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藝術欣賞是高校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當今的大學生中,相當一部分的同學卻不具備這樣審美活動的能力,甚至有很多錯誤的觀念和想法,這是和傳統的教學法和課堂教學模式有一定關系。本文將以學生作為主體,從音樂藝術特征入手,以問題的形式出發,一一解決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的困難和疑惑,提出“基本五步曲”教學方法。
【關鍵詞】音樂;藝術欣賞;聆聽感知想象
引語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作者情感和靈魂的藝術展現,是記載一個時代的有聲史章。音樂如此美好,特別是流傳了幾個甚至幾十個世紀的經典樂章,更需要我們去欣賞。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手稿》中曾經指出:“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豪無意義”。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在一場高雅音樂會上一首首優美的音樂,有人會洗耳聆聽、如癡如醉,有的人卻感覺毫無意思,酣酣入睡,同樣的音樂卻產生了不同的效果。在當代的大學生耳朵中,充斥的基本上是世俗的網絡流行音樂,嚴肅的高雅音樂基本上沒有。如何讓高雅音樂藝術進入到每個學生的心中,讓他們學會聆聽懂得欣賞,作為公共藝術教育工作者的我心里總是無限的感慨,我們的素質教育任務還是相當重的。
一、高校音樂欣賞課的價值
音樂欣賞課是提高學生音樂素質、開拓學生音樂視野的一門課程。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通過自己的內心感受與音樂產生共鳴,進而理解并感受音樂特有的表現力和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從而達到陶冶性情、完善自我的目的,這種過程是一種高尚而有益于身心的審美活動。喜歡音樂是人類的天性,而音樂欣賞的能力則是人類在這種天性的基礎上而培養起來的。
二、高校音樂欣賞課堂存在的問題
正如人的其他能力一樣,音樂方面的能力也能夠通過后天的培養而得到發展,且不說音樂的創作和演奏能力需要一定的技能、技法方面的學習和訓練,即使是欣賞音樂的能力,也需要在長期的熏陶和培養下逐漸地形成。
筆者對所教過學生做過這樣的調查,只有0.8%的學生較喜歡古典音樂,2.9%的學生經常聽古典音樂,所占比例非常低。為何我們所說的高雅音樂、經典音樂、古典音樂在大學生中就這么沒有“市場”呢?在筆者的調查過程中,一個頻率很高的答案凸顯出來——“聽不懂,不理解”。所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這是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職責。這就有必要改變那種傳統的被動接受式的教學,開創一種師生共同參與、主動欣賞、積極創作的新方法。
三、“基本五步曲”教學法
“基本五步曲”教學法是以學生作為主體,授課時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問題的形式出發,一一解決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的困難和疑惑,提出“基本五步曲”教學方法,其基本環節是:盡情聆聽——充分感知——無限想象——情緒體驗——生活享受。
(一)盡情的聆聽(音樂藝術的基本屬性)
問題:為什么古典音樂、嚴肅音樂很難聽懂?
音樂藝術是聲音藝術、抽象藝術,音樂是非符號性的,它不能像美術作品一樣直觀的告訴我們形象、場景、動作、人物等視覺形象;也不能像文學作品一樣用豐富的語言文字表現思想、哲理、內涵、故事等思想觀念。音樂藝術是抽象的,沒有視覺性,也沒有語義性,這就是音樂藝術的基本屬性。正因為音樂藝術有這樣的屬性,在客觀上決定了音樂的含義是不能直接傳達的,這就是大家“聽不懂、不理解”音樂主要原因。也就導致大部分大學生不喜歡、不聽“古典音樂”了。我們不能按照造型藝術或語言藝術的特點來理解欣賞音樂藝術形象。
我們換一個角度思維,既然我們聽不懂、聽不出內涵,所以,我們就不要給自己壓力,沒有必要非要聽出音樂要表現的什么,沒有必要用文學化和美術化的方式來欣賞音樂。古典音樂的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很多同學平時根本就不會去聽,也不想聽。但是當我們坐在環境優雅的咖啡廳、西餐廳,耳邊響起一首優美的小提琴樂曲的時候我們便會為音樂所傾倒,原因就是特定的環境促使了人在思維上的不同,而在這個環境下,古典音樂就是主流,這就是西方生活的感覺;這就像中國的過年要聽《春節序曲》《喜洋洋》《步步高》一樣,不管是否聽懂,要的就是這種中國味的感覺。現代的大學生都喜歡流行音樂,特別是歐美、日韓的流行音樂,當問及他們是否能夠理解音樂意思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搖頭,但問及音樂是否好聽的時候,所有人都會持肯定態度。所以,聽音樂不要給自己壓力,只需在合適的環境去聆聽音樂旋律,盡情地享受音樂。
(二)充分的感知(音樂藝術的表現)
問題:音樂真的無法表現“視覺性”“語義性”的內容?為何有時候能聽懂?
