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山路”難行

隨著互聯網巨頭的不斷進入和政府部門的扶持力度加大,農村電商呈現出驚人的增長速度。但在如火如荼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農村電商依然有諸多方面的局限,比如物流成本高、規模化小和電商人才缺乏等問題。如若不能充分掃清障礙,農村電商的步伐將會十分蹣跚。
相關數據顯示,現今農村擁有超過6億的人口規模,有著萬億元以上的市場潛力。但農村電商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其發展路徑異于城市電商的特殊性讓電商企業進軍農村變得并非一帆風順,完全將6億人口實現有效的轉化也需要更長久的時間。
早在2014年,阿里就將農村電商定位為公司未來發展重點,并宣布在未來三至五年內為此投資100億元人民幣。京東今年也首次提出了自己的農村電商“3F戰略”,并推出“星火試點”計劃謀劃破局。深耕農村電商的買賣寶更是借助先發優勢,今年獲得京東領投、騰訊跟投的D輪融資。想要分農村市場蛋糕的名單很長,蘇寧、國美和村村樂等大批企業皆早早涉足。農村電商是新興市場,也是電商領域最后一塊潛力市場,巨頭相繼涌入,把尚在成長期的農村電商變成了又一片紅海。
相比之下,城市電商的發展已經十分成熟,業內巨頭阿里、京東、蘇寧和1號店等早已耳熟能詳,京東、菜鳥、順豐及四通一達物流體系幾乎覆蓋了所有城市。即使同樣新興的跨境電商,因其受惠于海外代購時代積累下的消費習慣,比之農村電商也存在著堅實的成長基礎。6億人
幾乎可以看出農村市場是被過度放大的電商市場。而最可怕在于京東已經相信了這種放大出來的效果,磨拳霍霍。—百度百家老鐵口的農村商業潛力一直未得到徹底釋放,入局者們面臨的是從無到有的開拓,這種特性讓農村電商有別于城市電商、跨境電商,具備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
以曾經風頭一時的生鮮電商為例。2005年,甫田網、菜管家和沱沱工社等一批企業紛紛成立。2012年順豐速運也推出了“順豐優選”,此后阿里、京東和1號店相繼推出生鮮電商頻道,就連來華后從未進行任何投資的亞馬遜,也將在中國的處女投投向生鮮電商美味七七。生鮮類食品一度被認為是撬動農村電商市場的有力杠桿,然而2013年由優菜網的倒閉而拉開生鮮電商倒閉潮序幕,讓紅極一時的神話泡沫逐個戳破,讓人首次審視在環境復雜的農村推行電商是否具備可行性。
不過,農村電商并非全是壞消息,以中國農村市場為目標的移動電商買賣寶是個不錯的特例。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買賣寶,始創于2006 年,因城市市場已被電商巨頭瓜分,轉而將重心聚焦到鄉鎮用戶,利用“屌絲”用戶群盤活了農村市場。2013年,買賣寶全年交易額已接近20億元人民幣。如今買賣寶已先后獲得騰訊、京東、紅杉資本和聯發科等多家公司數輪投資,成為資本寵兒,皆因其專注農村市場獲得如此驕人的成績。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傳進認為:“貧困的本質是進入市場的能力不足,而扶貧的本質是提升人們進入市場的能力。”“電商扶貧”則為這些農民進入市場帶來寶貴的機會。

大的電商平臺需要在農村電商的開始階段大量投入于物流等基礎建設,才能不斷豐富農村電商的品類和擴大產銷規模,真正做到一網送達全球市場,成為電商發展的下一個藍海。—南方都市報
套用一句時髦的話,城市電商和跨境電商做的事情是從1到10,農村電商則是從0到1。京東董事長兼CEO劉強東也為農村電商特別提出3P理論,即滿足多場景需求的品質產品(Product)、最低的價格(Price)以及個性化的服務(Personalized Service)。6億人口、萬億元市場規模證明農村電商極具市場前景,未來的大方向是絕對利好。但從上文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目前仍然有五大原因制約著我國農村電商爆發:
首先,物流成本高。農村人口的分布繼承古代社會部落式結構,對農村電商物流體系提出了極高的挑戰。成本高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配送成本高,有時成本高過城市數倍,效率低問題也隨之突出;二是返程空載嚴重,只是單向的將城市商品輸送至農村,而未能將農產品運進城。農村電商的物流成本自然高得嚇人,解決這個問題將是農村電商成敗的核心。
其次,網絡覆蓋率低。網絡覆蓋率和人口密度、地域發展程度息息相關,農村的網絡情況同城市相比差別很大,好在移動智能終端設備普及,讓農村居民上網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不過由于基礎性設施的缺少,個別地區存在如信號差、信號盲區和上網速率跟不上等問題,制約著農村電商的普及。
