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煥諫 江少姬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在校本教研的背景下,如何以品德與社會實踐性作業設計為載體,為學生創設愉悅快樂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學會合作、和諧樂學的良好道德品德修養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校本 ?農村 ?實踐性作業 ?樂處融和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53-02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課程標準指出:應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強調延伸課堂教學內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實踐,讓學生走進社會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觀察感受和研究社會,使學生不斷體驗、感悟道德準則并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社會生活能力。[1]可見,品德作業的有效設計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載體。作為課堂組織者和引領者,怎樣結合農村孩子實際進行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呢?立足我校“快樂教育”的教學理念,并結合這幾年來的教學實踐,下述本人的幾點做法。
一、創建愉悅融和氛圍,設計調查式作業
調查式作業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以地域性資源為對象,密切結合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了對知識的綜合運用。
如江村地處風景優美的流溪河畔,民風淳樸,結合《走進美麗的家鄉》這一課,我設計了《家鄉公園的建設情況調查》的作業。讓孩子自由組合,利用節假日,走街串巷,了解家鄉的公共設施。主要到附近的健民公園看看、走走、玩玩,統計周邊公園的數量、主要設施、游玩主體人群,并由小組長組織寫信送給村長,表揚優秀之處,提好建議。孩子通過看、玩、想、寫,在愉悅的氛圍里提高了合作意識,了解到家鄉景色優美的同時,體驗和諧融洽的鄰里關系。
二、利用地域性生活資源,設計采訪式作業
校本視野下的品德與社會課程,要求教師要抓住知識內涵、生活實踐、以及地域性生活資源等因素來開發作業內容,體現作業內容的豐富性。
我鎮歷史源遠流長,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又是三高農業“江高模式”的發源地。這為我們的實踐作業設計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如在教學《家鄉的名人》時,設計了一份《采訪身邊的名人》的實踐性作業,讓孩子化身為小記者,去采訪江豐家禽實業公司、全國人大代表譚鉅添總經理。采訪前,先讓孩子抓住重點,列好采訪提綱,為采訪做好準備。
孩子們通過采訪,體會到譚叔叔創立“江村黃雞”知名品牌背后的艱苦歷程,萌生敬佩之情,小村民的自豪感也隨即爆發。這樣的道德認識形成不是教師強加的,而是組織者就地取材,挖掘身邊可用資源,引領孩子在了解、走近名人后,思維發生碰撞,情感得到觸動后產生的。正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和感悟社會,從而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
三、倡導樂于相處的精神,設計體驗式作業
我們校本教研的特色項目“六樂”之一是“樂處”,具體的釋義是讓孩子“樂于相處,融合為樂”。通過設計品德的實踐性作業是引領孩子學會合作、快樂體驗的最佳途徑。學習《生活中的交通與安全》一課時,讓孩子分組合作,實地觀察,填寫了一份《關于學校周邊交通情況的調查》。
在實踐中體驗,在合作中快樂相處。作業設計讓孩子站在安全帶實地考察,相互合作,身臨其境地去體驗,有了感性的認識,再回過頭來學習書本上的四份統計圖表,層層遞進,大大增強了他們的交通安全意識,有一組同學體驗后寫出了這樣的好建議:“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加強安全意識,少讓爸爸媽媽擔心。每天放學的時段,都會出現車流高峰期。請交通協管員站好崗,管理違章情況,使我們過馬路更有保障”。
四、促進孩子快樂成長,抒寫感悟式作業
美國教育理論家布朗等人認為:活動和感悟比概括化具有更為重要的認識論意義上的優越性,人們應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活動和感悟上。[2]上完六年級《對立,還是溝通》一課,我設計了這樣的實踐活動:請以《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為題,寫一封書信。可向父母傾訴自己在青春期階段的困惑;訴說父母不理解、誤會自己時的感受,內容不一而足,有足夠的自由度。這就讓父母俯下身子,切實感受孩子內心;而孩子也有了可渲泄的機會,神經獲得了放松,拉近彼此距離,促進了其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立足校本教研,立足農村地區,為孩子創建愉悅融和的學習氛圍,更有利于我們小學品德老師開發地域性作業資源,更有利于設計有實效的實踐性作業。在布置實踐性作業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本土實際,體現生活性、實踐性、整合性和生成性,結合農村孩子自身特點,布置適合并吸引他們的作業,以便更好地實現品德課程的教學目標,讓孩子輕松學習,快樂生活,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余華貴.讓作業引領農村孩子走進生活——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實踐性作業設計初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