音樂的藝術特征決定了音樂很難表現出“視覺性”和“語義性”的內容,但是很多人聽到貝德里赫·斯美塔那的交響詩《沃爾塔瓦河》的時候,不而然的就會感受到耳邊一會兒是流淌著清澈的小溪,一會兒是洶涌的大海,這就說明抽象的音樂藝術是有它的表現方式,可以傳遞一些信息。
音樂除了可以在聽覺上作用于人外,同時在情緒上、視覺上、觸覺上、聯想上等方面都會有反映,這就是音樂的聯覺效果。我們聽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野蜂飛舞》、愛德華·格里格的《蝴蝶》和夏爾·卡米爾·圣-桑的《動物狂歡節》的時候,每一首以動物為主角的音樂,雖然只是用耳朵聽,但每個人的腦海就像過電影般的,把每個動物活靈活現的展現在了自己的腦海里。這就是感知的音樂,音樂就是靠聯覺來表現各種東西的,作曲家就是憑這種感覺來選擇和組織聲音來表現他想表現的東西,而聽眾也是在同樣的心里反應規律下,感受到了作曲家的意圖。從而搭起了音樂家和欣賞著之間的橋梁。有了聯覺,不但我們可以聽懂音樂,還可以創作音樂:當我們試圖創作一首哀樂的時候,都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高低音中的低音;快慢速中的慢速;音階中的下行音階。此時再理解肖邦的《葬禮進行曲》、莫扎特的《安魂曲》等作品,那必定是容易的多了的。
聯覺是我們人類本能的感覺反應,人與生俱來的。聯覺是我們聽眾欣賞音樂的重要因素,而敏感的聯覺和豐富的聯想則是通過我們生活閱歷的日益豐富,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思想觀念的不斷進步而漸進中形成的。
(三)無限的想象(音樂藝術的理解)
問題:為什么我的理解和作曲家的不一樣?我錯了么?
音樂的表現力是有限的,只能通過高低音、延長、短促等表現某種情緒,它不能表現具體的東西。德彪西的《亞麻色頭發的少女》,如果我們努力想從樂曲中找到“少女”、“亞麻色”、“頭發”,那么注定要失敗的,但是如果我們聽出了清爽、歡快的主題,聯想到了“純潔”,這是有可能的;格什溫的管弦樂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我們不會聽出哪里表現了巴黎或哪里表現出一個美國人,在筆者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有不少同學聯想到了“貓和老鼠”的動畫片,還有不少同學聽出幽默、輕快、悠閑的感覺。跟特定的“美國人”“巴黎”沒有一點關系。
在欣賞的過程中,有不少人會覺得自己的理解和內容解說詞不一樣怎么辦?《命運交響曲》的樂曲解說詞這樣描述:這首交響樂曲體現了作者一生與命運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這是一首英雄意志戰勝宿命論、光明戰勝黑暗的壯麗凱歌;音樂開始強勁有力的四個音表現的是命運的敲門聲。當我們看到這樣的解說的時候,難免都會努力的從音樂當中去尋找所謂的“敲門聲”,結果造成了整首曲子除了敲門聲就再也聽不出任何內容。有很多人就失去了聽音樂的興趣。因為審美方式錯誤,導致了音樂欣賞的障礙。
同一首樂曲,不同的演繹者也可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偉大的藝術家也會創造不一樣的理解。例如,同樣是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L.克勞斯的鋼琴演奏就像隊列整齊的土耳其輕騎兵一樣,而G.古爾德演奏的就像是木偶進行曲一樣;同樣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樂》,H.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敲門粗暴,焦躁不安,命運簡直是在踹門一般,而卡那爾布什指揮的效果就如一位步履蹣跚的老者顫顫巍巍,所以說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是不同的。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當他聽到《命運交響樂》時,他可能感受到的是他年輕時與戰友們在戰壕里與日本鬼子激戰的場景;一位商業成功人士,當他聽到《命運交響樂》時,他可能回想的是自己當初從一個擺地攤的小攤販,經過自己的奮斗拼搏,克服種種困難,最后終于開創了自己的公司的艱辛歷程;一位大學生,當他聽到《命運交響樂》時,他也許想起的是高中三年,為了征戰高考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而刻苦讀書,點燈夜讀的情景。
音樂作品的完成,是要經過“三度創作”的:第一是作曲家創作出來的曲譜;第二由若干個演奏家指揮家演繹作品,每個人的理解都具有個樣性,此時作品就變成了若干個音樂作品;第三是無數的聽眾帶著個人理解,此時,若干個音樂作品又變成了無數個作品。在文學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在音樂中“一千個聽眾腦海中就有一千首《命運交響樂》”。
