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詔宇
【摘要】《在絢麗的五月》是聲樂套曲《詩人之戀》的第一首歌曲,《詩人之戀》是由德國浪漫主義樂派代表作家舒曼所作,它是藝術歌曲中的經典代表作。無論是歌詞還是聲樂旋律,又或者鋼琴伴奏部分都是經過作曲家精心創作的。美妙的旋律與深刻內涵的詩歌歌詞相結合,精心譜寫的鋼琴伴奏,承擔著渲染氣氛,描寫詩意環境,補充人物性格,刻劃主人公內心活動的重任,充分發揮了鋼琴在藝術歌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舒曼;在絢麗的五月;鋼琴
舒曼是一位典型的浪漫主義作曲家,他的音樂創作是建立在明確的思想基礎之上,基于傳統的基礎而有創新的表現。由于舒曼擁有良好的文學修養以及對音樂的才華與努力,因此他的音樂創作中足見文學與音樂的結合,其中藝術歌曲此一領域更是將此特性展露無遺。
一、《詩人之戀》
舒曼作品四十八號《詩人之戀》根據海涅詩集《抒情的插曲》改寫的,這部詩集收錄了海涅青年時期的全部抒情作品,它向我們描述了詩人海涅的整個青年時期的感情經歷,奠定了海涅的世界聲譽。舒曼從《抒情的插曲》共69首抒情詩中挑選出最動人的十六首詩歌組成套曲。它描寫了一個詩人對真誠愛情的向往以及失戀以后的痛苦,是基于海涅與表妹的戀愛經歷為題材而寫的。我們在這部詩歌中能捕捉到很多他的戀人阿瑪麗梅涅的身影,能感受到海涅對于阿瑪麗梅涅的愛與恨。《在絢麗的五月》就是《詩人之戀》這首套曲的第一首,表現了詩人的愛情開始萌芽了。
二、《在絢麗的五月》歌曲分析與詮釋
本文通過《在絢麗的五月》這首歌曲,分析每首歌曲的曲式結構、和聲調性、聲樂旋律與鋼琴伴奏型態,闡述詩詞意境與舒曼創作手法之間的關聯性。并經由對樂曲客觀的了解,筆者皆有鋼琴伴奏與演唱的聯系,提供適當的演奏詮釋與建議,包括音樂氛圍的掌握、音色的控制以及歌者與演奏者的合作關系等,最后再以音樂特色及演奏詮釋兩個層面,給予縱向的綜合性探討。
《在絢麗的五月》這首歌曲描述著《詩人之戀》戀情的開端,詩中藉由花苞的綻放與鳥兒的歌唱,象征詩人愛情的滋生。絢麗美麗的五月里,大自然充滿生機詩人也滿懷希望與渴望。
譜例1 波狀音型貫穿全曲
本曲為詩節式的歌曲,共分兩段,拍號為2/4拍,舒曼以“緩慢且溫柔”(Langsam,zart.)的速度起始,表達詩中詩人充滿柔情的愛意。鋼琴以重復兩次旋律的前奏引導第一句歌詞的進入,是以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的型態貫穿,小幅的上、下行交替構成波狀的音型,象征五月微風的吹拂(譜例1)。彈奏上,十六分音符應保持流暢,左右手必須柔順地交織在一起,讓旋律能夠毫無間隙地流淌,如同微風般蕩漾。
聲樂方面,整曲兩段的旋律皆相同,值得留意的是,第一段的歌詞“綻放”(sprangen)及第二段的“歌唱”(sangen)兩個動詞,是暗示詩人愛情滋長的重要字眼,因此歌者演唱時可適度強調(譜例2),但仍保留在“弱”(P)的力度上,不要因為子音的關系而影響氣息的控制,破壞樂句的線條。
接著兩段歌詞最后分別提到愛情的萌芽“Die Liebe aufgegangen”(譜例2-1)及暗藏的希望與渴望“Mein Sehnen and Verlangen”(譜例2-2),也是本曲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因此舒曼用了階梯式的上行樂句,象征了詩中所描述的期待與盼望堆疊至本曲的兩段高潮。演奏者要搭配好歌者的情緒與音量,逐漸擴張,彷佛詩人心中一波一波襲卷而來的愛意。
譜例2-1 第一段末的上行樂句
譜例2-2 第二段末的上行樂句
作曲家在創作歌曲時,鋼琴高聲部重復聲樂旋律線條是常見的技法之一,舒曼的作品中也可發現這樣的創作手法。盡管重復的部分是主要旋律,然而倘若演奏者因為此考慮而特別凸顯主要旋律,那么便很有可能會失去音響上的平衡,因此對一位鋼琴合作者而言,對于重復旋律音量的拿捏必須經過縝密的考慮,本曲即為一例。在本曲中,舒曼并未完全復制聲樂旋律于鋼琴高聲部,而是以斷續的線條點綴之,為了避免偶而出現的重復旋律因音量增大而蓋過歌者,造成音響上的失衡,筆者建議彈奏時則不需特別強調重復的部分,反而應著重于分解和弦的流動彈奏與低聲部的支持,使音樂層次更為豐富。
