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學者網站7月3日文章,原題:美國和中國如何有不同的國際秩序觀 今年5月,中國國防部公布《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幾個月前,美國發布最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比較這兩份文件具有啟發意義:既能觀察美中如何在戰略上看待對方,又能了解兩國的“自我概念”。
美國的戰略報告強調國家安全正遭受一系列威脅——核擴散、氣候變化和恐怖主義,僅在最后部分談及“秩序”問題,包括向亞洲“再平衡”。另一方面,中國的白皮書稱國家安全受到“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的威脅,而“再平衡”和一些域外國家極力插手南海事務,也對其周邊安全穩定帶來不利影響。美國是中國戰略中的“首要和核心”安全威脅,而中國被“埋藏”在美國戰略報告中的現實,也值得深思。
對于美國密切參與南海地區事務的現象,兩份文件的用語大相徑庭。例如,美國的報告在引言部分援引奧巴馬總統的話稱:“美國的牢固和持續領導對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不可或缺……”但一方自稱的“領導”卻被另一方視為“霸權”。中國白皮書的用語應能再次提醒美國人,留意全世界如何看待其激進的外交政策。
美國似乎并未充分認識到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全世界民眾對其單邊主義和干涉主義的擔憂程度。即便不需要深思就能猜到“新干涉主義”是指美國挑戰聯合國憲章的舉動,如以“人權高于主權”為名行政治和軍事干涉之實等。
美國將永遠鼓吹民主和人權等主要價值觀。但在當前的多元世界,它必須致力于發展有助于與非民主國家打造更堅實關系的原則。正如陸克文所言,中國對美國的戰略不信任源自其認為美國“從未且將永遠不會接受中國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基礎,因為它并非自由民主國家”。美國人必須更加普遍地意識到,他們所認為的“普世”原則,有時僅被其他人視為跋扈的“美國”或“西方”的價值觀。
有意思的是,美中兩國都將對方當做“修正主義者”,并自認為是基于規則的特定秩序的守護者。若雙方致力于彌合這種認知上的嫌隙,必將鼓舞人心。與此同時,若兩國都能更加了解各自行為在對方眼中的“基于規則”程度,那么我們都將過得更好一些。▲
(作者阿利克·錢斯,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