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展永
(汕頭市潮南區陳店衛生院,廣東 汕頭 515100)
運用整脊推拿療法結合導引治療14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對比療效①
方展永
(汕頭市潮南區陳店衛生院,廣東 汕頭 515100)
目的:觀察應用整脊推拿療法以及導引共同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我院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140例,均符合臨床納入標準的,將其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治療組應用整脊推拿療法結合導引共同治療,對照組僅采用整脊推拿進行治療,治療3個療程,并進行相關效果評估。結果:治療組顯效率為97.2%,而對照組的顯效率則為85.7%,兩組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頸椎曲度的改善值比較也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應用整脊推拿療法結合導引共同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優于單純運用整脊療法。
頸椎病;神經根型;整脊推拿;導引;中醫
頸椎病是多年來的一種常見慢性疾病,在中醫學范疇里屬“痹證”,中老年群體多發,近年來逐漸呈現低齡化。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各型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分型,同時此類頸椎病發病的人群更有青年化的趨勢。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特點包括治療周期較長,而且容易反復,同時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通過治療我院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并進行臨床觀察,總結應用整脊推拿療法以及導引共同治療此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01~2014-03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140例,均符合臨床納入標準的,將其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治療組中有男38例,女32例;年齡27~58歲,平均(42.7±7.2)歲;病程10~42周,平均(13.64±4.62)周。對照組中有男36例,女34例;年齡30~59歲,平均(43.6±6.3)歲;病程12~41周,平均(14.32±5.38)周。兩組患者性別、實際年齡、平均病程、病情的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歲,年,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頸痛伴上肢放射痛,頸后伸時加重,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感覺減退;腱反射異常,肌力減退,頸部活動受限,牽拉試驗及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
1.2.1 納入標準:符合1.2中關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年齡低于60歲;完全自愿參與本試驗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頸椎外傷處于急性期;患有原發性高血壓、頸椎間盤突出者、冠心病、重度骨質疏松者;同時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等可能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者;孕婦或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①松解手法:患者坐位,對頸部正中和兩側的頸夾肌用一指禪推法或揉法持續推拿約10min,然后拿揉頸項部肌群3~5遍(風池穴至肩井穴),順序先上后下,最后用滾法放松肩背部肌肉。②理筋手法:患者坐位,術者在患者病重頸椎節段的棘突左右旁開各0.5~1寸處用手拇指指腹彈撥3min,要求方向自外向內,均勻用力,以患者有較強的酸脹感并且耐受為準。③復位手法:舉例:患者棘突向右側偏歪,術者右左手拇指抵住歪的頸椎棘突右側,其余四指放松,自然扶住患者頸部左側;同時術者右肘窩托住患者下頦,前臂緊貼其左側面頰,手掌扶住后枕部;囑患者低頭、轉頸,當轉到極限位時術者再使用寸勁使頭部迅速繼續旋轉5~10°,同時左拇指發力頂推偏歪的棘突進行復位。復位后再觸診檢查棘突是否撥正,若是,則手法完畢;若否,重復第③步。以上治療1次/d,10次為一療程,一療程完成后休息2d,再進行下一個療程,三個療程后評估治療結果。
1.3.2 治療組:在對照組同樣的治療后加用導引治療。具體步驟如下:①抗阻仰頭。患者取端坐位,交叉十指置于患者腦后,吸氣并擴胸,頭徐徐向后仰,同時雙手用力向前推進;然后呼氣,放松,反復練習5次。②抱頭曲頸。患者端坐位,十指交叉置于枕后,先吸氣, 再呼氣, 呼氣同時抱頭曲頸, 是下頦貼
胸,再隨吸氣將頭緩慢抬至中立位,反復練習5 次。③提肩縮頸。端坐位,雙手叉腰,拇指向后,吸氣時雙肩緩慢提起,同時向下縮頸,稍停片刻,呼氣同時松肩伸頸,反復練習5次。④左右擺頭。患者端坐位,頭緩慢側向歪去左側,同時深吸氣,直至左耳貼于或盡可能靠近其左肩后,呼氣并將頭抬至中立位;再將頭緩慢歪向右側,同時深吸氣,至右耳貼在右肩后,呼氣將頭抬至中立位,反復練習5次。導引治療每天早晚各1次,10次為一療程,3個療程后評估治療結果。
1.4 療效評價
1.4.1 療效評定:以《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作為參照評定。治愈:原有癥狀和體征消失,頸椎活動范圍及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癥狀和體征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
1.4.2 頸椎生理曲度變化:于治療前后拍攝患者的頸椎X線片,在側位X線片上采用Borden氏法[2]測量頸椎生理曲度D值,觀察對比各組治療前后D值的差異。再比較組內及組間治療前后的差值。Borden氏法:自樞椎齒突后上緣到C7椎體后下緣畫一直線為A線,沿頸椎各椎體后緣畫一連線為B線,在A、B線間最寬處的垂直橫交線為C線,長度為D值(正常D值為12±5mm),此即為頸椎生理曲度值。D為正值時稱“前凸”;D趨于零時稱“變直”, 即頸椎生理弧度變直;D為負值時稱“反弓”。
1.5 統計學處理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愈68例,好轉2例,未愈0例。對照組治愈64例,好轉4例,未愈2例。顯然治療組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70)
