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安德魯·洛伊德·韋伯的音樂劇《歌劇魅影》的介紹,以及對其中的詠嘆調《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和《The music of the night》的本體及其演唱的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作曲家不僅具有高超的創(chuàng)作技術,而且還具有把爵士、搖滾等現(xiàn)代流行音樂結合一起的能力,從而使樂曲更富有新鮮感和活力。
【關鍵詞】韋伯;《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The music of the night》作曲技法;演唱;音樂表現(xiàn)
安德魯·洛伊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國倫敦南肯辛頓的一個音樂世家。他從小便學習鋼琴、小提琴和小號,16歲獲得牛津大學獎學金,19歲進入皇家音樂學院學習管弦樂編曲。1967年創(chuàng)作了成名作《約瑟夫和神奇彩衣》。20世紀70年代早期,韋伯曾為英國電影《偵探》和《奧他薩縱隊》譜曲。不久他與蒂姆·萊斯合寫《耶穌基督巨星》。他們最后一次合作是《艾薇塔》。20世紀80年代,韋伯陸續(xù)寫出了《貓》《星光列車》《歌劇魅影》《日落大道》《微風輕哨》等作品,其中1983年韋伯制作了戲劇《卓越人物將它趕走》。隨后他在倫敦皇家歌劇院制作了《被雇的人》《把你的嗓音借給我》,與理查德·羅杰斯、勞倫茨·哈特合作《足尖上》。此后他為父親寫的《安魂曲》和他的《變奏曲》合起來制成的專輯成為銷量最大的專輯,以及日后的《首演集》專輯銷量超過六百萬套。1996年韋伯還為巴塞羅那奧運會創(chuàng)作會歌《生命之友》,由莎拉·布萊曼和卡雷拉斯演唱。
一、音樂劇《歌劇魅影》
(一) 創(chuàng)作背景
20世紀初,法國小說家蓋斯頓·勒羅克斯(Gastom Leroux)前往巴黎歌劇院參觀,看到歌劇院底下令人嘆為觀止的人工湖,于是他寫成了小說《歌劇魅影》。韋伯看后覺得這是個音樂劇的絕佳題材,于是譜寫出了這出著名的音樂劇。這部音樂劇的作詞是由當時還是新人的查爾斯·哈特潤所完成,他和韋伯恰如其分的用音樂的語匯塑造了片中不同的人物性格?!陡鑴△扔啊愤@部音樂劇成為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最受歡迎的音樂劇之一。2004年這部影片開始正式拍攝,并于2005年底在倫敦公映。《歌劇魅影》這部電影一經推出便引起轟動,獲得了2005年美國電影“金球獎”音樂及喜劇類最佳影片提名,及2005年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和最佳原創(chuàng)歌曲三項提名。
(二)故事情節(jié)
本片描述十九世紀發(fā)生在法國巴黎歌劇院的愛情故事。在歌劇院的地窖深處,傳說住著一名相貌丑陋、戴著面具、卻學識淵博的音樂天才,多年來他神出鬼沒,躲避世人驚懼鄙夷的目光,被眾人稱之為 “魅影”。在無意間,魅影發(fā)現(xiàn)小牌女歌手克莉絲汀擁有不凡的天賦美聲,讓他傾慕不已。激賞之余,魅影決定不計一切代價,將年輕貌美的克莉絲汀調教成首席女高音,與此同時,克莉絲汀與她童年時代青梅竹馬的好友勞爾子爵再次相遇并相愛。隱匿在劇場內不見天日的“魅影”對克莉絲汀的移情別戀怒不可遏,最終他綁架了克莉絲汀,勞爾追蹤至地下,和魅影展開對決,卻被魅影用繩索勒住藉此要脅克莉絲汀答應求婚??死蚪z汀為了保護愛人勞爾,狠狠吻著魅影那張仿佛被地獄詛咒的臉。至此,這場愛情的勝負已定。絕望的魅影送走緊緊相擁的這對戀人,在警察和群眾闖入地下密室前,悄然隱去,只留下一張似笑非笑的凄涼面具……
二、歌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分析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在影片中是魅影和克莉絲汀兩人一唱一合訴說著各自心中的渴望。電影中的此曲韋伯做了長度與調性的修改,現(xiàn)以鋼琴原譜為例分析此曲。全曲共123小節(jié),在小快板的速度下進行,但快速卻有生氣。力度強。節(jié)奏一直持續(xù)在4/4,最后一小節(jié)變化節(jié)拍成6/4。調性變化豐富,從開始的d小調依次經過了g小調——e小調——f小調——g小調直到最后的a小調。和聲結構是轉調,曲式結構特點是反復。
(一)作曲技法
1.半音階式動機
這首作品的特點之一就是它的半音階式的動機由下行到上行反復出現(xiàn)。形成了一種莊重而急促的音響效果,在管風琴的演奏下更增加了濃厚的色彩。
2.低音部的持續(xù)、固定的八分音符節(jié)奏
全曲的低音聲部基本一直保持著連續(xù)的八分音符,仿似定音鼓在持續(xù)一個固定的節(jié)奏,音高根據和聲的不同發(fā)生改變。
3.尾聲的連續(xù)高音
