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匯斌
(太和縣人民醫院,安徽236600)
CT仿真內鏡和后處理技術應用于中耳聽骨鏈病變的價值分析
張匯斌
(太和縣人民醫院,安徽236600)
目的:研究在中耳聽骨鏈病變中應用CT仿真內鏡和后處理技術的臨床價值。方法:對我院2011年6月到2014年6月門診及住院部收治的100例行耳部檢查的患者展開研究,分別對其采取常規CT檢查以及CT仿真內鏡和后處理技術檢查,分析比較兩種檢查方式的檢查準確率。結果:以手術活檢為標準,兩種檢查方式在對患者行檢查后,聽力正常比較χ2=11.0000(p=0.0009),聽骨鏈畸形檢查準確率比較χ2=100.2481(p=0.0000),中耳乳突炎檢查準確率比較χ2=59.4416(p=0.0000),膽脂瘤檢查準確率比較χ2=11.5820(p=0.0007),外耳道癌侵襲中耳檢查準確率比較χ2= 100.2481(p=0.0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CT仿真內鏡和后處理技術運用于中耳聽骨連接病變的診斷中可對耳部各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良好的反饋,結合傳統方法具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
CT仿真內鏡;后處理技術;中耳聽骨連接病變;臨床價值
耳部是平衡覺和聽覺的終末器官,有內耳、中耳及外耳之分;中耳位于外耳和內耳之間,體積較小,具有復雜的結構,中耳聽小骨體積微小,常規的CT檢查對其顯示的難度大,對中耳發生的疾病的診斷準確率低;耳鏡也由于骨膜的阻擋對中耳結構的顯示模糊[1]。近幾年,CT仿真內鏡和后處理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對中耳疾病的診斷,為探求其對中耳聽骨鏈病變的診斷價值,筆者展開了對100例耳部檢查的患者行不同檢查方式的研究,現進行如下分析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6月到2014年6月門診及住院部收治的100例行耳部檢查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其采取常規CT檢查以及CT仿真內鏡和后處理技術檢查,行常規CT檢查作為對照組,行CT仿真內鏡和后處理技術檢查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45例,女性55例;年齡8-80歲,平均(43.5±5.6)歲;病程在1-38年,平均(10.5±2.3)年。25例聽力正常患者,臨床主要癥狀為頭暈、耳鳴,經電測試聽實驗檢查結果顯示正常;35例突發性耳聾患者,經電測試聽實驗檢查為神經性耳聾;40例聽力下降或傳導性耳聾。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疾病類型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檢查方法
掃描設備為philip64排CT,采取常規的CT檢查為:患者取仰臥位,進行以聽眶線為基線的掃描,范圍在巖骨上部邊緣到外耳孔下部,層厚為0.67mm,螺距保持在0.35或0.2,管電流處于120.0mA-250.0mA,電壓保持在120-140kv,掃描野范圍在20.0cm,矩陣大小為768×768。CT仿真內鏡和后處理技術檢查在常規CT檢查的基礎上,對患者雙耳進行獨立的0.33mmCT仿真內鏡無間隔重建,重建數據需傳送到EBW4.2后處理工作站進行處理。在冠狀位、矢狀位及水平位上的圖像中選取合適的層面,采取Navigatesmooth方法對中耳的情況進行CT仿真內鏡的全面觀察,以便獲取中耳內部各個結構尤其是聽小骨的直觀圖像。聽力正常及神經性耳聾的患者的觀察閾在-400--650;傳導性耳聾患者CT仿真內鏡觀察需以病情為基礎將閾值調整至50-250間。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中耳各個結構特點及病變情況進行仔細的觀察,以便進行疾病的確診;同時以手術活檢為標準,分析比較兩組患者檢查準確率的比較[2]。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均由我院數據處理中心專門人員進行,保證數據真實性與科學性。初步數據錄入EXCEL(2003版)進行邏輯校對與分析,得出清潔數據采用四方表格法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經手術活檢和臨床診斷確診為50例正常,4例聽骨鏈畸形、26例中耳乳突炎、18例膽脂瘤、2例外耳道癌侵襲中耳。以手術活檢為標準,兩組患者檢查結果分析,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檢查結果比較(n,%)
3.1 臨床上對耳部疾病的診斷方式分析
臨床對耳部疾病的診斷方式多種多樣,傳統方法包含了電測聽力試驗、常規CT多層斷面掃描、耳鏡、聽小骨三維重建等[3]。①電測聽力試驗只可對聽力下降的患者進行耳聾的性質判斷(神經性或傳導性),無法在形態上對疾病誘因做出進一步的診斷;②耳鏡可對外耳道情況進行良好的反饋,但由于鼓膜的阻擋,無法清晰的觀察中耳情況;即使是鼓膜穿孔的患者,雖然可經鼓膜檢查,但視野受到較大的限制,不便進行檢查;③常規CT掃描對顳骨進行薄層掃描檢查,只可獲取聽小骨的不同斷層面,不能進行立體直觀的檢查。因為聽小骨結構微小,特別是鐙骨,大部分情況下無顯示,對聽小骨異常的耳部疾病不能進行全面的檢查[4]。
3.2 CT仿真內鏡和后處理技術檢查分析
CT仿真內鏡下檢查可對聽小骨及聽骨鏈進行直觀立體的檢查,對其細微的結構也可進行全方位的直觀顯示;結合后處理技術可對聽小骨及聽骨鏈的錘骨、鐙骨、砧骨及錘砧關節結構進行全面的反饋,但其對鐙板的顯示效果稍差,主要是因為鐙板過于細小掃描時易受容積效應影響,另外鐙板與卵圓窩的緊密相鄰,不易辨別。因此在使用此項檢查技術時,需要根據患者耳部疾病的不同類型進行觀察閾值的調整,以便得到真實可靠的圖像數據[5]。