舒曼在創作歌曲時,有時會讓音樂與詩詞的意境兩兩相符,但有時又會透過音樂的表現賦予詩新的意義;本曲即可看出舒曼如何展現后者的創作手法,從詩詞上看來,海涅運用簡單的文字與簡潔的段落提供了豐富的描述,詩中含苞待放的花朵與鳥兒的鳴唱象征愛情萌芽,充滿著希望與正面意義。然而,在此曲輕柔、詩意的氣氛中,卻隱含著猶疑與未被滿足的期待,這是因為舒曼使用大量的不協和音、與模糊調性之創作手法的結果。
不協和音產生了音響上的不平衡,并渴望被解決,其制造出的沖突感與期待感不僅外顯在音樂上,也間接暗示了詩人滿懷的希望與內心的不安全感所形成的對比。調性方面,本曲呈現游栘不定的特性,這正是因為舒曼在樂曲鋪陳的過程中,并沒有一處是建立在穩定的調性上的,盡管舒曼在調號上有所標示,但仍舊無法確定真正的調性為何,例如,前奏的屬七和弦雖然暗示了升f小調的調性,但整曲卻未見升f小調主和弦的出現(譜例3-1);第5-6小節中,雖然樂曲似乎走向明亮的A大調(譜例3-2),但隨即第9-10小節及11-12小節短暫的轉向b小調及D大調(譜例3-3),破壞了A大調的鞏固;而全曲最后一小節留下的屬七和弦并未回到主調,造成了懸疑的效果,彷佛暗示著詩人沒有結果的愛情。
譜例3-1 屬七和弦暗示b小調
譜例3-2 A大調走向
譜例3-3 b小調及D大調走向
為呈現本曲溫柔、輕軟的氣氛,彈奏時最重要的便是音色的控制·筆者建議使用細致、內斂的觸鍵,利用多一點指腹彈奏,落指的速度稍緩慢,以避免出現太過明亮、奔放的音色。整體而言,本曲的力度范圍并不大,舒曼僅有在兩段的高潮處標示漸強的符號,其余處應保持在輕柔的聲量中·因此如何在節制的音量中掌握恰到好處的表現力,是演奏者應反復揣摩的。
三、演奏詮釋
筆者在分析《絢麗的五月》這首聲樂作品時發現舒曼在這首歌曲中給予了鋼琴部分相當重的份量這也是此曲的突出之處。而從音樂分析到實際演奏的過程中,則需要演奏者的詮釋與深究,才能確切地掌握此作品的內涵。以下筆者將就速度、音色與觸鍵、鋼琴與聲樂之合作關系等三方面,說明彈奏本曲的要領,并給予綜合性的論述。
(一)速度方面
舒曼在樂曲中有標示速度或風格的指引,因此筆者在選擇樂曲的速度時,先以舒曼所給予的標示為基本考慮,再依據個人對樂曲的詮釋,鋼琴伴奏者與歌唱者的配合后,稍加調整。譜面上舒曼所標示的術語提供樂曲基礎性的考慮,鋼琴伴奏者應視樂曲情緒張力的需求,適切地給予彈性速度或各樂句間的呼吸空間,或往前推進,以形成緊湊的氣氛;或向后拉扯,以增加樂曲的張力或減緩情緒,是彈奏這首歌曲的一大重點。除了鋼琴伴奏者本身的詮釋之外,也須與歌唱者相互協調,比如鋼琴伴奏者須相當了解歌唱者所演唱的歌詞與發音,以及換氣之處,才能在快速的流暢樂曲中,讓歌者唱出清晰的咬字及從容的呼吸。這是兩者要經過多番的揣摩與配合之后,才能符合舒曼所需要的音樂要求。
(二)音色與觸鍵方面
鋼琴伴奏者必須依循歌曲所需要的情境與氣氛,進而選擇使用何種觸鍵,以呈現適切的音色。除了須事先對樂曲十分了解之外,鋼琴伴奏者還須擁有手指良好的獨立性以及敏銳的聽覺,來表現不同聲部、不同音域、不同情境所需的音色,呈現多層次的色彩。例如,在《在絢麗的五月》中,鋼琴的音型象征五月微風的飄逸,全曲展現輕柔的氛圍,因此須使用輕巧細膩的觸鍵,才能使樂曲擁有柔和的音色。
(三)鋼琴與聲樂合作的關系
良好的合作演奏需要歌唱者與鋼琴伴奏者之間良好的默契,因此練習時的協調是相當重要的。歌唱者除了音樂詮釋之外,還須注意歌詞咬字與發音,因此筆者認為,在彈奏歌曲之前,必須先對歌詞以及語言發音有所了解,才能判斷并配合歌唱者發音與換氣的需求,在合作時準確且迅速地抓到要領。在子音處理方面,倘若子音在前綴,那么鋼琴應彈奏在子音后面的元音上。
音量方面,鋼琴伴奏者須取得聲樂旋律與鋼琴音域之間的平衡點,除了音樂上的考慮,還須了解歌唱者的個別差異,給予不同的詮釋與改變。除此之外,舒曼有時會用到鋼琴高聲部與聲樂旋律重復的創作手法,因此除了要注意音量的平衡之外,鋼琴伴奏者也須考慮與歌唱者音色搭配的問題,能夠做到兩者完全相融是較佳的。
本文通過對《在絢麗的五月》歌曲的分析,演唱者與鋼琴伴奏者加深對舒曼作品的理解,從本質上對鋼琴伴奏的演繹有一定的把握,從而與演唱者配合默契,共同完美演繹此曲。對《在絢麗的五月》的歌曲分析和鋼琴伴奏的分析研究,能夠推動藝術歌曲在中國的發展,對高師的鋼琴伴奏起到一定的影響,也促使藝術歌曲的發展能夠更加具體化、專業化,更具有藝術性和時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