟增長的數量當作是經濟增長的全部內容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們開始反思,在追求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不僅應當考慮數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應當注重增長的質量.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構建經濟增長質量指標體系,測度湖南省的經濟增長質量水平,從而得出相關結論.
界定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和外延對其研究意義重大.國內外將經濟增長質量分為狹義和廣義.從狹義來看,經濟增長質量主要是指的經濟增長的效率的提高.馬卡耶夫(1983)將經濟增長質量理解為資源的規模及其利用效率的變化[1].
從廣義視角來理解經濟增長質量則是將與經濟相關的因素納入分析,具有豐富的內涵.Barro(2002)對比了不同國家,將經濟相關的社會和政治等因素納入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2].任保平(2010)對經濟增長質量從5個角度進行了界定,具體包括經濟增長的效率、收人分配、生態環境代價、國家創新能力等[3].鈔小靜(2011)構建了4個維度的經濟增長質量的指標體系,分別為經濟增長的結構、穩定性、福利分配以及資源環境代價,其研究很好的說明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質量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4].魏捷,任保平(2012)從經濟增長的效率、經濟增長的結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經濟增長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代價以及國民經濟素質六個維度構建了經濟增長質量指數,以便于測度各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水平[5].
在前人的研究中,成果分配以及資源環境指標體系,作為經濟增長質量很重要的衡量指標,分別加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水平和綠化覆蓋率,這樣才能更好地讓指標在經濟增長質量的現有評價體系中得到充分體現.在現有評價體系基礎上,總體上從增長效率、增長穩定性、經濟結構、資源環境、國民素質、以及福利與成果分配性等6個維度為基礎,對湖南經濟增長質量情況進行有效的測度與評價,在成果分配維度中加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居民消費水平2個指標,依照朱方明、賀立龍(2014)的觀點[6],在資源環境維度中加入綠化覆蓋率指標,所述六個指標具體構成如表1所示,同時,對不同基礎指標的屬性也作了相應說明.
本文構建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標體系是在魏捷和任保平(2012)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延伸與擴展[5],根據經濟增長質量的廣義內涵,將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指標劃分為:經濟增長的效率、經濟增長的結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經濟增長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資源環境以及國民經濟素質6個方面的維度(詳見表1).

表1 湖南經濟增長質量指標體系
采用的數據來自《湖南統計年鑒》、中國經濟信息網統計數據庫、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等.各項指標的計算來自于簡單的處理和計算,以2000年為基期,具體計算如下:技術相關的3個指標用非參數估計法進行估計,資本存量按照國際常用方法K0=I0/(g+δ)計算,對于資本折舊率δ的選取,參照張軍的研究標準取值為9.6%[7];資本生產率=GDP/資本存量;勞動生產率是當期湖南地區生產總值與就業人數的比值;工業化率是當期第二、三產業就業人數與總就業人數的比值;第一、二、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采用各產業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除以該產業就業人數占總體就業人數的比值表示.投資率用資本形成總額比當期國內生產總值表示;消費率用最終消費支出比上當期國內生產總值表示;二元對比系數用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與非農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之比表示;非農產業生產總值與國民生產總值比值與非農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比重之差的絕對值表示二元反差系數.經濟波動率主要反映經濟增長速度的波動幅度.選取的湖南省數據較為齊全,缺失較少,因而結果的可信度較高,也符合現實.
為了使數據之間具有可比性,對各維度除了正向指標以外的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對逆向指標取倒數,適度性的指標按照項俊波的研究方法,分別把數據分別減去0.38和0.6之后取倒數.再用均值化方法對所有基礎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8].
主成分分析可以解決指標之間存在的相關性,而且能將數據降維.沿用鈔小靜的研究方法[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表2顯示了各主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以及累積方差貢獻率.從表2中可以看出,經濟增長質量的六個維度指數第一主成分占比很高,其中經濟增長效率、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資源環境、國民經濟素質等維度的方差貢獻率已經超過了80%,因此,運用第一主成分來確定相應權重合理性較強,并且全面地反映了各指標之間的互相影響[9].對于基礎指標以及維度指標權重的確定,采用李娟偉、任保平的方法[10].每個維度基礎指標相應的影響權重由因子向量比上所得維度對應第一主成分特征根的平方根得到.采用與上述相同的方法,將6個維度的第一主成分系數以及其指數權重算出來(見表3).
根據表3的主成分系數以及權重的大小,首先可以看出6個維度中主成分系數和權重最高的是經濟增長穩定性,實證結果說明影響湖南省經濟增長質量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湖南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其次是國民經濟素質和經濟增長結構維度,對應的權重分別為0.689 124和0.462 407,這2個維度變化對湖南省經濟增長質量也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效率2個維度所得權重進一步下降,分別為0.305 688和0.294 227,這2個維度對湖南省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相對較弱;權重向量指標顯示,成果分配權重最小,僅0.153 492.這表明湖南經濟增長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在考察期內波動不大,逆向指標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造成的消極影響較小[11].整體上看,6個維度的指標權重均為正,這表明無論任何一個維度得到優化或調整,都將有利于湖南省整體經濟增長質量水平的提高.

