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貝
一、美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鋼琴作品之一——巴伯的《be小調鋼琴奏鳴曲op.26》
這是一部為慶祝美國作曲家協會成立二十五周年而應邀創作的作品,這是由鋼琴大師霍洛維茨首演的一部作品,這是一部應用了十二音技法并將鋼琴技能發揮到了極點的一部作品,這是一位美國現代作曲家在音樂界奠定聲望并因此而聞名的作品。帶著如此濃厚的興趣,我從圖書館查閱到了這部作品,翻開泛黃破舊的譜頁,一串串音符奇妙的組合在了一起,吸引我眼球的是那新穎的織體材料和嶄新的創作手法,為我打開了另一扇窗,看到了一面新的景象。我迫不及待的坐在鋼琴前面,想快速的認清它的面貌。
作曲家仍然運用了傳統大型奏鳴曲的體裁,四個樂章的模式也很常見。第一樂章的奏鳴曲式寫法仍舊嚴格的遵循了傳統的范式,在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之間有著鮮明的對比。明確的主題動機一層層強健有力地展開讓我好像看到了貝多芬的影子。由附點節奏貫穿的旋律帶有堅實、肯定且略顯沖動的性格讓我感受到了作曲家渴望沖破某種阻力的心境。中間出現的不協和音造成的嚴峻音響好似作曲家在傾瀉內心的憂郁。同樣如此有戲劇性沖突的感染力和運用動機發展的手法與貝多芬的奏鳴曲如出一輒。所不同的是,作者采用了十二音體系的規則,以及用他特有的方式進行音樂表現的處理。他從十二音的音列旋律中提取動機,但他不是去盲目追隨嚴格的十二音體系作曲法,而是熟練地表現出自己的風格,充滿了獨特的表現力。如此地把新的創作技巧巧妙的融入在傳統的原則上,正如“舊瓶裝新酒”——在一個傳統的結構中融入了當代的作曲元素。
僅僅在第一樂章作曲家就采用了五個不同的動機發展,運用反向、模仿、變奏等等多種手法,使之成為一首具有統一性且內容非常豐富的樂曲,足以可見本曲結構素材的精煉緊湊。
這樣一首引人入勝的作品擺在我的面前,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解讀它,了解它,想探究一下它背后的故事:
巴伯的《鋼琴奏鳴曲op.26》作于1949年,那正是在他一生中重要的創作時期寫下的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最初只有三個樂章,在慢板中結束全曲。但在作品首演之前,霍洛維茨夫人與巴伯的電話中稱其是一位能力有限的作曲家,這顯然也是霍洛維茨本人對這個只有三個樂章的《鋼琴奏鳴曲》的印象吧。巴伯因此而受到了刺激,于隔日便創作完成了第四章——此樂章反而成為了整部奏鳴曲氣氛最為輝煌熱烈而且極具演奏難度的樂章,這或許也是巴伯始料未及的。樂曲寫的十分“鋼琴化”,將鋼琴這種樂器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是一首輝煌的炫技作品,由三聲部賦格構成的奏鳴曲式,既有主調音樂的成分,又加入了復調的寫作手法,并結合了現代的音樂特色。如爵士音型里特有的節奏搖擺感等等。巴伯把主調音樂與復調音樂結合,把傳統曲式與現代技法結合的渾然天成,這在當時的音樂作品中是非常具有創新性的。雖說此樂章是在霍洛維茨夫人“刺激”下一天之內的產物,但無疑是諸多音樂元素巧妙、完美融合的樂章,在整部奏鳴曲中獨具特色。
這首奏鳴曲堪稱美國作曲家創作的最杰出作品之一。蒂徹勒評價這首奏鳴曲:“在過去的30年里,此曲一直是位于美國其他作曲家作品的前列。它的貝多芬式的凝聚性,嚴謹性和精巧性,使其躋身于偉大作品的目錄中。并把現代作曲技巧與過去三世紀結合起來——十二音作曲技法。當代和聲素材、奏鳴曲式、帕薩卡利亞和賦格——這些足以使巴伯作品26號鋼琴奏鳴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
讓我更想知道的是這樣一位妙手如花的創作者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擁有著何等的思緒和情感,生活在一種何等的境界里,使得他創作了如此精粹的作品。
二、走近塞繆爾·巴伯——二十世紀西方多元化音樂的集大成者
在二十世紀西方音樂史中記載的赫赫有名的大家中有表現主義音樂的代表人勛伯格、貝爾格、韋伯恩;有新古典主義樂派的斯將拉文斯基、普朗克、米約,有民族主義音樂的巴托克、艾夫斯、威廉斯等等,沒有巴伯的名字。繼續尋找下去有序列音樂的代表人梅西安、布列茲,有電子音樂的斯克豪森,偶然音樂的凱奇,甚至有追尋新音色的的利蓋蒂,也沒見巴伯的影子。當二十世紀70、80年代出現了一個新流派——新浪漫主義音樂時,有些原來“激進”的作曲家又趨于“保守”,音樂又回到了有調性,回到了十九世紀。有些研究者把巴伯歸為新浪漫主義,稱聽巴伯的音樂,令我們仿佛看到一抹浪漫主義的落日余暉,在天邊映著它最后的一瞬美麗。他的作品基本上是有調性的,特點是大小調的自由轉換。作為一位二十世紀的美國作曲家,巴伯一直被評論界認為是一位極富抒情氣質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充滿著浪漫主義的情懷,作曲家本人完全不像生活在二十世紀之中,甚至直至現在,他最為人喜愛的作品依然是創作于1936年的《弦樂柔板》,而到《鋼琴奏鳴曲op.26》問世之后,才真正顛覆了人們對巴伯及其音樂作品的形象。
從當今看西方音樂的發展,一方面仍是多樣化的。如上所述,各種風格和流派并存,企圖尋找一種理想的風格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了。另一方面,趨向綜合,這里的綜合不是指綜合成一種風格,而是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流派。很多作曲家都被卷入各種“派”或“主義”中去,現在又都逐漸擺脫出來。作曲家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進行創作,不管這手段來自何方,并從中形成自己的個性。美國作曲家巴伯,曾被認為是一位守舊的浪漫派,如今,也被當作“先知”受到重新的評價。
那么,這重新的評價究竟如何界定呢?我帶著好奇的心進一步探究下去:作為美國現代作曲家的巴伯,經歷了什么呢?