第三,區域發展不平衡。2014年至2015年,中央財政為推動農村電商發展撥了高達31億元人民幣的專項資金。背后的重要目的,是寄望農村電商服務三農,拉平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發展差距。現今,中國城市與農村之間區域發展仍有較大差距,導致電子商務服務企業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農村市場缺乏資金、技術和人才等配套體系支持,成熟的電商形態也一直難以形成。
第四,電商人才缺乏。缺乏擁有專業知識的電商人才成為農村電商發展中遇到的最大阻礙。《“新三農”與電子商務》報告表明,在農村20%的人缺少開店知識,另有14%反映不會設計網店,31%認為當前最大的困難是經營管理和發展問題。缺乏足夠的電商人才做基礎,僅靠巨頭砸錢推動難以解決根本問題。不過,如今地方政府和電商巨頭,已將培養農村電商人才作為重要發力點之一,未來定將有所好轉。
最后,規模小。同中國城市電商和跨境電商相比,農村電商市場規模尚且很小。這為農村電商實現規模化、規范化、集約化和信息化等設置了障礙。為此阿里、京東和蘇寧在內的電商巨頭開始主動下沉,阿里推出“淘寶村”、京東推出“縣級服務中心”和蘇寧推出“自營服務站”來構建代理網點體系,成為解決農村電商規范化的主要手段。
雖然問題多多,農村電商的路仍值得走是毋庸置疑的。目前,農村電商亟待破冰的是服務問題,現在無論是政策推動還是電商企業布局,都圍繞著搭建統一的服務平臺來進行。政策方面多地政府通過打造電商創業園區、設立專項扶持資金、提出人才培養計劃以及與電商巨頭合作等措施搭建統一的農村電商服務平臺,主要聚焦將農村特產賣出去。
電商方面,阿里計劃要建10萬個“農村電商服務站”,京東計劃未來開設2 000家京東幫服務店和600個縣級服務中心。雙方都在為渠道下沉做努力,也積極為農產品走出去找出路,多方合作搭建統一的服務平臺解決農村電商服務的痛點。另外,前文提到的物流是制約農村電商的一大瓶頸,愚以為搭建完善的物流渠道將是唯一解決之道,與快遞公司合作是解決農村物流問題的最有效手段。受快遞下鄉政策的推動,京東和阿里等電商自有物流及四通一達等物流企業加快農村市場布局。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快遞網點已覆蓋48%的鄉鎮,新建網點超過5萬個,快遞包裹下鄉數量達到了20億個,帶動工業品銷售下鄉1 600億元人民幣。
同樣,解決農產品電商物流難題,還需要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大力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完善生鮮物流體系建設。全面優化農產品物流網絡,對農產品供應鏈中的加工、包裝、庫存和配送等環節統一制定實施符合現代物流技術的標準。如今,生鮮類食品是農村市場最急需的商品品類,也是農村市場構建自產自銷消費網絡的最佳突破口。
除此之外,農村電商不僅要開發農村市場消費潛力,不但將商品真正無縫對接賣到農村,還要把農產品通過電商渠道賣到城市,為農民實現增收才是農村電商發展的重中之重,這也是農村電商生態建設的重要一環。這就要求建立專業的農產品物流電子信息系統,目前已有多個城市與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平臺合作,建立專業的農產品物流電子信息系統,真正實現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
農村電商自真正被提出,到成為三農政策重點和電商企業發展重心已有數年時間,李克強總理曾明確要求,要加大對實體店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支持力度。2014年阿里研究院發布《農村電子商務消費報告》預測2016年全國農村網購市場總量有可能突破4 600億元人民幣。不言而喻,農村是個很大的市場,雖然電商在進入農村的過程碰到不少問題,但這條路無論多么曲折都非走不可。
結束語
就在我們發稿時,阿里宣布以280億元人民幣入股蘇寧。中國電商行業老大和老三的歷史性牽手,也再次映證了我們電商血海拼殺的觀點。值得一提的是,蘇寧在農村有口碑、有渠道,阿里在線上有實力、有聲量,雙方的“閃婚”也會對農村電商領域帶來莫大影響。想要繼續做大做強,電商們將很多希望都寄托在田野上,但這也絕非一個人傻錢多好糊弄的市場,電商平臺們,可別吝嗇誠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