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 馬昕娜
【摘要】“花兒”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申遺成功已經六年了,為了更好地保護此項目,政府文化部門非常的重視,當下正在建設《六盤山花兒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作為“花兒”廣泛流傳的西北地區之一的六盤山地區,迎來了更大的契機,寧夏師范學院義不容辭應發揮高校區域優勢,建立長效保護機制,開展科研,成立培訓研究傳承基地,肩負培養六盤山花兒歌手為當前急迫而重要的任務,它對西北、以及中國乃至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具有長遠而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六盤山花兒歌手;現狀調查;研究
六盤山花兒作為花兒文化區的一個有特色的歌種,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然而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花兒”近年來的局面卻非常非常窘迫。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六盤山花兒歌手逐漸減少,且呈顯出老齡化的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六盤山花兒歌手逐漸衰老,而后者繼學唱著卻青黃不接。主要是外出打工、謀生等一系列因素,造成大量生活在六盤山“花兒”環境中的歌手外出謀生,六盤山“花兒”歌手傳承后繼無人。
當下,我國還沒有專門培養和訓練花兒歌手的機構或者學校,僅有一些民間零散的歌手。他們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就更談不上保護傳承和培養,寧夏六盤山花兒歌手正面臨著消失的巨大危機。六盤山花兒歌手的培養箭在弦上。
由于此種形式,就應把教學科研機構的成立和六盤山花兒歌手的培養,以及傳承六盤山“花兒”音樂文化,做為保護“花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首要任務。
寧夏師范學院地處六盤山地區,系寧夏南部山區唯一的一所高等師范本科院校,由于地處六盤山“花兒”流傳極廣的固原市區,所以學院的音樂舞蹈系就承擔起為寧夏及周邊地區培養基礎教育中音樂師資的任務。寧夏師范學院具有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研基地的優勢,應當積極投身于中華民族文化傳播。這是賦予高等教育的神圣職責,也是社會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賦予的使命。可以充分運用學院自身的師資、學科及科研優勢,結合高等學校(教師教育)音樂學本科專業課程教學計劃和寧夏師范學院聲樂課程標準,發揮學院的優勢區域特征和學科,將西北最具代表性和最獨特的民族區域特色的六盤山“花兒”音樂文化資源吸收到聲樂課程教學之中,讓傳唱和傳承“花兒”音樂文化的主體變為學生,這對拯救普及頻危的六盤山“花兒”音樂文化,發展和繁榮六盤山“花兒”音樂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對六盤山花兒歌手現狀的調查與研究,是因為六盤山花兒的獨具風格,它在西北花兒園中獨樹一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具有強大藝術感染力的六盤山花兒歌手的培養和保護就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隨著時間的慢慢流逝,演唱六盤山花兒的歌手會逐漸減少。為了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寧夏師范學院的工作已投入到了緊張階段,對六盤山花兒歌手現狀的調查了解,保護、培養和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鑒于以上所述,六盤山花兒歌手現狀的調查與研究工作有它的實際意義和理論意義。
經過調查,原州區的花兒歌手主要集中在碳山、寨科兩個鄉,目前有歌手十多個。彭陽縣的歌手大都集中在王洼、溝口鄉。不到20人。涇源縣主要集中在回族聚集的白面、大灣鄉,有近40名歌手。隆德縣有歌手近30人,也是集中在回族人口集中的楊河、張程鄉。寧夏師范學院有歌手10人。(區別于原生態歌手)這些歌手加起來不過百人。行不成規模,而且常常居無定所。專業演出團體花兒歌手也不過是十來個。而且大都無編制。
音樂舞蹈系的教師學生百分之八十都來自寧夏南部地區,他們生活、生長在此地,這兒的語言環境、地域環境、風土人情是他們生活的源泉。這就是學習六盤山花兒演唱最有力的條件。認真按照聲樂課程標準及教學計劃,安排課時,重點培養一定數量的六盤山花兒歌手。每屆學生中都堅持選拔,使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法,以確保六盤山花兒歌手的教學質量。必須依托寧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系聲樂教學這個平臺、培養六盤山花兒歌手。聘請目前活躍在六盤山地區的優秀六盤山花兒歌手進行指導。在每屆聲樂主修的學生中(民族唱法)重點培養。堅持每學年舉辦一次六盤山花兒歌手大賽。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市級和各區縣六盤山花兒歌唱比賽。發揮和利用寧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系的教學、教師以及學生資源。六盤山花兒歌手的培養不是經過大學幾年的培養就結束的,更應關注學生的畢業后的工作的反饋,不斷總結經驗,做好六盤山花兒的持續性培養和繼續性教育。
六盤山花兒歌手現狀調查與研究不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對發展和繁榮六盤山區高校聲樂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對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及建設和諧社會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有一定的的科學意義和實際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寶立,羅斌.董明巧的花兒生活[N].光明日報,2007-8-20.
[2]張君仁.花兒王朱仲祿[M].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
[3]張曉農.原生態民歌與民族文化生態保護[N].光明日報,2005-9-9.
[4]金兆鈞.承載原生態民歌再崛起的使命[N].光明日報,2006-8-10.
[5]薛正昌.寧夏花兒析論[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7(5).
作者簡介:馬致遠(1960—),男,回族,教授,現供職于寧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系,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演唱、聲樂教學法;馬昕娜(1988—),女,回族,寧夏寧夏銀川市成才藝術培訓中心音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