在二十世紀之前,美國專業音樂掌握在歐洲人手里,沒有自己的特點,雖然涌現出一批德國留學歸來的作曲家,但他們的作品沒有獨創性,那時美國音樂在世界上仍然沒有地位,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音樂涌現出一批作曲家致力于創作民族主義音樂,如科普蘭、格什溫,他們把美國語言與西方第一流的作曲技巧結合起來,特別是科普蘭,成為“最美國化的美國作曲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音樂的下一代作曲家不再像以前的大多數人那樣,非要到國外求學不可。國內的師資及歐洲人來到美國從事教學,使美國成為西方現代音樂文化的中心。新一代的美國作曲家巴伯就正逢這個時期。這時期的美國專業音樂具有多種民族、多種文化、多種音樂現象的多樣性特點。作曲家既吸收、借鑒歐洲的音樂文化觀念,又挖掘和發揚了本土及各地移民的民間音樂元素。
從巴伯的《鋼琴奏鳴曲op.26》我們就看到了作曲家創造風格多元化的特點。不僅如此,在他其它的音樂作品中也能充分體現這一特點。最能代表其風格的是由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樂團為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首次音樂季準備的最初兩部美國作品——《第一樂隊散文》及《弦樂柔板》,雖然這兩首作品樂曲是巴伯早期創作的作品,其簡明洗煉的風格和巧妙熟練的配器無疑是專業作曲家編織成的優秀、嚴密的總譜。他的作品主題鮮明易記,歌唱性強,旋律婉轉悠長,各聲部間配合協調,音樂具有內在的感情,當他運用不協和音及一些新音樂技法時,也沒有因此改變自己抒情浪漫的風格。但他偶爾還會在個別作品中采用了新古典主義的方法,如為長笛、雙簧管、小號和弦樂寫的《幽默協奏曲》。音樂家對他的評價是“作品既尊重傳統,又有獨創精神”。
巴伯還是位男中音歌手,他的一些聲樂作品寫的比較成功,如女高音和樂隊的《諾克斯威爾1915年之夏》中能清楚地聽出他的抒情性,男聲合唱和鼓的《秒表和軍用圖》中運用了少數不協和音來描述西班牙內戰的犧牲者,他的《旅客之歌》《隱士之歌》等都是有代表性的當代聲樂作品。此外,巴伯還以英國詩人斯彭德、豪斯曼,愛爾蘭詩人斯蒂芬斯、葉芝以及小說家喬伊斯的抒情詩寫出了許多歌曲和合唱作品。巴伯是一個以精通文學作品著稱的音樂家,文學作品對于巴伯的作曲不可避免地起到了指導作用,在他的音樂創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他的《多弗爾海灘》就是源于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詩人馬修·阿諾德的同名詩作;英國喜劇作家謝里丹的著名喜劇啟發他寫出了序曲《造謠學校》;他的成名之作《選自雪萊場景的音樂》的靈感來自雪萊的詩作,其中最優秀的《第一樂隊散文》和《第二樂隊散文》體現了巴伯已經把一種文學形式——散文,翻譯成了音樂語匯。
巴伯后期作品仍然保持了這些特征。如1962年創作的《鋼琴協奏曲》,“在其優雅的手法之下,展露了令人感到溫暖的誠實,以及對形式巧妙地處理。”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作曲家的強烈情感。他依舊通過浪漫主義的方式,表現了美國民族的內在精神和活力。
在巴伯的音樂里,我們聽到了古典的傳統曲式,又兼具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風格。既注意詩意的情感抒發,又融合了美國民族音樂的精華,加之現代的新式技法,使他的作品彌漫著獨特并精致高雅的品位,無愧為二十世紀西方多元化音樂的集大成者。
【參考文獻】
[1]《美國專業音樂發展簡史》,蔡良玉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2月
[2]《20世紀西方音樂》,鐘子林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
[3]《西方現代音樂概述》鐘子林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年6月
[4]《鋼琴音樂簡史》,[美]F.E.科爾比著,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年2月
[5]《西方鋼琴音樂概論》,張式谷、潘一飛編著,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2月
(作者單位: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