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楚明
【摘要】進入夏季以來,游泳成為中小學生休閑娛樂的主要游戲項目,游泳的過程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根據衛生部的統計,溺水是1到14歲的兒童傷害致死的首位原因。本文通過對中小學生溺水事故的特點和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預防中小學生溺水事故的發生。
【關鍵詞】學生 ?溺水事故 ?特點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175-02
一、學生發生溺水事故的特點
1.中小學生溺水死亡事故多發生在夏季、節假日和放學后,小學畢業會考、中考、高考等畢業考試結束后尤為突出。
2.多發生在城鎮和農村地區的無人看管的河、池塘、水庫、水坑等野外水域。
3.多發生在學生自行結伴游玩的過程中,有的是結伴下水游泳溺亡,有的是失足落入水中,有的是為救落水同伴致多人溺亡。
4.多發在低年齡段,以中小學生居多,“留守兒童”發生的溺水事故比較突出。
5.多發在游泳技能半生不熟的學生群體。
二、學生發生溺水事故的原因分析
(一)安全意識淡薄,自控能力及自護自救能力差
發生溺水事故的學生大多只有8-14歲。學校每年都要開展防溺水的安全教育,班主任時常也會警告學生不要私自下河溏游泳,少數學生,特別是男生因“好奇、好玩”不能自我約束和控制,以“只洗一會兒”為由結伴下河游泳發生安全事故;部分學生安全意識不強,到水庫邊或者池塘邊等危險地帶戲水玩耍,不慎跌入深水區,導致悲劇的發生;少數學生面對溺水危險,盲目施救或因過度害怕不敢呼救,錯過最佳救援時間。
(二)看護監管缺失
兒童發生溺水事故以節假日、雙休日居多,特別是近兩個月的暑假需要家長對子女進行有效監護,一部分父母忙于生計外出務工對子女缺少直接的監管護理,而照管子女的長輩溺愛孩子,對孩子進行不安全行為和危險游戲,難以正確教育和引導;另一部分家長,特別是農村家長,自身文化素質較低,缺乏安全常識,對孩子私自游泳帶來的危害認識不夠重視,且疏于對子女的管理,子女去哪兒了,干什么了都根本不知,很多家長直至晚上孩子未歸或社區、村組出事電話找上門才慌著找孩子。
(三)游泳本領不夠
在游泳技術要成不成、半生不熟時刻,學生入水勤練求盡快熟練,結果在技術不佳、技術失誤者或者體力不支、心理慌亂等意外而導致溺水。
(四)水庫、池塘等水域缺乏安全管理
隨著新農村的建設,鄉村山坪池、養魚塘的情況不斷增加,加之城鄉結合部、農村鄉鎮內水庫、河流較多,這些水域大多管理無效,無安全警示的標語、標牌,無人看守巡查,但這些地方是溺水事故的多發地帶。
(五)社會缺少對學生溺水安全的關心
學生發送溺水事故的地帶多數在上下學路途中,會有行人經過或附近有村民勞動,但很多人對學生游泳熟視無睹,少有人去制止或通知家長。
三、溺水事件預防
(一)加大安全宣傳力度
每當夏天游泳季節來臨,社會、學校和家長都應給孩子講野外游泳的危害,使學生樹立安全防范意識,讓孩子們珍愛生命,預防溺水事故發生,通過村(社區)行政會議、橫幅標語、禁止警示牌坊、短信校訊通、《給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形成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安全教育格局。
(二)加強教育管理
學校要高度重視,成立防溺亡事故的專門小組,精心組織安全教育教材并提供課時保障;深入開展“珍愛生命、預防溺水”專題教育,向學生宣傳防止溺水的基本常識;每期開展一次規范的防溺水安全演練,以強化在校學生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加強對重點對象的教育和重點時段(節假日后、考試結束后)的監管,不搞大概齊差不多,不留死角,切實擔負起安全監管的責任。
(三)加強技能培訓
有人說會游泳的人,會多半條命,人們只有真正掌握了游泳技能,才能有效的預防溺水,有條件開展游泳培訓的一定要使學生學會游泳,并且要熟練的掌握,學校不具備條件的,與校外正規的游泳館(場所)達成協議,委托培訓,學生家長也應根據情況培訓教育自己的孩子。
(四)政府監管到位
生命高于一切。政府、社區要成立專門的夏季防溺水機構,分派專人在江河、湖庫等地區進行監管看護,落實責任,實行責任追究。
(五)強化自救他救能力教育
我們倡導見義勇為,更希望見義智為。遇到危險或意外時應迅速及時發出求救信號,以取得別人的救助。遇到有人溺水時,必須運用最安全的方法救援,如果能在岸上施救的,決不要下水去救,如能用器材去施救的,決不要徒手去救。不論使用哪一種救生方法,都要先要求保障自身安全,這樣才能達到救助別人的目的,千萬不要演變成“人溺已溺”的悲劇。
四、結語
認知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這本應是安全教育的應有之義,但很多學校把安全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將生命教育簡單異化為一系列的“不許”,但是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培養孩子們珍愛生命并有足夠的能力支撐自己生命的教育。唯有全社會達成了這樣的共識并有與之配套的行動,孩子們才能學會珍惜生命,懂得自救,或許那時,年復一年的中小學生溺亡悲劇也才能真正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