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本文為新鄉醫學院培育基金,名稱為河南省大學生近三年體質健康狀況的動態分析與體育課程體系改革研究,編號為2014QN153。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以河南省內23所高校內的540名特殊群體學生為調查對象,對“病殘弱”大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態度、動機和價值取向及體育鍛煉習慣等進行分析,提出促進高校“病殘弱”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對策與方法。
關鍵詞:“病殘弱”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況分析
一、前言
就現在而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慢慢增多,我國《殘疾人保障法》和社會助殘意識的明確度增強,在現代的大學中,傷、病、殘學生和體弱(“病殘弱”)學生也可以得到相應良好的教育,前者占5.5%,后者占13.7%。但是如何保障和提高這部分學生的身體素質成為更多人群關注的問題。通過了解“病殘弱”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況,指出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讓他們在自身條件的基礎上,可以得到相應的鍛煉,不但是增強了體力,也保證他們在健康的基礎上,調節與矯正身體的缺陷,這是“病殘弱”學生的一個更好的選擇,使他們自信、樂觀的面對正常人所擁有的生活。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病殘弱”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況作為研究對象,取我省540名特殊身體條件的學生(23所高校),作為調查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
參考查閱與本研究有關聯的論文、報刊等資料51篇,并從《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事業計劃綱要》、《高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等法規中查閱相應的有價值資料。
2.問卷調查
編寫《“病殘弱”學生參與體育保健課的調查》問卷,采用重測法,剔除了信度在0.80以下的題目,問卷的效度檢驗主要是通過9位特殊體育教育領域的專家對問卷的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進行評價,結果分別為0.86和0.92。
對回收的檢驗問卷的結構和內容進行分析和相應調整后形成正式問卷。共發放問卷540份,回收539份,有效問卷535份,有效回收率為99.1%。
3.數理統計
對回收有效的問卷用SPSS進行處理統計。
三、“病殘弱”學生體育鍛煉情況分析
(一)“病殘弱”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
表 1 “病殘弱”學生參與
體育活動的狀態程度調查
經常參加體育活動 偶爾參加體育活動 從不參加體育活動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人數 84 15 160 73 26 177
百分比 15.7% 2.8% 29.9% 13.6% 4.9% 33.1%
合計 18.5% 43.6% 37.9%
本文的中所指的“態度”是促使“病殘弱”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關鍵因素,他可以反應出學生的內在思想,對體育活動持肯定因素的學生在什么條件下都會做出相應的鍛煉,他們總是積極、樂觀的參加體育活動,而對體育活動持否定態度的學生,即使場地條件再好,他們也不會自覺的參加體育活動。
從上面可以明顯的看出,偶爾參加的學生占有最高的比例43.6%,不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占37.9%,他們自身所給的態度不主動不樂觀,偶爾參加的活動的學生也只是因為“大家都去了,我才去”的原因去參加活動。在不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女生明顯高于男生。
(二)“病殘弱”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和價值取向
簡單的說,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時,每人的目的都不相同。在調查中(表2)發現,以“強身健體”和“減輕學習壓力”的兩部分占有率相對較高,分別占到了32.9%和20.6%。由于身體的原因,大部分“病殘弱”學生都是以學習為首要任務,他們在上課時間與業余時間,大部分的經歷都放在學習上,所以減輕學習壓力也成為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取向之一。
(三)“病殘弱”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
表 3影響“病殘弱”學生參
與課余體育鍛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主要問題 回答數 百分比%
適合參加鍛
煉的場地不足 139 26.0
自信心不足 149 27.9
安全措施不行 17 3.2
沒有合適的鍛煉器材 50 9.3
不懂科學的鍛煉方法 89 16.6
不知道參加何
種體育項目 24 4.5
缺少專業人事的輔導 36 6.7
志愿者太少 26 4.9
其他 5 0.9
合計 535 100.0
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病殘弱”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宿舍,97.1%的學生從不參加課外活動,僅在體育課過程中進行體育活動;每周能堅持1-2次課外體育活動的學生僅有4.3%。說明“病殘弱”大學生沒有養成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
在表3中,認為場地不合適的學生占26%,27.9%的都是覺得沒有自信,導致他們失去參加與體育鍛煉的習慣。
(四)“病殘弱”學生缺乏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影響“病殘弱”學生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的方面主要有兩個:一是自身身體條件;二是心里因素;三是社會因素。
表 2 “病殘弱”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程度
強身健體 提高社交能力 培養健康
生活方式 減輕學習壓力 緩解
不良情緒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人數 98 78 56 49 42 20 44 66 34 48
百分比 18.3% 14.6% 10.5% 9.2% 7.9% 3.7% 8.2% 12.3% 6.4% 9.0%
合計 32.9% 19.6% 11.6% 20.6% 15.3%
由于自身條件存在著差異,此類學生內心深處,有較強的“自卑”心理,在體育活動中,他人的態度與言語,對該類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使他們表現的更畏縮、羞澀、懦弱或強硬、固執、反叛等性格特征,逃避學習,甚至逃避正常交往。
(五)“病殘弱”學生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的方式
表 4 “病殘弱”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的方式
鍛煉方式 選擇數 百分比%
在教師、志愿者有指導下進行鍛煉 97 18.1
和同伴一起鍛煉 55 10.3
個人自主鍛煉 292 54.6
社區或郊外鍛煉 66 12.3
其他方式 25 4.7
合計 535 100.0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表4),該特殊群體的學生,以個人鍛煉形式的學生占有292人(54.6%),而在教師或志愿者指導下進行鍛煉的學生占有97人(18.1%),選擇自主鍛煉的學生,往往會更加自閉,這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四、對策及建議
(一)提高“病殘弱”學生開展體育活動的重視程度
“病殘弱”學生群體體育教育是高校體育改革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大部分大、中專院校沒有針對“病殘弱”學生群體單獨開展體育技術教學課,“病殘弱”學生對目前開展的體育教學項目的課程評價方法滿意度較低,特殊體育課教學在許多大、中專院校沒有開展,由于學校針對性與創新性不夠,因此,體育健身活動在“病殘弱”學生群體中無法廣泛開展。
(二)建立完善的“病殘弱”學生體育課程體系
“病殘弱”學生的體育教學,應針對特殊群體學生建立一個完善的特殊教育救助制度,以構建一個科學、完善的體育課程體系為目標,從課程設置、教學資源和器材設備、協助學生進行課余體育活動等方面,全方位支持“病殘弱”學生,實現課堂內外、校內校外的協同發展和有機整合。“臺面性球類項目”課程有效的解決了這一問題,適合在大中專院校開展,是對現有“病殘弱”學生參加的體育保健班課程很好的補充和完善。
(三)探索新的教學評價方法促進“病殘弱”學生體育鍛煉
“病殘弱”學生的體育教學,應該更注重衛生保健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主動去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生理與心理協調發展。對“病殘弱”學生的體育課考評應注重理論結合實踐,體育實踐考試應根據不同學生個體情況,制定達標要求,以促健康、強體質為主,以合理的評價考核方法去促進他們積極的參加體育鍛煉。
【參考文獻】
[1]韓景軍,王悅.對我國普通高校特殊體育教育若干問題的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4,(07):145-147.
[2]謝陶.我國特殊體育教師專業化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03):80-83.
[3]李波,巖崗研典,朱琳琳.日本高校體育特殊教育實施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4,(04):1-7.
[4]潘躍林.高校特殊需求群體體育教學“4.5.4評價”模式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4,(03):82-85.
作者簡介:牛文亞,男,(1981-),男,河南新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新鄉醫學院體育教學部,從事運動生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