3.3 本文研究數據分析
通過對表1數據的分析可得:以手術活檢結果為標準,CT仿真內鏡和后處理技術對耳部疾病檢查的準確率均高于常規CT檢查的準確率,二者組間進行比較,在聽骨鏈畸形檢查準確率、中耳乳突炎檢查準確率、膽脂瘤檢查準確率以及外耳道癌侵襲中耳檢查準確率是比較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對聽骨鏈畸形檢查準確率高達100.0%。說明了CT仿真內鏡和后處理技術對耳部疾病的診斷準確率高,主要是因為其能夠對聽小骨及聽骨鏈進行直觀立體的檢查,包括對對其細微的結構如錘骨、鐙骨、砧骨及錘砧關節結構等也可進行全面直觀的反饋,因此得到的影像學資料真實可靠,有利于臨床醫師對疾病的判斷,從而提高了檢查的準確率[6]。
綜上所述,CT仿真內鏡和后處理技術對耳部疾病,尤其是聽小骨及聽骨鏈病變的診斷具有高度的準確性,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1]錢偉軍.CT仿真內鏡在聽骨鏈病變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1]實用醫藥,2012,7(22):60-63.
[2]吳旋,祝園平,陳錫輝等.高分辨率CT對慢性化膿性中耳[1]炎術前病變評估及術式選擇的臨床價值[J].中山大學學[1]報(醫學科學版),2013,34(5):799-805.
[3]趙東旭,牛玉軍,盛玉杰等.多層螺旋CT三維成像對慢性[1]中耳乳突炎的診斷價值研究[J].解放軍醫學院學報,2014,[1]35(1):56-59.
[4]翁文紅,陳翠芳,陸冬凌等.320層螺旋CT三維容積重建在[1]鼓室成形術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31):[1]42-43.
[5]閆呈新,楊可樂,岳云等.多層螺旋CT對慢性化膿性中耳[1]炎的診斷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11):1652-[1]1655.
[6]王燕玲,秦兆冰,李素娟等.HRCT對鼓室硬化術前診斷的[1]價值[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1,19(6):562-563.
Endoscopy and CT Simulation Post-process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Value Analysis of Middle Ear Ossicle Chain Lesions
ZHANG Hui-bin
(Taihe County People's Hospital,Anhui236600,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CT simulation applied in the middle ear auditory ossicle chain lesions the clinical value of endoscopy and post-processing technology.Methods:From June 2011 to June 2014 outpatient and the inpatient admitted the study,10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ar checks to conventional CT examination and CT simulation endoscopy and post-processing technology,Comparing two kinds of inspection mode of inspection accuracy.Results:On the basis of surgical biopsy,two types of checking in patients after inspection,hearing more χ2=11.0000(p=0.0009),auditory ossicle chain deformity check accurate χ2=100.2481(p=0.0000),middle ear mastoiditis check accurate χ2=59.4416 (p=0.0000),accurate cholesteatoma check for χ2=11.5820(p=0.0007),external attacks the middle ear check accurate χ2=100.2481(p=0.0000),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Endoscopic CT simulation and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 using a middle ear ossicle conn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lesions can be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each ear feedback,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has a high value of clinical use.
CT Simulation Endoscopy;Post-processing Technology;the Middle Ear Auditory Ossicle Connection Lesions;Clinical Value
R816.96;R764.2
B
10.3969/j.issn.1001-0270.2015.01.04
201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