表2 質量指標的特征根和方差貢獻率

表3 各維度主成分系數和維度
從時間序列變化情況來看,除經濟增長穩定性和經濟增長結構2個維度指數之外,其他4個維度指數均表現出增加的趨勢,其中增長幅度較大的維度是經濟增長效率維度,2012年比2000年增加了2.206,如表4.綜上所述,經過10年的長期發展,湖南省在調整經濟結構、效率、穩定性、民生福利分配、資源環境、國民經濟素質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湖南省經濟增長質量持續提高.

表4 各維度指數時間序列變化

2011 2.374 7 0.466 8 0.623 0 0.215 9 0.281 7 1.054 4 5.016 5 2012 2.942 2 0.482 6 0.683 6 0.236 2 0.301 5 1.0386 5.684 6
從表4可以發現,在分析的2000-2012年時間段內,湖南省經濟增長質量呈現短暫下降再穩步上升的趨勢,經濟增長質量指數2012年與2000年相比增加了2.857 7,湖南省在發展過程中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取得了顯著成效.湖南省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落實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方針政策,取得了顯著成績.說明湖南省政府在推動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不斷提高經濟增長效率、資源環境的利用效率,能夠讓經濟增長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從各維度指數時間序列變化情況來看,除經濟增長結構和穩定性外,其他4個維度指數均表現出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增長幅度較高的維度是經濟增長效率維度和資源環境維度,前者指數增加2.206,后者指數增加0.6145.如果結合表3中6個維度對應的權重向量,就會發現考察期內經濟增長穩定性維度是推動湖南省經濟增長質量顯著上升的最主要負向指標,因為主成分系數與維度指數乘積在經濟增長質量指數中所占份額最高.國民經濟素質以及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兩個維度對應指數在考察期內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兩者相比,國民經濟素質指數呈現出較高的增長趨勢,增加了0.614 5,而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維度指數,在考察期內僅增加了0.129 2.綜合以上維度指數的時序變化情況可以看出,湖南省經過13年的快速發展,在經濟增長效率、調整經濟結構、環境協調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國民收入福利分配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從而保證了經濟增長質量持續提高.6個維度指標基本為正值,說明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12].經濟增長結構和資源環境開始均為負值,但后來有所改善.說明湖南省在推動經濟數量增長的同時,積極對經濟結構進行了有效調整,并提高了資源環境的經濟利用效率.
經濟增長穩定性主要從經濟波動率、消費者物價指數、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城鎮登記失業率4個方面進行分析.經濟增長穩定性在6個維度中權重最高,其權重為0.717 6,因而在改善湖南省經濟增長質量上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實證分析顯示湖南省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波動幅度較大,但在考察期內指標值均為正,第一主成分系數也為正,這說明經濟增長穩定性這一維度有利于經濟增長質量的改善[13].由于在指標體系中,經濟穩定性的基礎指標主要是逆指標,若這些指標數值增加,則表示該指標反映的經濟狀況在不斷惡化[14].從原始數據來看,消費者物價指數、固定投資指數比較穩定,經濟波動率、失業率保持穩定并有下降趨勢,湖南省在穩定物價、維持經濟增長波動幅度、投資程度、控制失業率等方面所采取的政策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5].
國民經濟素質指標具有重要意義,對國民經濟素質的測度主要集中在公路里程/人口數、鐵路里程/人口數以及科學技術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實證分析表明,湖南省國民經濟素質指標增加比較顯著,從2000年至2012年增加了0.6145個單位,說明湖南省在推動經濟總量增長過程中也逐步加大對基礎設施、公共設施以及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投資,擴大公共設施、公共服務的供給,有效改善人民生產生活的環境.從原始數據看,公路里程、鐵路里程以及科研支出均得到了大幅提高,這也說明湖南省通過增加公共事業的支持,大力支持科研事業,使得經濟質量得到了有效提升,湖南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經濟結構維度指數權重占到0.462 4,在經濟增長質量評價中具有重要作用.從時序變化可以發現,在2004年之前,考察期內維度指數均為負值,這說明經濟結構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湖南省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然而2004年之后,維度指數得到了明顯改善,均為正值.由于第一主成分系數權重不變,隨著負數逐漸變為正數,對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的負面影響不斷減小.深人分析發現,影響經濟結構維度指數在2003年之前為負的主要因素在于國內的投資消費結構(投資率、消費率)以及三次產業結構和勞動力就業結構(三次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沒有得到顯著改善,其中消費率的負面影響最大,從具體指標來說,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比較平穩,第二產業增加,第三產業有所降低,投資率增加而消費率減少,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局面還是沒有得到有效調整.這說明湖南省需要采取對不同產業采取不同的有效措施,優化經濟結構,促進消費率的增長,從而促進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
