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華 陳建輝
【摘要】江蘇作為翻譯大省,曾涌現出了錢鐘書、楊憲益等一大批男性翻譯人才,同時也哺育了如楊絳、楊必等眾多優秀女性翻譯家。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大部分研究多是從某一特定時期,如20世紀初、五四時期、民國時期,對女性翻譯家群體進行研究,而從地域角度切入的研究較少。本文將從生平、教育經歷、家庭背景、學術成就、翻譯作品等角度對15位蘇籍女性翻譯家作一一介紹,旨在發現蘇籍女性譯者群的翻譯共性。
【關鍵詞】江蘇 ?女性翻譯家 ?群體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86-02
我國翻譯史長達2000年之久,但從文字記載來看,男性譯者一直占據翻譯史的主導地位,眾多的女性翻譯家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里,形成了一個被遺忘的群體。2004年,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表彰的36位翻譯家中,女性翻譯家就占10位,這無疑提醒了我們女性翻譯家在翻譯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江蘇作為文化大省,區域文化優勢明顯,翻譯群體陣容強大,其中當然不眾多乏優秀女性翻譯家。而目前對女性翻譯家群體研究多集中于某一特殊時期,從地域角度對女性翻譯群體的研究較少,因此從地域角度對蘇籍女性翻譯家群體展開研究,為女性翻譯家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從生平、教育經歷、家庭背景、學術成就、翻譯作品等角度對15位蘇籍女性翻譯家展開介紹,藉此梳理出蘇籍女性翻譯家群體形成和發展的脈絡,歸納總結了其翻譯相似性,為區域翻譯研究和女性翻譯研究作出一定貢獻。
這批江蘇籍的女性翻譯家具有一些共同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家庭環境
父母和家庭對一個孩子成長的作用是巨大的。這15位蘇籍女性翻譯家大部分來自書香世家或者富裕的官宦家庭,例如吳青的父母就是中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吳文藻和著名作家冰心;楊必家也是有名的書香世家,父親楊蔭杭先生為中國第一批革命黨人,先后到北洋學堂和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陸小曼父親陸子福,晚清舉人,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是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而薛琪瑛出生于清末的官宦家庭……,她們的父母多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從小在父母的熏陶下,她們就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而且富裕的家庭背景也有財力來支撐她們進學堂或是出國接觸先進的思想,學習先進的文化。
二、教育經歷
富裕的家庭背景為女性翻譯家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使她們有機會上學甚至出國。這15位蘇籍女性翻譯家中大部分都在優秀的大學或者早期學堂學習過、或有出國學習經歷。其中有海外留學經歷的有:方于、王金陵、楊苡、楊絳、吳青、柳無非、劉須明,曾在北大、清華等優秀學校或者早期學堂學習過的有:吳青、柳無垢、柳無非、楊樂云、屠珍、陸小曼、楊必。毫無疑問, 豐富的教育經歷為這些女性翻譯家日后從事文學翻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翻譯領域
從搜集整理的資料來看,15位蘇藉女性翻譯家中有12位從事小說翻譯,有3位涉及戲劇、史學名著、兒童文學領域。為什么大部分蘇籍女性翻譯家只涉及小說領域而不是泛泛涉獵文學各領域?這是因為隨著清末民初出版業的發展和近代化、雜志報刊的風行,許多作者們寧愿向雜志或報紙副刊投稿,而不是直接寫書出版,短篇小說和散文的流行是此時的特征之一。
四、翻譯風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 反映在文學創作上, 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創作風格,反映在翻譯上, 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翻譯風格。每一個作者都具有不同于其他作者的個人風格,作者個人的語言風格即語言的個性,是一個人愛用的、慣用的、獨特的遣詞方式和表達手段,對譯者而言,是譯者給原文定位所可以依賴的顯性標記(周領順,2014)。祝慶英語言通順簡潔、清晰直接,符合譯語的表達習慣,如在翻譯《簡愛》中“away with your congratulations”一句時,祝慶英翻譯為“去你們的祝賀”遠比譯為“走開,統統走開”要恰當的多,如此翻譯更能表現Mr. Rochester的憤怒狀態;楊必語言平易樸素、精巧準確、力求神似,如在翻譯《名利場》中“Im no angel.”這句時,楊必翻譯為“我可不是天使。”一個“可”字就把主人公Rebecca那種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即使是犧牲靈魂肉體的性格表露無疑,做到了與原文的神似;楊絳語言幽默詼諧又不乏諷刺意味,楊苡語言簡潔細膩,柳無垢語言通俗易懂……。總體來看, 蘇籍女性翻譯家在翻譯風格上是溫和的、委婉的,語言是極為精巧準確的。
五、翻譯策略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這樣定義策略:根據形勢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斗爭方式;講究斗爭藝術,注意方式方法。翻譯策略是指譯者針對某特定文本制定的一套翻譯行動指南,體現了譯者的目的,也決定了譯文的文體結構特征。從搜集的資料來看,不同的譯者有不同的翻譯策略。例如,祝慶英、薛琪瑛、楊苡在翻譯時傾向使用直譯策略,而柳無垢傾向使用意譯的翻譯策略。但翻譯策略的使用并不是絕對的,任何譯者在翻譯時,并不會只使用一種策略,必定是直譯和意譯策略二者的結合,任何翻譯策略的選擇都需要譯者審時度勢,靈活應對。楊絳、楊必、楊樂云、劉須明等蘇藉女性翻譯家皆強調在翻譯時要對原作理解深透,要把握作家的精髓重要性。楊樂云弟子、捷克語翻譯家高興曾這樣回憶楊樂云:“她覺得吃透文本很重要,把作品看得高于理論。脫離文本來談理論,在她看是荒謬的事。”正是因為她們有這樣孜孜不倦的翻譯追求,才會有日后那么多優秀的翻譯作品展現給讀者。
江蘇作為文化大省,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女性翻譯家。她們出身富裕或官宦家庭,在國內或是國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先進的思想,采用直譯和意譯的翻譯策略用簡潔準確的語言把一部部不同題材的優秀外國作品展示給中國讀者,她們的翻譯為中西文化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中國翻譯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簡介:
孫英華(1991-),男,漢族,山東濱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陳建輝(1990-),男,漢族,山東濰坊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