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曲《云裳訴》將傳統秦箏箏曲的古樸和現代箏曲的旋律性融為一體,其旋律和結構形態也有著明顯的特征。在演奏手法上以陜西傳統演奏手法為主,且加入了現代的演奏技巧,是傳統與現代技巧的結合。
【關鍵詞】《云裳訴》;內涵;旋律;結構;手法
古箏曲《云裳訴》是一首新的現代箏曲,是周煜國創作完成的,在其早年作品《鄉韻》的旋律基礎之上,加以擴展、改編而成,寫成了鋼琴協奏的形式,從而使作品具有了全新的意義。作為一首現代箏曲的典范,它以其優美的旋律及鮮明的地域風格受到人們的喜愛而廣為流傳。
一、《云裳訴》的創作背景與藝術內涵
《云裳訴》曲名取自白居易《長恨歌》“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詩句,以《長恨歌》所描寫的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素材創作而成。主要描述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安史之亂”時的悲情生活,萬般怨恨難以傾訴,夜間聽來,不盡催人淚下。唐玄宗晚年生活奢華,朝夕酒色相伴,朝廷的沒落是必然。雖唐玄宗心知疏于朝政,無奈美人催得心淫,以致朝廷動蕩,各地兵變,玄宗攜貴妃倉皇撤離長安,路途終抵不住將士憤慨,貴妃魂斷馬嵬坡。全曲共有四個部分,分別是:“歌頌愛情”、“兵亂事發”、“魂斷馬嵬坡”、“刻骨思念”。《云裳訴》的旋律音調采用了陜西地方音樂中的“碗碗腔”,聲聲哀怨,句句凄婉。期間,在彈奏手法上,用了大量的“搖指”的演奏技法。生動描繪了二人之間戲劇性的悲劇愛情故事,纏綿曲折,令人感動。
二、《云裳訴》的旋律與結構形態
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都在其產生、流傳、發展的過程中和當地的民歌小調、民間戲曲、說唱音樂、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并受到很大的影響。《云裳訴》和其他陜西箏曲的曲目一樣,大量吸收當地民間音樂的營養,大量借鑒民間音樂的素材。從中可以聆聽到碗碗腔、秦腔、西安鼓樂眉戶、榆林小曲等傳統民間音樂元素。因此,在廣泛吸收與借鑒民間音樂的的基礎上,《云裳訴》也具有陜西箏曲鮮明的音樂風格和突出的個性特征,蘊含著豐富的美學意義及藝術特征。
(一)旋律形態
在審美取向上,中國傳統音樂的旋律追求橫向的,單旋律的線性發展。《云裳訴》的旋律形態也體現著著中國傳統音樂的思維方式。旋律與織體是單一聲部線條的重合,樂曲中出現大段的單聲部的音樂。樂曲運用了大量的下行級進,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愁苦悲傷的色彩。其慢板主題的大量樂句都是在前一樂句最后一個音上開始的,是傳統的魚咬尾的創作手法;而主題的四個樂句則是運用了起承轉合的中國傳統的旋律創作技法,旋律線條非常流暢。但是在“轉“的形式上,體現了現代創作個性,作曲家以古箏和鋼琴協奏,將樂曲巧妙地推上了一個小高潮。樂曲中大量的旋律重復,跳進、級進的對比很好地表現了作品的情緒,使之具有更豐富的藝術內涵。陜西古箏曲中特性音微升fa和微降si大量出現,“秦腔”的特性音調始終貫穿全曲,鮮明的表現了樂曲濃郁的地方風格,而始終貫穿的陜西地方音樂元素也發揮出了古箏自身的特點與魅力,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二)結構形態
《云裳訴》是帶有引子和尾聲的三部曲式結構,是一首古箏與鋼琴的協奏曲。穩定的sol音確立了G徵調式的調性色彩。引子就如同悲憤的呼喊,預示著凄美的故事的開始,能夠一下子把人們帶到故事里。緊接著一段非常流暢婉轉的旋律由慢到快、由弱漸強,由高音到低音盤旋而下,引領著整首樂曲的悲傷的情感基調,委婉凄美,如泣如訴。而旋律中還原 si 的出現,又在憂傷情緒中讓你感受到堅定的情感。全曲的結構布局隨著情感的發展而漸變,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整體性過程。這種布局有變化有發展,有頭有尾,契合了自然界循環往復的規律。北宋時期的纏令結構就是這樣的特征,不難看出中國音樂重協調,重自然的以結構原則。引子之后的慢板主題像是對美好往事的追憶,娓娓道來。主題先后以古箏的刮奏、古箏與鋼琴交替對話在不同聲區呈現,組成了整個慢板部分。四次主題層層推進,遞進式呈現將樂曲的情感不斷情感向前推進。起承轉合的特點,讓慢板部分結構十分緊湊,而不斷出現的主題性旋律,讓整體結構體現了變化的統一,更是讓人們印象深刻。最后的結尾有力而震撼,預示著危機的來臨。
三、《云裳訴》的演奏特點
《云裳訴》不僅旋律優美,具有鮮明的地方風格與豐富的藝術內涵,而且能夠完全發揮古箏的演奏特性。《云裳訴》的演奏技法是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在陜西箏曲傳統的演奏技法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古箏的演奏方法。在上世紀的上半葉,傳統古箏演奏的流派特色與地域特點比較明顯,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古箏制作的材料、工藝也在不斷革新與變化。這種變化可以適應當今古箏演奏的高難度技巧,使音色純凈,但也會使帶有地方性特征的豐富的音色魚技巧趨于單一。箏曲《云裳訴》以其顯著的陜西箏派的演奏技巧在曲中大量運用,例如:大指的壓彈,“苦音”fa、xi的彈奏及左手按弦滑音的運用,充分體現出陜西箏派的演奏特點。所謂“苦音”是相對于微升fa、微降si這兩個音的彈法而定義的。是在彈奏這兩個音后左手加顫音,帶有了一種悲傷、凄涼的感情色彩。在藝術特征上,也充分利用這些中演奏技巧表達出一種凄美、委婉、抒情。該作品人文內涵深邃,曲調雅致優美,以其鮮明而濃郁的地域風格,淋漓盡致的發揮了古箏樂器的特性,所以才得此流傳。
演奏指法上,主要是大量運用了輪指、搖指。輪指是對琵琶及古典吉他指法的借鑒,是琵琶演奏中最常見、最基本的技法。輪指是要注意手指的均勻,力量均衡,只有這樣才能使得音符均勻,音色純凈有顆粒感。輪指使得古箏的演奏有了更強的藝術表現力。搖指也是古箏演奏中的一種重要的技法,通過搖指的運用可以把很多的點連成一條線,提高了古箏這一彈撥樂器的歌唱性。搖指的時候要注意手臂、手腕、手掌、指尖和身體的協調與配合,在不同的情境下,搖指有著不同的要求,慢板時要輕柔細膩,深情內斂,娓娓道來;快板時強弱相濟,產生音色上的變化,具有線條感與歌唱性。另外要充分運用左手的彈壓,左手做韻,以韻補聲,增強音樂的表現力與感染力。
參考文獻
[1]楊易和.音樂表演藝術原理與應用[M].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1(第一版).
[2]程璐璐.現代作曲技法在箏曲新作中的運用[J].藝術教育,2006(11).
作者簡介:曹新杰(1969—),女,平頂山市工人文化宮二級演奏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