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
摘 要:民主,既是政治哲學的基本范疇,也是現代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則和制度,更是現代公民最為熟知和常用的詞匯之一。但人們對于民主的理解和認識,卻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口號和宣傳的浮光掠影,無法真正深入地思考、審視“民主”一詞的本質內涵和精神核心。研究者試圖通過本文,梳理和辨析民主的定義、民主的定性以及民主的誤區與陷阱,從而論述民主就其本質而言,應具有包容開放式的定義,其性質也并非僅僅是一種價值(目的)或一種手段(工具),而應是目的與手段的相互滲透、價值與工具的彼此競合。最后,針對假冒民主的手段和伎倆,筆者提出了予以鑒別的個人見解,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
關鍵詞:民主 價值 手段 辯證唯物
中圖分類號:D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a)-0205-02
“民主”一詞,對于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公民來說,應該算是一個并不陌生的詞匯。可是人們對于這個名詞的理解,卻又似乎總是模糊和朦朧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它就像很多概念一樣,當不被人問起的時候,其含義似乎是清楚的,可是一旦被問起,卻又每每發現自己其實并不能回答。正如奧古斯丁所說:“什么是時間?若無人問我,我便知道;若要我向詢問者解釋,我便不知道。”這著實是一個令人尷尬的境地和時刻。研究者曾不止一次地試圖分析造成這種尷尬的原因,為什么人們會對這樣一個耳熟能詳的詞匯產生這樣的曖昧和隔膜呢?也許是因為聽到、看到得太多,所以熟視無睹,每當再次遇到時,只會不假思索地產生某種“條件反射”,而很少真正停下來去審視它、思考它,把它由口號和宣傳變成屬于自己的、真正融入血脈的一種理解;也許是因為“民主”一詞屬于某種“宏大敘事”和務虛的范疇,或多或少讓人覺得不那么實際和具體,有些空洞和遙遠,在現實生活中往往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大部分人由此少了很多去接近它的沖動和親切感;也許是因為“民主”一詞在今天,已經是一個被不同專業、不同職業、不同文化背景和社會階層的人用盡了、透支了的概念,令人厭倦和麻木,不想再去談論和探討,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但在這里,研究者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思考和探究“民主”的含義和本質,試圖去揭開,掩蓋了“民主”(美麗或丑陋的)真容的神秘面紗。
1 民主是什么?——民主的定義
到底什么是“民主”?對“民主”的理解是否有標準答案?在筆者看來,“民主”一詞的本意也許就意味著,或者說內在地包含著這樣一個命題,那就是:對民主的理解沒有固定的、一成不變的、統一的、乃至于唯一正確的答案。而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能是包容的、開放的,是哈姆雷特和林黛玉式的——“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林黛玉)”,是允許每個人自由而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的,是給每個人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的,是充分聽取他人意見并互相尊重的,是“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的。這一點,無論是在一個班級、一個家庭中,還是在公司、企業、機關單位中,甚或是在國家與國際社會中,都應當如此。不因為你是領導、你是上級、你是老師、你是家長、你是長官、你是領袖,你是大國強國、世界主宰,甚至你是真理,便把你的立場或意見強加給我,便剝奪我思考和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事實上,古往今來,但凡是真正的圣人和真理,從來都是寬容、大氣的,是海納百川的,是樂意接受也經得起質疑和不同意見的。凡是以真理的化身和代言人的身份、面目出現,并以此為由拒絕、剝奪他人的不同思考和言論的,大都是假扮真理的謬誤,居心叵測的邪惡,至少是不開竅的愚昧。
所以,如果把民主僅僅理解成只有一種標準答案,則變成了只有“這個”才是民主,“別的”都不是民主,或者只有“你的理解”才是民主(是真民主),“別人的理解”都不是民主(是假民主),則走向了專制思維、霸權思維,暴力思維,走向了“得了‘真理,便來殺人”的狹隘與偏激,從而最終變成法西斯。而這本身就是與民主的內涵背道而馳的。
2 民主到底是一種工具、手段還是一種價值、目的?——民主的定性
“民主”一詞,似乎總是與其他一些詞匯形影不離,扎堆在一起的,比如自由、平等和人權,比如法制、法治與憲政,比如實體和程序正義,比如公平以及效率。這就難免令人產生一種疑惑:民主,到底是同上述種種與之并列的概念和范疇一樣,屬于一種我們應該崇尚、追求、珍惜和維護的價值,還是僅僅屬于一種管理的工具、治國齊家的策略和手段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說,僅僅把民主看成是一種工具和手段,那么算不算是看輕、貶低了民主的作用,或者是對民主的重要性估計不足呢?而如果把民主完全看成是一種價值和目的,是不是又有過分夸大和抬高民主的作用之嫌?
