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龍
摘 要:地面沉降的發展過程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難以恢復,且影響持久。東部沿海地區由于早年地下水開采嚴重,地面沉降較為明顯,給城市的持續發展帶來了諸多的問題。該文基于該研究者多年來從事地面沉降監測工作經驗,從水準監測網的布網原則和設計方案出發,對外業觀測和內業數據處理中的關鍵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一套適合地面沉降監測的方法和數據處理方案,并簡要闡述了監測數據的管理與可視化方法,相信對從事相關工作的同行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簽意義。
關鍵詞:地面沉降 水準測量 監測 方法
中圖分類號:TU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a)-0057-01
該文結合樂清市天成鄉地面沉降監測案例,主要介紹基于水準測量的方法進行地面沉降監測的原理,提出了監測數據管理與可視化方法,為區域沉降預測和治理提供科學、客觀的依據。
1 監測區域概述
樂清市天成鄉塘角-天成-萬澤一帶,因早期地下水開采歷史悠久,導致含水層系統受壓縮引起地面沉降,沉降跡象表現在局部房屋開裂,埠頭村超過160畝農田因水浸無法耕種,個別井管抬升180~800mm,目前已形成約7km2的沉降區域,中心沉降達800mm。2005年以來,政府實施封井,限制地下水開采,加強地表水廠供水能力;并于2008年在該區域建立地面沉降監測網,對該區域地面沉降實行動態管理,便于對該區域地面沉降進行預測和加強防治工作。
2 地面沉降監測方法分析
目前國內外在地面沉降監測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有:水準測量方法、三角高程測量方法、數字攝影測量方法、InSAR方法、GPS方法、InSAR和GPS數據融合技術等方法。
水準測量是傳統的沉降監測技術,具有精度高、成果可靠、操作簡便、儀器設備便宜等特點;隨著電子水準儀的普及應用,水準測量勞動強度大大降低、數據處理也變得方便快捷,特別是該儀器對操作技能大大降低,有效的提高了成果精度和可靠性。
三角高程測量是一種間接測高法,通過觀測兩點間的水平距離和高度角來測定兩點間的高差。三角高程的精度在很多場合受到限制,同時也影響了其應用范圍。
數字攝影測量即利用攝影技術,實現數字化測圖。形變監測時其操作方法比較復雜,儀器相對昂貴,其精度不僅與攝影測量精度有關,同時受DTM建模精度影響。
GPS具有全天候、自動化觀測等優點,而且其測量精度高,成果穩定可靠。
InSAR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技術,是合成孔徑雷達SAR和電天文學干涉測量技術的完美結合。
GPS和InSAR兩項技術是當今進行大范圍地面沉降監的主要手段,技術上互有優勢和不足,兩者的融合可以更好的應用于大范圍的地面沉降監測。
就目前來看,水準測量技術仍是小區域地面沉降監測中物美價廉的經典方法。
3 水準測量方法監測原理
3.1 沉降監測網的布點方案
由于地面沉降是緩變過程,為了測出地面沉降微小變形值,應在沉降區域布設一級基準網和二級沉降監測網,精度滿足二等水準測量的要求。點位布設密度一般為1~2km。
3.2 施測方法和精度要求
項目采用中緯ZDL700電子水準儀進行施測,儀器按要求定期進行年檢,使用配套的3m銦瓦條碼水準標尺,施測時嚴格按照二等水準要求進行,測量順序采用
往測:奇數站為后-前-前-后 偶數站為前-后-后-前
返測:奇數站為前-后-后-前 偶數站為后-前-前-后
水準測量時采用電子記錄方式,以二等水準觀測程序記錄觀測數據。每一測站視線長度≤50m,前后視距差≤1mm,每千米視距累積差≤3mm,視線高度≥0.3mm;同一標尺兩次讀數差≤0.4mm,兩次讀數所測高差之差≤0.6mm,檢測間歇點高差之差≤1.0mm;每千米高差中數偶然中誤差≤±1mm,全中誤差≤±2mm;測段、區段、路線往返測高差不符值≤4mm,附合路線或環線閉合差≤4mm,檢測已測段高差之差≤4mm(L為路線、區段或測段、附合路線或環線長度,以km為單位);儀器中無法輸入的其他信息,如天氣、風力、成象、溫度等,及時記錄在測量手簿上。
3.3 觀測中的注意事項
監測時間避開雨季,一般選擇溫度適宜、氣溫變化不大的11月份,同時盡量縮短野外聯測時間。
觀測時,路線、人員相對固定,路線一般選在車輛、人員相對干擾較少的穩定路面,避免跨越河流、湖泊等障礙物,方便施測;
每天觀測前,電子水準儀都單測不小于20次進行預熱。預熱后測定i角一次,采用FOSTNER法,相鄰兩次i角之差小于3″。
在連續各測站上安置水準儀的三腳架時,其中兩腳與水準路線方向平行,另一腳隨測站變換,輪換置于路線方向的左側與右側。
除路線轉彎處外,每一測站上儀器與前后視標尺接近一條直線。
尺墊盡量置于堅硬地面,禁止為增加標尺讀數,而把尺墊安置于壕坑中。
每一測段的往測和返測,其測站數均應為偶數站。由往測轉向返測或由返測轉向往測時,兩根標尺互換位置,同時重新整置儀器。
同一測站上觀測時,不得兩次調焦;在觀測中,若出現儀器震動、成象質量較差時,重復測量次數,至測量數據在限差內為止。
4 監測數據管理和成果分析
每天野外觀測回來及時下載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項目中由于引力、重力異常、正常水準面的影響極少,所以不作改正,只對標尺每米真長誤差、溫度進行改正,尺長改正數采用測前、測后檢定的平均值。
內業計算時采用兩人對算,平差軟件采用《清華山維NASE V3.0》和《南方平差易PA2002》兩套軟件進行對算,求出各監測點的高程,監測點的高程取至0.1mm,兩套軟件平差計算結果符合要求時,最后采用《清華山維NASE V3.0》平差結果作為成果。
5 成果分析
天成鄉通過6年間3次定期水準測量,獲取了高精度的地面監測點高程數據,并將其作為該區域地面沉降監測的基礎資料。監測點位累積沉降圖和年平均沉降速率變化圖表明:6年來,沉降監測點累積沉降量大小不等,累積沉降量最大19.0mm, 最小1.0mm,沉降速率最大3.17mm/a,最小0.17mm/a;大部分監測點沉降速率有明顯減緩趨勢。因此,政府實行封井措施,禁止深層地下水開采后,地面沉降治理初見成效。
6 結語
由于經費不足,二級監測點密度不夠,中心沉降區外點位埋設較少,繪制沉降等值線圖有一定困難。同時由于監測次數較少,監測周期間隔較長,目前尚難以發現監測區沉降規律和預測沉降趨勢。
參考文獻
[1] GB 50026-2007,工程測量規范[S].2007.
[2] 何國榮,馮在敏,馮克印,等.水準測量網監測在德州市地面沉降監測中的應用[J].山東國土資源,2012(6):28-30.
[3] 楊明,吳偉,王雷,等.城市地面沉降水準監測網基準點穩定性分析[J].林業科技情報,2011(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