資源環境對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才能更好的促使經濟增長質量提高,測度的主要指標是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單位地區生產總值電耗、單位產出大氣污染程度、單位產出污水排放數、綠化覆蓋率.實證結果中,資源環境維度指數權重為0.305 7,資源環境維度的時序變化可以看出湖南省資源環境在考察期內從負值變為正值,這說明資源環境利用效率得到了顯著提高,具體指標的值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可能與采取的環境保護政策有關,也可能與節能減排技術的改善有密切聯系,相關政策明顯改善了資源環境的利用,有效提高了湖南省經濟增長質量水平.
經濟增長效率維度是廣義和狹義內涵中的核心部分,從上文實證分析可以看出,在考察期2000-2012年內,經濟增長效率指數有著顯著提高,其主要歸因于湖南省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實證結果顯示,2012年的勞動生產率是2000年勞動生產率的5倍.同時,全要素生產率和技術變動對經濟增長效率改善具有正向促進作用,技術效率變動也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效率的改善.而資本生產率卻在逐步減少,如何更好的提高資本生產率,這是湖南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應當重點考慮的問題.
經濟增長福利變化成果分配是重要維度,這與居民生活水平密切相關,權重占0.1535.表3數據顯示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維度的權重高于國民經濟素質維度的同期水平,但低于經濟增長結構、效率、穩定性、以及資源環境這四個維度,但若結合表4各維度時間序列指數的變化趨勢,就會發現在多數年份福利分配維度得分占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的比重要高于資源環境的同期水平,這說明在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過程中絕對不能忽視成果分配的積極作用.從時序變化可以看出其維度逐步增加,說明福利變化和成果分配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改善也有重要影響.具體來說,住房面積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改善,城鎮恩格爾系數有所改善,但農村恩格爾系數一直比較平均.可見,湖南省農村的成果分配與福利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2000~2012年湖南經濟增長質量進行了實證研究,分析了影響湖南省經濟增長質量的因素,總結了湖南省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道路上的優勢與障礙,機遇與挑戰.得到了以下結論.
首先,湖南省實現經濟數量增長的同時注重了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增長質量指數年均漲幅15%左右.其次,構建的6個維度與經濟增長質量指標有正向相關關系,六個維度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正向促進作用依次下降.最后,在2000-2012期間,湖南實行的區域經濟政策是有效的,實證表明采取的政策顯著提高了湖南省的經濟增長質量水平,但同時需要對資本生產率進行改善以及公平化促進農村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從而全面提高使得湖南經濟增長質量.
[1]B·D·卡馬耶夫.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M].陳華山,左東官,何劍等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19-32.
[2]Robert J.B,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R].Working Papers Central Bank of Chile from Central Bank of Chile,2002:25-39.
[3]任保平.以質量看待增長:對新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與反思[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4]鈔小靜,任保平.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時序變化與地區差異分析[J].經濟研究.2011(4):26-40.
[5]魏婕,任保平.中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的測度及其排序[J].經濟學動態.2012(4):27-33.
[6]朱方明,賀立龍.經濟增長質量:一個新的詮釋及中國現實考量[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1):72-77.
[7]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本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10):35-44.
[8]項俊波.中國經濟增長結構失衡的測度與分析[J].管理世界.2008(9):1-11.
[9]鈔小靜,惠康.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6):75-86.
[10]李娟偉,任保平.重慶市經濟增長質量評價與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95-102.
[11]任保平,魏婕.追求質量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題[J].經濟縱橫.2012(4):45-48.
[12]任保平.經濟增長質量:理論闡釋、基本命題與倫理原則[J].學術月刊.2012(2):63-70..
[13]任保平,魏婕.中國經濟增長中數量和質量的不一致性及其理論解釋[J].社會科學研究.2012(3):6-10.
[14]任保平.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觀察與思考[J].社會科學輯刊.2012(2):80-85.
[15]陳丹丹.四川省經濟增長質量分析:2000-2011[J].財經科學.2012(8):1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