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艷
【摘要】乘著海菜腔的翅膀,介紹了彝族海菜腔的發源地,40年前的生態環境與現在的截然不同。描寫美麗景色的同時,也讓我們領略了彝族人的風俗習慣與與傳統文化。海菜腔似天籟之音,遠古、蒼涼、空曠、永恒、神秘、而又富有魅力。讓我們傳承這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關鍵詞】彝族海菜腔;異龍湖;彝族風俗;欣賞
第一次聽海菜腔是在2006年7月,云南紅河石屏的李懷秀、李懷福姐弟倆,在中央電視臺青歌賽上唱起的《吉祥的鳥兒飛起來》,至今快十年了,每次聽它的旋律,都不禁熱淚盈眶,無比感動,每次讓學生欣賞,不敢面對他們,以防流淚失態。也許你會覺得我言過其實,無病呻吟,其實不然,海菜腔有著神秘的魅力,讓我們一起走近它吧。
石屏彝族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俗稱“倒搬槳”,以異龍湖中一種稱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云南省紅河州石屏異龍湖畔及周邊的山區,壩區 ,輻射方圓百里的幾個縣。與其他三中變體,沙悠(山藥)腔、四腔、五山腔并稱“四大腔”,海菜腔居首。是人們在田間、山上、湖上生活,勞動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唱山歌發展演變而來。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調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話腔等部分組成,集獨唱、對唱、領唱、齊唱、合唱等形式于一體的大型聲樂套曲。
乘著海菜腔的翅膀,時光穿回到了40年前家鄉的異龍湖畔,風光旖旎,山水秀麗的湖面上,我劃著小船在湖里采摘海菜,碧綠長長的根莖,白白的小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長長的拖腔就像長長的海菜,海菜通到湖底,歌聲尖入藍天。湖中的荷花,競相開放,不覺吟起“接天蓮葉無窮碧,映出荷花別樣紅”。彎彎的小船蕩漾在碧波上,波光粼粼,清澈透明的湖水,令人心曠神怡。仰望天空,蔚藍的天空中云片悠悠,不知是船在動,還是云在游。放眼遠望,連綿起伏的山巒,一片片郁郁蔥蔥的樹木,都倒映在湖水里。分不清人在畫中走還是景在畫中留,只有恬靜,有節奏的劃水聲告訴你,這是一幅實實在在的山水風景畫。船繼續前行,成群的水生動物,魚、蝦、螃蟹、田螺等等,在森林般的水草里自由自在的生活,穿游。寬廣激昂,優美動聽的旋律,起伏連貫,宛轉悠揚,好像清澈明亮的異龍湖水。海菜腔聲浪如波,蕩氣回腸,驚醒睡鷗,震叫野鴨,魚兒躍出水,鳥兒飛出林。
乘著海菜腔的翅膀, 映入眼前的是一對對彝族青年男女,在花前月下“吃火草煙”的活動,這是他們獨特的戀愛方式,他們盡情歌舞,唱海菜腔,侃白話。若女方輸了,就給男方裝煙點火。若男方輸了,會受冷落。他們真假聲混合,高低張弛的旋律對比,綿綿不倦的對歌,直抒胸懷,傾露感情,最后喜結良緣。海菜腔唱出了彝族人民的淳樸,善良,是他們繁衍生息的歷史畫卷。
乘著海菜腔的翅膀,我不禁心潮澎湃,蠢蠢欲動,也想喊上一兩嗓。這原汁原味的音律,體現了民間歌曲的魅力,以獨特的發聲方式,真假混合,成為天然而清澈的歌聲,如泣如訴,耳目一新。我嘗試著用通俗、民族、美聲三種唱法去演繹它,卻不能像原生態唱法這樣表達得如此恰如其分,淋漓盡致。這是海菜腔特定的生態環境,藝術形式,唱法的魅力所在。成為當之無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這天籟般的音律,遠古、蒼涼、空曠、永恒,頓生一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覺。
海菜腔的歌聲一落,我又回到了現實中。如今的海菜腔發源地云南石屏異龍湖,與以前的湖面相比已經縮小了三分之一。春天來了,梨花、桃花等十幾種花裝點的春意盎然的景色已不復存在。夏天碧綠的田野及活蹦亂跳的魚蝦也少了,青蛙、水鳥、野鴨的合唱也不排了。秋天的桔子等水果也不太豐產。更心酸的是,好幾年都沒見水稻的金黃,好多地方都因為沒有水而不栽水稻了。以前冬天的異龍湖,水汪汪的,充滿霧氣,像一個羞答答的美少女,身披一層輕紗在晨霧中緩緩蘇醒。人們還可以去湖邊游泳、捉魚、撈蝦、撿鴨蛋等等,現在沒有了這些樂趣,連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濕地也沒有了,變得光禿禿的,失去了它原先的生命與活力。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有很多的,一方面是人們圍湖造田,在湖里搞網箱養魚,在湖畔興起一些“食船”,招攬游客做生意,污染了湖水,另一方面,近二十多年來,整個異龍湖周邊,地方政府大力鼓動種植烤煙,把樹都砍了去烤煙葉,破壞了植被,沒有了森林,也很少下雨,湖邊山上又種上了楊梅,柑橘等果樹,每年從異龍湖里大量抽水灌溉,水只有出而沒有入,造成湖水越來越少,干旱少雨,灰土漫天,惡性循環,近幾年云南連年干旱,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土地荒蕪,水井都干涸了,農民抬著抽水機和長長的塑料管到處找水灌溉。形成一種周邊居民圍著湖也沒水吃的局面。
多希望湖水變淸,天空更藍,生態恢復到我孩提時的樣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營造美好家園,讓子孫后代能在異龍湖邊,在地球上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乘著海菜腔的翅膀,我穿越了恒古的歷史,遇到了淳樸的彝族人,理解了永恒的愛情,感受了廣袤神奇的大自然。
參考文獻
[1]紅河州文化局.石屏彝族海菜腔,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