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偉,余暉,劉丹
(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貴陽550002)
少突膠質細胞瘤影像病理分析
蒲偉,余暉,劉丹
(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貴陽550002)
目的:探討少突膠質細胞瘤影像特點,并對其病理進行分析。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的CT表現影像和MR表現影像和臨床病理特點,分析其影像特點和病理特征。結果:在50例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中,有39例患者的影像傾向WHO II級,11例患者的影像傾向WHO III級。少突膠質細胞瘤位置處在額葉皮髓質交界處的患者有41例,頂葉皮髓質交界處9例;邊界清晰患者7例,邊界不清患者43例;CT平掃顯示密度較低41例,密度較高9例;低信號32例,等信號7例,高信號11例;伴有水腫現象9例,囊變8例,鈣化27例,出血4例。結論:對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的CT表現和MR表現影像以及臨床病理特點進行分析,可以提高少突膠質細胞瘤的診斷和治療效果。
少突膠質細胞瘤;影像;病理分析
少突膠質細胞瘤是由少突膠質細胞的病變引起的,多見于成人[1]。對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的CT表現影像和MR表現影像以及臨床病理特點進行分析,可以提高少突膠質細胞瘤的診斷和治療效果。本文對本院收治患者影像和病理特點進行回顧性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四肢無力和癲癇等。50例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的年齡在33-46歲,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的病程1年到6年不等。50例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情況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
1.2 方法
對于50例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全部進行MR平掃和CT平掃檢查。掃描的范圍是額頂到顱頂,層厚為5毫米,具體的少突膠質細胞瘤掃描方法是:冠狀面、矢狀面、橫斷面等,主要是對CT和MR上顯示的少突膠質細胞瘤所在位置、腫瘤大小、信號和密度、囊變情況、水腫情況等進行深入分析。
少突膠質細胞腫瘤分級標準:少突膠質細胞瘤包括從分化好的少突膠質細胞腫瘤到惡性少突膠質細胞瘤不同分化程度的腫瘤。WHO分級系統認可兩種惡性級別少突膠質腫瘤:分化好的腫瘤WHOⅡ級,間變型少突膠質細胞瘤WHOⅢ級[2]。
2.1 影像表現
在50例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中,有39例患者的影像傾向WHO II級,11例患者的影像傾向WHO III級。少突膠質細胞瘤位置處在額葉皮髓質交界處的患者有41例,頂葉皮髓質交界處9例;邊界清晰患者7例,邊界不清患者43例;CT平掃顯示密度較低41例,密度較高9例;低信號32例,等信號7例,高信號11例;伴有水腫現象9例,囊變8例,鈣化27例,出血4例,具體見下表。

表1 少突膠質細胞瘤CT和MR表現影像比較
2.2 病理表現
50例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都經過手術治療將腫瘤切除。39例WHO II級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總體呈現邊界清晰的腫塊,多為凝膠狀表現,囊性、出血較輕,多為鈣化;11例WHO III級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的腫瘤細胞的成分較為復雜,細胞分裂不易控制,壞死的情況較為嚴重,具體見下表。

表2 少突膠質細胞瘤病理特征比較
少突膠質細胞瘤的診斷要點是根據其生長緩慢、癲癇發生率和腫瘤鈣化率高、病變多位于額葉和精神癥狀常見等特點,臨床可以獲得初步診斷,但往往與其它膠質細胞瘤,尤其是與星形細胞瘤鑒別困難,需經組織檢查才能得到正確鑒別。CT腦掃描、MR及其它X線檢查可確定病變部位及范圍,可以提高少突膠質細胞瘤的診斷和治療效果[3]。
3.1 少突膠質細胞瘤的影像學表現
少突膠質細胞瘤的影像學表現主要體現在CT表現和MR表現兩個方面。第一,CT表現。CT影像學表現為患者的病變處變現為密度較高和較為混雜的腫塊,并且邊緣清晰,患者發生囊變的部位密度較低;患者的少突膠質細胞瘤中鈣化明顯;少突膠質細胞瘤的四周是輕度的腫脹,占位程度較輕等。第二,MR表現。MR影像學表現為患者的少突膠質細胞瘤的邊界較為清晰,伴有輕度的腫脹;少突膠質細胞瘤中的低信號灶和高信號灶的加權可以發現少突膠質細胞瘤鈣化導致的低信號陰影表現;大部分患者的少突膠質細胞瘤不太規則,表現為斑片狀;惡性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的腫脹和強化較為明顯,和Ⅲ、Ⅳ級星形細胞瘤差異較小,不容易分辨[4]。
3.2 少突膠質細胞瘤的診斷
通過X線檢查影像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少突膠質細胞瘤的鈣化和慢性顱內高壓表現較為明顯。經過CT掃描少突膠質細胞瘤主要是密度低或者等密度,且伴有不同程度的鈣化表現,但是少突膠質細胞瘤的出血、囊變等出現的頻率較低[5]。MR影像表現和CT表現不同的是,MR表現顯示少突膠質細胞瘤邊界較為清晰。
3.3 少突膠質細胞瘤的治療
史宏璐[6]等在《囊性少突膠質細胞瘤的MRI特征及分析》一文的研究中,得出COD臨床容易誤診,而其MRI表現尚具備一定的特點,有助于本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同本次研究結果相統一。在少突膠質細胞瘤的治療上,主要是采取外科手術治療的方法,旨在通過手術減小少突膠質細胞瘤的大小,減輕患者的病痛和癥狀,防止少突膠質細胞瘤的惡化,盡早的使患者恢復健康。在手術治療后,還要對患者進行放療。放療的目的在于針對未完全切除的少突膠質細胞瘤的低級別的膠質瘤使其盡量減少復發或病情加重的情況。
本次研究主要是對50例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的CT表現影像和MR表現影像以及臨床病理特點進行分析,主要是為提高少突膠質細胞瘤的診斷和治療效果。經過準確和科學的分析,證明CT表現影像和MR表現可以為少突膠質細胞瘤提供診斷和治療根據,提升臨床診斷和治療效果。
[1]陳進興.少突膠質細胞瘤染色體1p/19q雜合性缺失與p53[1]蛋白表達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1,38(7):[1]67-70.
[2]劉海芳.不同級別少突膠質細胞瘤MRI表現和CT表現與病[1]理相關性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6(5):130-135.
[3]汪副護.影像分析在少突膠質細胞瘤和星形細胞瘤鑒別診[1]斷中的意義[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1,25(8):[1]43-48.
[4]趙君,周俊林,董馳.不同級別少突膠質細胞瘤影像病理對[1]照[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2,12(5):44-47.
[5]陳涓,陳敏,郭錟.少突膠質細胞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J].[1]放射學實踐,2011,7(13):11-14.
[6]史宏璐,王光彬,趙斌等.囊性少突膠質細胞瘤的MRI特征[1]及分析[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2,33(11):50-54.
R739.41;R816.1
B
10.3969/j.issn.1001-0270.2015.01.22
201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