本曲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出現(xiàn)了多次high C音,及最后一個高音,到達了high E, 這就對演唱者的演唱技術做了極高的要求,也充分體現(xiàn)出了演員的歌唱水平及作者的寫作能力。連續(xù)的high C音是將全曲的高潮點做進一步的推動與延伸,為了更好的走向最后的高潮。由于有了前面長時間的高音的鋪墊和準備,因此high E這個音出現(xiàn)的則很順暢、自然與生動,使歌曲高潮呈緩緩、穩(wěn)步的攀升到最高點。
(二)音樂表現(xiàn)
電影中的這個唱段類似歌劇中的詠嘆調,兩個主人公都用歌聲替代語言來表達情感。當這個標志性的半音化動機出現(xiàn)時,定音符急促的敲擊,音樂的風格突然轉變,交響樂隊與強勁的搖滾節(jié)奏及電聲樂器的結合方式使音樂更加富輝煌、有力量,表現(xiàn)出非凡的氣質,與魅影此刻對克莉絲汀強烈的占有欲望的情緒非常貼切??死蚪z汀引吭高歌表達對魅影在音樂才華上的親昧,而魅影則視克莉絲汀為天使,是他自己的專有財產。兩種不同的情緒在這里相互激烈碰撞,形成音樂上強烈的對比,使之更具有戲劇性。
三、歌曲《The Music Of The Night》分析
《The music of the night》在影片中是魅影對克莉絲汀深情款款的演唱,魅影唱出了在黑暗的地下,傾心于音樂渴望克莉絲汀能在自己的統(tǒng)領下實現(xiàn)成為歌唱家的夢想。這也是全劇最優(yōu)美的段落。全曲共66小節(jié),在行板的速度、弱力度下進行。節(jié)奏持續(xù)在4/4拍上,中間穿插2/4拍節(jié)奏。調性穩(wěn)定,基本保持在bD大調上,中間、轉到B大調,但很快又轉回bD大調。
(一)和聲結構
本曲從bD大調上開始。
持續(xù)音:
本首歌曲仍然采用持續(xù)音進行,但是其中增加了雙持續(xù)音的使用。低音聲部采用T和D兩個持續(xù)音做低音基礎,T在D的下面確定了它的主功能性。高音聲部的和聲在T—D之間交換,也再一次強調了主、屬的功能性。第4小節(jié)屬持續(xù)音停止,由主持續(xù)繼續(xù)一小節(jié)后,進行到和聲功能則偏向于S—T的第5、6小節(jié),使旋律富有了向前發(fā)展的推動力。
(二)曲式結構
《The music of the night》也是一首曲式結構為三部曲式的歌曲。A部是一個由兩句體的單樂段構成的樂部。第一句由兩個兩小節(jié)的樂節(jié)組成,第二句由5小節(jié)組成。B部是由自身帶反復的A、B兩段構成,其中的A段與A部的A段在結尾處稍有不同,變?yōu)榱?小節(jié)。緊接弱起進入B段。而再現(xiàn)部又是由A段加自身變化反復的段落構成的樂部。
(三)作曲技法
這首優(yōu)美的旋律由六度與五度的跳進音程引入,跳進過后接入上行音階式的八分音符,又一個三度下行、四度上行的小跳音程,使旋律線條的起伏感平穩(wěn)而靈活。14-16小節(jié)韋伯采用了同音反復的寫作手法,將小字二組的D重復三遍。而15小節(jié)重復14小節(jié)的旋律。16小節(jié)同音反復后出現(xiàn)了一個音程由二度到三度到四度逐漸遞增的旋律下行。隨著旋律線條的起伏后,進入了短暫的轉調,使音樂頓時新鮮了起來,出現(xiàn)了一個小的高潮。然后調性回歸到bD大調,旋律經過一個八度大跳逐漸平緩了下來,緊接又是連續(xù)六個連續(xù)八分音符的同音反復。從第50小節(jié)開始到61小節(jié)全部用的是柱式和弦(眾贊歌)的伴奏形式。聲音表現(xiàn)更加豐滿有力度,音樂的漸漸高漲,最后達到全曲的最高點,這也是這首歌曲最吸引人之處。隨著旋律結尾處一個持續(xù)12拍的長音,低音聲部的旋律線直線下行解決到T,高聲部與低音聲部進行的方向相反,大二度連續(xù)上行進行同時解決到主和弦,形成了兩個相反的音階式線條。這樣的用法使得旋律在攀升的過程中更有根基感,不空洞、單一,而變得更有推動力。
四、音樂表現(xiàn)
《The music of the night》這首歌曲是魅影深情款款的唱出的全劇最優(yōu)美的段落。由跳進音程引入的優(yōu)美旋律在弦樂輕柔的和弦伴奏下,魅影唱出了在黑暗的地下,傾心于音樂渴望克莉絲汀能在自己的統(tǒng)領下實現(xiàn)成為歌唱家的夢想。圓號短小的連接句后進入第二段。隨著旋律線條逐漸上升,音樂情緒漸漸高漲,更多的銅管樂器加了進來,最后達到全曲的最高點,這也是這首歌曲最吸引人之處。隨著旋律結尾處一個持續(xù)12拍的長音,魅影拉下黑色帷帳,將克莉絲汀罩在其中。在半音化的變化和弦襯托下,黑夜神秘莫測的氣氛被渲染的淋漓盡致。
五、結語
在《歌劇魅影》這部電影音樂劇中,韋伯將爵士、搖滾等現(xiàn)代流行音樂結合到古典音樂里,同時又保留了古典音樂優(yōu)美綿長、極具韻味的唱腔。這些歌曲旋律簡單、瑯瑯上口,卻又能恰如其分的表達片中不同角色的內心獨白。這也是整部電影中所有音樂的特點。
參考文獻
[1]李貞華.音樂分析與創(chuàng)作導論[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2]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3]趙曉生.傳統(tǒng)作曲技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
作者簡介:丁倩(1985—),女,山東泰安人,碩士,山東管理學院培訓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