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數學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產生興趣。然而現實中很多人認為數學除了應付考試外沒有什么用處。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有些教師在數學上,取消了一些基本理論課程,減少基本知識點的講解,還把這種做法冠之以強化素質教育和減負措施。這種做法使學生對一些必要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掌握極度欠缺,導致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從而導致數學知識的系統性欠缺。作為自然科學的支撐學科——數學,它應呈現給學生的巨大魅力已喪失貽盡!究其原因很多,但數學教學與學生學習生活相脫節,與工作實踐相脫離是一個重要原因。
1.對數學知識、思想和應用的認識
數學作為一種文化,數學科學已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知識創新的重要因素,將更深刻地改變著客觀現實的面貌和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提升數學科學研究,大力發展數學教育,已成為一個國家提高科技水平、增強綜合國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戰略。從以上意義來講,提高每個人的數學文化修養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實用性的目的,而是提升民族素質和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在某些調查表明,有百分之七十的人認為,在離開學校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數學的用處并不大,除了小學的加、減、乘、除外幾乎都沒有用。產生這種看法的原因是他們片面的理解數學應用這個概念,誤以為數學的應用就是數學的計算和證明,事實上數學的應用遠遠不是這樣的,它是指應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尋找對科學事實和現實世界現象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數學的應用,其思想的應用是一個重要方面。古代的韓信點兵、田忌賽馬、諸葛亮布陣等都是典型的數學應用的例子。現代的股票分析、貸款購房、商業決策等都離不開數學的應用。北京師范大學的嚴士健教授認為,“無論學生是從大學進入社會,還是從中學進入社會,一旦遇到實際問題,能想到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和想不到用數學的人其解決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并不在于他到底解決了多少應用問題,而是他有了這種感受和這點經驗,其意義就大了。”對于我們數學教育,我們應該創造更多的機會去“用”數學,讓他們看到發生在身邊的數學應用。對數學能力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通常所說的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而是要看是否具有數學抽象的能力,是否能應用數學能力進行創造性思維,提出新穎的思想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去解決實際問題。基于這種認識,我們覺得職業數學教育不應當削弱,而應當提到應有的高度。我們在數學教學中也一定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應用觀,讓學生了解并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并具有自覺的應用數學的意識。
2.目前數學教學中的問題
普通高中的數學教材,往往注重理論體系的完整,大部分時間用在理論教學上,在教學的時候也很少注意在時機或相關專業上的應用。但現在,另一種相反的方向是強調動手能力,認為理論教學以夠用為度,而理論教學則比較淺顯,把一些有助于學生增強日后的創新能力的一些課程砍掉。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數學學科從上級領導到老師到學生都忽視了數學在人的素質,以及科技進步,人類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沒有數學底蘊的學生,特別是理工科的學生雖然能應付目前的工作,但缺乏后勁。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否認數學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應該知道從過去、現在一直到將來,教數學的教師不能浮在空中,而學數學的學生也必然是屬于社會的。從教學方式來看,數學教學一直是傳統的授受式教學模式,只注重老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在實際生活中能應用的數學知識,老師也往往聯系不起來。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往往呈現低效性,培養的學生往往脫離生活實際,缺乏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普通高中的數學教學往往偏重于數學教育的工具性,不注重概念,原理發生和形成過程的教學,只注重解題。教師照本宣科地把書本上的演繹論證和解題技巧講出來,卻不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沒有“用”數學的意識,學生不知道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當然更談不上運用數學思維的方法去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了。
3.數學教學的幾點改進
(1)充分利用教材,改編教材,挖掘數學應用素材,既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又著重培養學生的應用知識。
(2)結合教材,利用數學典故,運用數學發展的歷史、數學體系形成的過程,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3)讓數學“生活化”,利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下實際問題,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現象。
(4)利用講座,介紹數學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數學與當代前沿科學技術的緊密聯系。
作者簡介:
王淑華(1963.9-),女,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人,楊官林鎮成人學校,中學一級,大專,中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