(四)情緒的體驗(音樂藝術的欣賞方式)
問題:為什么我聽音樂沒有更為深刻的感覺?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耳朵的盛宴。音樂藝術的欣賞是一種高雅的審美活動,需要通過安靜耐心的,積極主動的傾聽來實現。音樂是人類文化藝術的瑰寶之一,如同書籍需“讀百遍,義自現”一樣,需要主動地多聽、認真聽,聽多了,自然會有所感悟,久而久之便會熟悉它,并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解,充分的發揮想象力,甚至達到與作者的共鳴。如果有條件還可以熟悉一下音樂家及其作品產生的時代、社會、文化等有關背景,這會更豐富,更有利于了解作品的韻意,更加喜愛并懂得欣賞音樂作品。
音樂是情緒的藝術,是描繪人細膩、微妙情感的藝術形式,是音樂家與聽眾心靈間的橋梁,音樂與人的情感存在密切的關系。《樂記》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啴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因此欣賞音樂要帶上自己的心情去感受。每一個高低音、長短音都可以給人以細膩的內心變化感受,高音可以表示激動、緊張、驚訝、高興;低音可以表示痛苦、壓抑、平淡、深沉;把自己的心情帶進音樂中,會成為一首波蕩起伏的樂曲。在生活中,把每一個細節都看成靈動的音符,課余去打球運動是音樂中的高音強音,渾身疲憊的回到宿舍是低音長音,喝上一瓶雪碧又是快速上行音階,晚上進入夢鄉是婉轉的低音,旋律此起彼伏無限悠長。如果我們每一個生活細節都用音符表現出來,那么大家會發現自己本身經歷的就是一部交響樂作品,生活是及其豐富多彩的。所以,列夫托爾斯泰說過:音樂是人類情感的速記。音樂是從心靈說向心靈的語言,音樂無須言詞,直達人類內心的深處,言說語言無法言說之物,音樂是一種情緒的藝術。
(五)享受的音樂(音樂欣賞的意義)
問題:我學習音樂欣賞有什么意義?
音樂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達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現實生活中除人們對音樂之外的其他各種藝術形式的興趣和欣賞力,在哲學、美學及宗教思想方面的知識水平,都可能對他的音樂欣賞能力產生影響。當然,這種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音樂既是人類文化的產物,它與人類文化中的其他現象就不可能不產生各種千絲萬縷的聯系,人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中,他的思想觀念、知識水平都要受到這種特定氛圍的制約。如果同學總是聽通俗音樂這種簡單的感官愉悅,那么藝術素質修養是沒辦法進一步提高的。
古典音樂好比一位古稀老人,蒼老的面容下難以掩蓋的是人生的歷練和沉淀的智慧;古典音樂好比一杯濃厚的原味咖啡,第一次品嘗苦苦的,但真的愛上它,便會離不開它,而且越品越有味道。欣賞音樂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同學們聽流行音樂我們把它比喻成家常便飯,而欣賞古典音樂就是我們每周不可缺少的美食大餐。盡情的享受吧!享受最豐盛美味的音樂就在古典音樂。僅有通俗音樂是不夠的,古典音樂豐富多彩!最重要的是:它超越了簡單的感官愉悅,觸發心靈深處的感動與全身心的震撼!
四、小結
音樂藝術是抽象的,完全靠聽覺來鏈接,每個人通過“聯覺”把音樂轉化為感覺片段,個人的理解再把這些感覺片段連接起來,最終形成了可視可講可享受的文學化、美術化的音樂。德國著名詩人海涅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音樂是個是個神奇的東西,我說他是奇跡,因為它正處在思維和現象之間,精神和物質之間,是一種朦朧的介質,既像又不像它所傳遞的東西——需要時間表現和無序空間表現的物質”。面對當今被虛擬網絡統治的高校文明,音樂或許是大學生堅持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傾訴、用自己的情感宣泄的最后一塊精神樂土。
參考文獻
[1][奧]愛德華·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7:
15-27.
[2][英]阿倫·瑞德來.音樂哲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95-101.
作者簡介:馮艷(1981—),女,河南延津人,講師,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公共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