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青松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未來。他們正處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的時期,思想道德狀況中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通過研究青少年問題不難發現,各種青少年問題主要集中在青春期爆發,及早的預防和正確的引導是可以避免或得到改善的。
我們研究人員參考周邊學校,主要對三利中學學生的道德教育途徑做了詳盡調查和分析,調查結果如下:
一、建立家校互通制度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學校,是最先對人實施教育和影響的地方,是個人成長的搖籃。
1.基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校定期以班為單位召開家長會,或者班主任老師定期對個別學生家訪,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表現,使老師能夠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現,從而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孩子。
2、通過學生檔案和以往家長會的記錄、家訪等有意識地去發現、選擇和培養一批家長中的積極分子,讓他們就學生的發展狀況及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家庭教育及家長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和家庭配合中存在的問題做一些探討,并將一些可行的辦法,結合自己教育子女的經驗,在家長會上進行交流。
這些方法增進了家長對老師和學校的理解、信任,家長積極配合學校來教育管理孩子,學生管理則更能得心應手,學生的道德素質也逐步得到提高。但是此德育教育方法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如,學校各班學生人數70多人,班級容量大,有的學生或家長可能照顧不到;有的家長不能積極參與;還有我們老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水平參差不齊,還有待于提高,這些因素使我們的家校互通制度不能達到理想預期效果。
二、學習《弟子規》并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1.學習《弟子規》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學校每周周四下午第三節課是校本課程學習的時間,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弟子規》,并結合多媒體講解相關古代名人故事,讓孩子們理解內化于心,指導其行。
通過長期的學習,學生對《弟子規》有了正確的認識,部分自制力強的學生能規范自身言行,變得做事認真,學習踏實,對家長和老師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2.定期舉行運動會、開展知識競賽、文娛活動、演講比賽、升國旗活動等。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豐富課余生活,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
3.建立校外學生德育實踐基地,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照顧附近孤寡老人和退伍軍人,參加義務勞動。
這些活動的不足之處:一方面,雖然學校老師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一部分孩子缺乏毅力,自制力差,對自己的言行不能長期規范,經常因為小事出現矛盾甚至打架斗毆現象。另一方面部分家長的教育方法不恰當,一味盯著孩子的學習分數,不重視孩子品德和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不能互相配合,學生在家和在校的教育不同步,所有這些都導致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很緩慢。
三、法律教育
基于目前學生法制觀念淡薄,違法犯罪低齡化,多樣化特點,學校也非常重視對學生的法律教育。對于中學生進行的法律教育內容主要通過初中《思想政治》課本中的法律知識為主,以與中學生聯系比較密切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青少年犯罪法》等為輔,通過思品課教師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同時學校也適當開設專門的法制課,由法制教師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法制教育,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初步了解,對預防和遏制青少年違法與犯罪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不足之處:學校法制課沒有統一、規范的法律教育教材,開設的法律內容既單一又不系統而且缺乏創新。政治教師和法制教師缺少必要的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缺乏實踐經驗。法律教育的效果不很理想。
與其它課程相比法律教育還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
四、加強網絡道德教育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中學生網絡道德缺失現象嚴重,網絡道德教育問題則相伴而生。加強和改進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要關注的。
學校經常利用微機課和思想品德課大力倡導網絡文明,教育中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工具。通過網絡便利地瀏覽新聞、查詢資料、下載數據,使之成為提高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工具。教育中學生進行健康的網絡交往,遵守網絡道德,在網絡交往中樹立自我保護意識,避免上當受騙。引導他們從自己的身心健康出發,學會理性對待網絡,尤其避免沉迷于網絡游戲。
學校的這些措施豐富了網絡宣傳的形式和內容,加強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制約了部分學生的網絡不道德行為,提高了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促進其正確文化和價值觀的形成。
不足之處:由于缺乏網絡道德的外在約束機制,部分孩子在學校表現較好,在家和在社會由于監管放松,自我約束力下降,造成了監管的真空地帶。學校、家庭和社會不能夠形成統一的合力。
總之,學校德育工作成功之處很多,學生無論學習和生活方面都較穩定,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認可,三利建校規模越來越大,前年還設了分校。但這也不能抹殺我們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如:理論空談、操作上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簡單的行為機械練習,重理論而輕實踐;學生多,工作累,致使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情況了解不足,造成德育效果不理想;德育過多的成人化,學生的主體被忽視,使德育要求不切實際,脫離了學生的年齡特征與他們自己的成長需求;德育有時與實際生活脫節。
針對我們德育工作的成功和不足,我們將揚長避短,采取適當的對策和措施,相信學校中學生道德建設會更上一層樓,為社會輸送出一批批身心健康、積極向上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