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潔
(陵縣中醫院口腔科,山東 陵縣 253500)
美洛西林舒巴坦聯合硝咪唑類治療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療效①
尚書潔
(陵縣中醫院口腔科,山東 陵縣 253500)
目的:探討美洛西林舒巴坦治療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6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觀察組采用美洛西林舒巴坦聯合硝咪唑類治療,對照組采用單純青霉素類治療,對比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美洛西林舒巴坦聯合硝咪唑類治療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療效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是口腔科的一種常見疾病與多發病,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是指周圍潛在組織間隙發生化膿性炎癥的總稱。口腔頜面間隙感染好發于各個年齡階段,以成年患者居多,臨床主要表現為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嚴重者伴有全身高熱、寒戰、脫水、白細胞計數升高、全身不適等中毒癥狀,致病菌常常是需氧或厭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具有發病急、來勢兇猛、病情變化快,癥狀嚴重等特點[1]。主要是由牙源性、腺源性、損傷性、醫源性感染繼發所致,如果給予及時、正確的治療,患者大多可7d內治愈,不伴有任何并發癥的發生,若不及時治療,炎癥可向周圍數個間隙擴散,導致周圍呈現彌散性蜂窩織炎或膿腫;病情嚴重者甚至可沿血管、神經擴散,誘發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縱隔炎、敗血癥等并發癥,危及生命安全,因此,給患者帶來了心理壓力。現對本院自2012-03~2014-03收治的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近期收治的68例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根據其病史、發病原因、發病部位、臨床癥狀和體征進行準確判斷,結合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膿腔穿刺、膿液細菌培養等,及影像學檢測:彩色多普勒超聲、CT及磁共振成像確定病情。藥敏試驗均找到敏感抗生素。其中觀察組男22例,女12例,年齡5~66歲,平均45.5歲,感染部位:翼頜間隙感染4例,頜下間隙感染5例,眶下間隙感染5例,咬肌間隙感染6例,頰間隙感染4例,頦下間隙感染3例,咽旁間隙感染4例,舌下間隙感染2例,多間隙感染1例。感染病因:牙源性6例、損傷性10例、腺源性14例、醫源性4例。對病例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溶血性鏈球菌10例、金黃色葡萄球菌6例、厭氧菌5例、綠膿桿菌4例,肺炎克雷白桿菌3例、大腸桿菌6例;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8~68歲,平均48歲,感染部位:翼頜間隙感染2例,頜下間隙感染4例,眶下間隙感染4例,咬肌間隙感染7例,頰間隙感染5例,頦下間隙感染4例,咽旁間隙感染3例,舌下間隙感染3例,多間隙感染2例。感染病因:牙源性5例、損傷性7例、腺源性10例、醫源性12例。對病例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溶血性鏈球菌12例、金黃色葡萄球菌4例、厭氧菌3例、綠膿桿菌2例,肺炎克雷白桿菌2例、大腸桿菌11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感染部位、病因等基本方面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炎癥早期對病情不嚴重者,可采用局部理療、高壓氧治療,或外敷中草藥等方法進行治療,目的在于控制感染,促進炎癥的吸收,使炎癥局限或消散;根據細菌培養結果和藥敏試驗合理選擇抗生素,有效預防和控制感染,避免局部膿腫的形成。本文入選患者均采用敏感廣譜抗菌藥,美洛西林舒巴坦3.0g每日兩次,進行靜脈點滴,對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可同時給予糖皮質激素每日1次靜脈壺入,緩解炎癥反應,促進康復。觀察組再次基礎上加以硝咪唑類對癥治療,以維持電解質平衡,改善機體狀況,提高機體抵抗能力。需要注意,對于牙源性感染患者,應及時給予開髓引流,當病灶已化膿并形成膿腫,引流不暢時,應及時行切開引流術,有效減少重要神經受損。對因冠周炎、齲齒引起的感染者,炎癥消退后,應及時拔除患牙,避免今后再次感染。
1.3 療效判定指標
①治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均消失,沒有局部紅腫、疼痛感,咀嚼、進食功能滿意;②好轉: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有所緩解,稍有局部紅腫、疼痛感,咀嚼、進食功能基本滿意;③ 無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沒改善,仍有紅腫、疼痛感,咀嚼、進食功能未恢復,甚至更加嚴重。治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5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差異具有顯著性。