2.2 兩組頸椎生理曲度變化比較
兩組治療前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頸椎生理曲度變化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頸椎生理曲度變化
注:與組內治療前比較,■P<0.05。
頸椎病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有研究統計[3]神經根型頸椎病在各型頸椎病中的發病率高達60%~70%。隨著其患者群體出現青年化的趨勢,對頸椎病的防治應越發得到關注。神經根型頸椎病在臨床上的表現主要為手指脹痛、手部麻木或上肢劇痛。一般研究認為[4],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致病原因多為頸椎的生理曲度發生改變,骨質增生、頸椎小關節錯位、頸椎間盤退行性變等所導致的周圍組織的無菌性炎癥水腫,使得相應節段的神經根受到壓迫或者直接刺激。
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傳統的中醫療法在臨床上極為常用,主要包括推拿、牽引、針灸、熏蒸、中藥湯藥等。其中傳統推拿療法因其舒適、安全、有效的特點,更為受眾多患者所接納。整脊推拿療法是在傳統的推拿手法上結合人體脊柱的解剖學原理及脊柱運動力學,針對性地矯正椎間關節的失穩或松解局部黏連的肌肉和韌帶組織,使受刺激的神經根、血管等恢復正常功能從而達到治療脊柱相關疾病的目的。導引術作為古代的一種養生術,主要是依靠修煉者以自身力量引動肢體所作的包括俯仰、屈伸等運動,相似于現今流行的氣功或體育療法。近年不少醫家研究表明[5,6],導引術可以有效鞏固治療頸椎病的療效以及預防頸椎病的反復發作。通過針對頸椎的導引術鍛煉,以調整、改變頸部骨骼的拉應力,實現對肌肉痙攣的解除,使關節錯位得以糾正,改善神經根的營養,從而恢復頸椎的頸力平衡以及達到對頸部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結構功能進行調整。
在本研究中,治療組通過綜合療法即整脊推拿配合導引治療神經根頸椎病對比對照組單純使用整脊推拿治療的治愈率顯著提高(P<0.05);而兩組的頸椎生理曲度變化在治療后的測量數據也顯示,治療組的頸椎生理曲度變化的差值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加入導引術的干預,可能加快頸部肌群的生物力學改變,促進肌肉痙攣的松解,修復頸椎各肌群的勞損情況和鞏固平衡頸椎動力的穩定性,從而減少對致病神經根的壓迫或刺激。
綜上所述,以整脊推拿配合導引為主的綜合方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優于單純使用整脊推拿療法的方案。導引術簡單易行,安全系數高,容易受到患者的接受,在臨床上可以加以推廣和應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28
[2]Gruber HE, Hanley EN Jr. Recent advances in disc cell biology[J].Spine,2003,28(2):186-193
[3]牛明鏡,王順云.中醫綜合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97例[J].中醫正骨, 2012,24(3):61-62
[4]Zhu Wei-min,Wu Yao-chi,Zhang Jun-feng,et al. 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by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Tuina[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4,01:49-54
[5]歐陽松,羅建平,李先木梁,等.“五聯”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醫正骨,2010,22(7):6-9
[6]井夫杰,張靜,周勝紅,等.整脊推拿配合導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醫正骨,2012,24(10):16-19
The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140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nerve root type with treatment of chiropractic and massage therapy combined with guidance
FANGZhan-yong
(Chendian Hospital in Chaonan District of Shantou City, Shantou 515100, 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Daoyin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Methods: 140 case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which meet the standard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manipulation together with Daoyin.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normal manipulation only.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7.2%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85.7%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effective rates in thes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P<0.05).Conclusion: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Daoyin therapy is better than simple manipul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ervical spondylosis; nerve root type; chiropractic massage; guid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方展永(1978~)男,廣東汕頭人,大學本科,主治醫師。
R681.5+5
B
1008-0104(2015)01-0039-03
201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