在研究者看來,盡管在各式各樣的論著中,人們總是把“民主”一詞與上述種種詞匯安置在一處,并試圖在“民主”與這些詞匯之間建立起某種因果的、包含與被包含的、前提與結論的關系,讓人覺得民主與這些詞匯所代表的內容,是具有相同屬性(即同質性)的,但其實,這似乎是一種誤導與錯覺。筆者的意思并非是指,民主與自由平等、與法治憲政、與公平效率之間毫無關聯,它們當然是有聯系的,甚至還有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緊密(或者親密)關系;筆者只是想說,民主在性質上,可能并非像上述概念范疇那樣屬于“純價值”的層面,與這些范疇相較而言,“民主”的性質可能更復雜一些,甚至更混亂一些,更“擾人耳目、混淆視聽”一些——其不僅是一種價值和目的,同時也是一種手段與工具;不僅是形而上的,同時也是形而下的;不僅是務虛的,同時也是務實的。如果覺得難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議的話,想想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光吧,就像光一樣,誰說它僅僅只是波而不是粒子,或者僅僅只是粒子而不是波呢?它是波與粒子的混合體,因此叫“波粒二象性”。民主亦然。
民主當然是一種價值和目的。在我看來,“民主”的核心與本質,其實是要構建一種關系,一種個人與個人、團體與團體、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一種和而不同的關系,一種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關系,一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關系,一種“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關系,一種采取“團結——批評——再團結”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式,而不是“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方式來解決矛盾的關系,一種互敬互愛,互惠互利,彼此之間相互尊重對方的歷史文化傳統、價值觀念、風俗習慣,以及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關系。這不僅是一種修養,一種眼光,也是一種氣度,一種境界,一種胸襟,更是中華民族以及全世界人民共同崇尚的,世世代代不懈努力孜孜以求的,希望有朝一日能真正、完全實現,并愿意用一代代人的鮮血和生命去捍衛和維護的價值。這樣的民主,它是歷史的不可阻擋的潮流和趨勢,是人心所向,是天道昭昭。
然而,與此同時,民主也是一種工具,一種手段。從較為微觀和具體的層面來看,民主是科學管理、合理決策的前提和保障,是調動熱情、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策略和方法,是對權力濫用、暗箱操作以及腐敗尋租進行預防、監督和制約的有效措施。而從較為宏觀和抽象的角度來看,民主,“無論是指人民民主的國家制度,還是指人民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及應享受的其他各項民主權利,或者是指民主意識、民主作風,都是屬于上層建筑;而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關系的原理,上層建筑必須為經濟基礎服務。”因此,毛澤東說過:“民主這個東西,有時看來似乎是目的,實際上,只是一種手段。……這就是說,歸根結蒂,它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08-209頁)
3 民主的誤區與陷阱
“民主”是個好東西,好東西自然會人人都來搶。好人搶,壞人也搶,只不過搶的目的不同罷了。好人想用它來構建平等、良性的秩序,給人間一片陽光普照,還世界一個朗朗乾坤;壞人想用它來隱瞞真意,掩飾罪惡,打著光鮮亮麗的幌子,行茍且齷齪的勾當。于是乎,民主成了好人壞人都喜歡并趨之若鶩的香餑餑,于是乎,民主不再是(甚至從來也不是)高潔無瑕的稀世美玉,而成了沾染世俗風塵的尋常器物,套用一個著名的句式來說,就是“民主民主,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民主是個好東西,但要提防和警惕,各種精致抑或低劣的,以建立健全民主之名行拋棄背離民主之實的手段和伎倆。有些時候,這樣的行為是極具迷惑性和煽動性的,不少好人不識真相,因此而上當受騙,這樣的例子,無論是在歷史還是在現實中,都可以說不勝枚舉。筆者在想,既然是這樣,那我們甄別和識破那些壞人鼓吹的“假民主”的方法和策略又是什么呢?也許這個問題,同民主的定義一樣,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換句話說,這個問題的意義可能更在于不斷思考它的過程,而不是得出一個“唯一正確的”結論。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筆者以為,要在眾說紛紜、真假難辨的“民主”說辭和論調中去粗取精,沙里淘金,可能最有效的、也最靠得住的標準和尺度——是實踐、是歷史、是人民群眾、是天道人心。時間終會證明一切,流芳總有千古,遺臭也將萬年。既要有千秋功罪任后人評說的氣度和胸懷,也要有辯證唯物的發展眼光和革命必勝的樂觀信念。是為結語。
參考文獻
[1] 柯彪.亞里士多德與《政治學》[M].西方法政名著精要系列叢書,2010.
[2] 洛克.政治論[M].漢澤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分科,2014.
[3] 盧俊.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M].湖南出版社,2011.
[4] 波普爾.開放社會及其放人[M]西方現代思想叢書8,1999.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M].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