2.1 兩組治愈率對比
觀察組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全部痊愈,治愈率高達100%,對照組34例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中10例痊愈,18例好轉,治愈率達82%;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愈率對比(n=34)
注: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2.2 兩組并發癥對比
經半年隨訪結果表明,觀察組無1例并發癥的情況發生,對照組有2例患者因未拔除患牙導致復發,給予患牙拔出后,未再復發,有4例出現邊緣性骨髓炎,給予對癥處理后治愈。兩組對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是口腔科的常見病種,感染可以是化膿性的也可以是腐敗壞死性的,由于口腔頜面部的解剖位置相對復雜,結構特殊,臨床以繼發性感染為主,顏面及頜骨周圍相互連通,感染途徑包括:牙源性、醫源性、損傷性、血源性等,內含疏松的結締組織,導致感染容易通過通道進行蔓延,牙源性感染和腺源性感染是臨床多見途徑。感染位置分為表淺、深在,上達顱底,下通縱隔。可局限于一個間隙內,也可擴散至其他間隙,若感染性化膿的膿液被限制在固定的間隙內,導致間隙間相互擴散,形成多間隙感染,因而,臨床可有多種表現形式[2],口腔部多間隙與牙齒及頜骨關系密切,本文感染患者多以老年人和青年人居多。一般化性感染患者主要表現為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當病情嚴重時,可出現高熱、寒顫、脫水、食欲減退、全身不適等中毒癥狀,兒童免疫系統不健全,淋巴結屏障機能未完全形成,尤其以嬰幼兒患者顯著,致使淋巴結感染后易穿破被膜向周圍擴散,同時,伴有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若不及時正確治療,后果極其嚴重。腺源性感染主要是患者發生扁桃體炎、唾液腺炎等擴散誘發,表現較緩,早期為漿液性炎癥,腐敗壞死性感染的局部紅、熱體征不如化膿性感染顯著,但可伴有局部廣泛性水腫,嚴重者可出現皮下氣腫,之后進入化膿階段,稱為腺性蜂窩織炎。對伴有全身中毒癥狀的患者,以化膿性感染為顯著,患者短時間內可出現全身衰竭癥狀,高熱、昏迷,甚至出現中毒性休克。口腔、下頜骨下方、舌及舌骨之間疏松結締組織及淋巴結十分致密,是感染發生和擴散的潛在間隙,當局部發生蜂窩組織炎時,容易誘發口腔多間隙感染。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多為需氧菌和厭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里面包含大量的金色葡萄球菌、鏈球菌以及綠膿桿菌等,當炎癥波及口底間隙時,雙側頜下廣泛腫脹,口內可見口底腫脹,導致吞咽困難,隨病情演變,腫脹向舌根部蔓延,可壓迫咽部導致呼吸困難。因此,對于口底蜂窩織炎患者應進行切開引流,伴有呼吸困難的患者必要情況下行氣管切開,避免危及生命,如果感染發生在淺層的間隙,局部癥狀體征十分顯著,炎癥化膿局限可觸及波動感。但在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治療中,抗菌藥物的應用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對患者的預后十分重要。當機體發生深層間隙感染,頜骨周圍與口底的肌和筋膜致密,局部癥狀體征可有所減輕,但此時醫生可觸及波動感,并伴有局部凹陷性水腫的壓縮痛點。因此,在治療上采用綜合治療為主,大量應用廣譜抗菌藥物治療,有效抑制感染的蔓延,及細菌滋生,我院間隙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需氧菌與厭氧菌的混合感染,因此,治療的首選抗生素為青霉素類或頭孢菌素類聯合甲硝唑等。為有效避免細菌產生耐藥性,應定期進行藥敏監測。根據結果顯示,觀察組治愈率100%,對照組治愈率達到82%,兩組對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經半年隨訪結果表明,觀察組無1例并發癥的情況發生,對照組有2例患者因未拔除患牙導致復發,有4例出現邊緣性骨髓炎,兩組對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綜上所述,積極使用廣譜抗生素聯合治療的同時,積極采取綜合措施,給予全身支持療法,必要時給予吸氧,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增強患者抵抗力,能取到顯著收效,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1]陳仙芝,丁小勇.頜面部間隙感染275例臨床分析[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0,20(2):90
[2]鄭凌艷,張偉杰,楊馳,等.糖尿病患者口腔頜面部多間隙感染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2,10(6):473-475
尚書潔(1977~)女,山東陵縣人,本科,主治醫師。
R780.2
B
1008-0104(2015)01-0100-02
201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