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丹
【摘要】體現“創新”不是一件口頭說的就能辦到的事情,形體教師應當努力去做兩方面的準備工作,一是要自覺、勤奮的學習和掌握表演藝術的基本理論,不斷豐富和提高知識素養,為落實“形體語言”的基本主題做好應有的理論儲備。二要主動堅持向生活學習,養成觀察、體驗生活的習慣,從中發現和提煉不同人的各種行為特點,經過藝術加工,作為典型化的實例用于教學實踐,為學生動作創新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藝術院校;影視表演專業;形體教學;基本主題
形體表達技能與語言表達技能同被視為演員必須具備的專業基本功。形體課通常被安排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與表演教學同時開課,任課教師應首先找到與表演教學互融互補的“融合點”。如果找到這個“點”,形體教學的“基本主題”就顯而易見了。
早有專家或是資深教師,在他們有關的論著中,曾提出“形體動作”即是“形體語言”的概念令人深受啟發。例如:在宗德新、湯旭的聯合編著的《影視表演形體動作的基礎教程》中,就對“形體語言”做出這樣的定義:它是指包括目光與面部表情在內的全身各部位的姿態動作所表達的非語言性身體信息,它是人類溝通交流的工具。它具有“真實性、可靠性、言簡意賅和可見可感的視覺感染立等特點”。這一表述精確地闡明了形體語言的性質、特點及功能,也集中概括了本文前面所論述的基本內容?!罢Z言與動作”是表演教學的主題,這里的“語言”是指臺詞(對白、獨白)的有聲語言表達;“動作”包括內部動作(動機、欲求)和外部動作(行為、行動)。而形體教學的動作訓練的目的是將人體各部位的姿態與動作(包括眼神和表情)賦予語言的意義,即作“無聲語言”的表達。于是,我們在“形體語言”內涵及其外延引導下以“語言表達”層面為切入口,直達形體課與表演教學最直接、最貼切的那個“融合點”。從這個融合點上展開教學才能真正與表演教學融合貫通,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同時,可以由此確定“培養學生善于運用非言語性身體信息進行交流,從而提升人物塑造能力是形體教學的核心內容,亦即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和貫穿全程的“基本主題”。
對任何理論的認知和掌握,都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與印證,如何貫徹落實“形體語言”這一教學的基本主題,我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積極探索。
一、要重視和加強理論引導
形體教學是在相關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活動,雖然應以實踐為主,但基本理論講述對于學生的啟蒙與引導作用不可缺失。開課伊始,要用一定課時對同學們講清楚為什么表演專業要單獨的開設“形體課”,讓大家明白形體訓練的必要性、重要性,特別要突出闡明“形體語言”的概念內涵、特點和功能,把形體訓練當做不出聲的語言課來上,培養學生運用非語言性身體呈現人物間交流的能力。教學進程中每一訓練環節都應堅持基本理論的概述,可在訓練前,也可在訓練后,結合具體動作,靈活、有機地“插敘”。但無論怎樣要求,都要緊扣“形體語言”這一教學基本主題,要求學生做動作訓練時不能只關注動作是否合乎標準要求,而應賦予動作相應的思想、感情,隨時找到“內心節奏”與“動作”緊密相連的感覺。任課教師可將課前準備好的正、反兩方面實例交給大家討論,或者編排一些簡短的有情境、有人物的動作片段供學生們練習。這樣就可以增添理論概述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二、要保持和加強與表演教師的交流與協作
既然已經找到了形體訓練與表演教學的融合貫通的“融合點”,并由此確定了形體教學的“基本主題”,那么怎樣加以落實?我認為前提是必須要保持和加強與表演任課教師經常性的溝通和交流,并密切協作。形體教師往往被編入表演專業教研組,與表演教師同一備課,
主動多與表演教師溝通和交流,還要盡可能的抽出課余時間親臨表演課教學現場,了解學生形體上存在的問題,在形體課上加以解決。例如表演教學有一項“解放天性”的練習,旨在促使學生改變原有的“表演”、“作狀”的假象,幫助他們重拾孩童時那種純真的、自然的“游戲感”,為以后正規的表演元素訓練打下基礎;而與此同時,形體課也有一種“游戲感”的練習——解放身體,但不是表演“游戲”練習的重復,而是作為形體動作訓練的組成部分,在規范性的正規訓練前,通過“游戲”練習使肌肉關節、韌帶等全身每個部位都得到充分的放松與控制,為規范性的正規訓練做好準備。形體教師應用心選擇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各種類型的游戲練習,從形體動作角度與表演課密切協作,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
三、要倡導和加強形體動作的創新性
社會生活里不同性別、年齡、職業、性格的人,他們在互相溝通交流時也有不同的身體姿態與動作習慣。可是,我們看到的舞臺或銀幕上不同的人卻常有相似或完全相同的姿態與動作。比如出汗時不先擦拭額頭,卻用力去擦脖子,著急或憤怒時不是捶胸頓足就是雙手抱在胸前不停踱步,這些違背生活真空和正常思維邏輯的程式化、模式化表現的不斷重復,讓以感到厭煩。形體教學中也有不少學生做這些簡單粗淺的模仿。任課教師應當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戒除這些不良習慣,提倡、引導、鼓勵學生們的創新精神,表演課進行交流與適應基本元素訓練時,形體課可以在按照“大綱”規定程序訓練中,靈活的插入與表演元素相關聯的訓練。比如作“久別重逢”的外部動作練習,指導學生不作一般性的動作——先是張嘴、瞪眼的吃驚狀,然后緊握對方雙手,或笑或哭的擁抱。而要先找到內心依據——何種人物關系,何種情境下,什么原因分別(或愛或仇)等內心狀態。用即興產生的無聲語言方式——形體語言表達出來。當然,這些動作并非是先設計的、生硬的搬來就用的。
體現“創新”不是一件口頭說的就能辦到的事情,形體教師應當努力去做兩方面的準備工作,一是要自覺、勤奮的學習和掌握表演藝術的基本理論,不斷豐富和提高知識素養,為落實“形體語言”的基本主題做好應有的理論儲備。二是要主動堅持向生活學習,養成觀察、體驗生活的習慣,從中發現和提煉不同人的各種行為特點,經過藝術加工,作為典型化的實例用于教學實踐,為學生動作創新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創新的途徑和辦法多種多樣,關鍵是自己有無創新精神,任課教師應做榜樣,使形體教學與表演教學完善融合,共同達到培養具有綜合技能的表演人才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宗德欣,湯旭麗.影視表演形體動作——基礎教程[M].
[2]許南明等主編.電影藝術詞典[M].
[3]林洪桐著.表演藝術教程[M].
[4]伍振國著.影視表演語言技巧[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