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平平
【摘 ? ?要】創意美術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人們的心中。通過對創意美術的了解、發現,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社會生活、藝術作品中的美,但在平時的創意美術活動中,我們發現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材料的缺乏,有些活動難以開展;幼兒的興趣缺乏,讓孩子們無從下手;教師的引導不善,讓創作顯得平淡無奇;對作品評價單一,也無法喚起孩子們的內心世界。為此我們也想了一些解決的方法:如通過運用材料、激發興趣、引導互動、用心評價等方法,用創意的火花來點燃孩子們一顆顆活潑、跳動的心靈。
【關鍵詞】創意美術、問題、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95
創意美術作為新時期的產物,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人們的心中,如何在美術活動中進行創意、創新,正是擺在我們幼兒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創意,簡單而言就是創新事物的行為。在我們幼兒園美術活動中,創意的關鍵就是“變”,懂得“變”就懂得創新。幼兒已經有了初步的創造力,但它是簡單的、初級的、不穩定的,普遍表現在各種創意活動中。在我們的美術活動中,要讓孩子們去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最終達到提高其動手、審美、創新等美術素質之目的。不過在平時組織的美術創意活動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材料缺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在幼兒園中,要進行美術活動,普遍存在材料數量少、品種少。在集體活動中,往往教師準備的材料較為單一,孩子們只能選擇一種材料進行創作,往往有的孩子就無從下手,因為他們對于單一的材料很難想象。后來在活動中,我們也根據相應的課程內容進行美術創作,我們對家長做了大量的宣傳和發動工作。要求家長配合老師尋找、搜集各種各樣的衛生、安全、健康的廢舊材料,可是家長帶來的廢舊材料數量有限、衛生狀況不盡理想、帶來的速度和效率也較慢,影響了孩子們的課堂效果。
二、缺乏興趣——活水難從源頭而來。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而我們的孩子一開始對材料很有興趣,往往進行到一半就沒有興趣了,有的說:“老師,我不會。”有的說:“老師,你幫我一下。”有的干脆擺著爛攤子無從下手。我想:我們沒有創造條件,讓幼兒去觀察、發現、感知,他們的心中怎么會有滿腔的熱情呢?
三、不善引導——滿架薔薇院難香
長久以來,我們都已習慣了采用固定模式讓孩子欣賞范畫、臨摹范畫。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還是閉門造車式的方式,孩子們仍是大多坐在教室里,按著老師的要求涂涂畫畫,沒有自由的表現,缺少創意,個性難以得到張揚。老師不善于引導,孩子們就干坐著找不到靈感,搜尋不到歡樂的表情。
四、忽視作品——近水樓臺難得月
在幼兒完成作品時,一些老師對孩子的畫沒有讀懂,評畫時大而化之,隨便看一眼,就馬上憑著自己的經驗下結論。經常有孩子拿著自己的畫,樂顛顛跑到老師面前,興奮地要向老師介紹自己的畫,可是有的老師還沒等孩子說完,就說:“這太簡單了,不行,重新畫!”孩子只好垂頭喪氣回到座位重新拿起畫筆,可這時候他是多么的不情愿,他的積極性還會那么高嗎?有時,因為我們太在乎作品的效果,而不太關注幼兒的感受。如果作品很精致,但其中看不到幼兒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樣的作品有什么價值呢?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也在積極思考、實踐,并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方法:
1.豐富材料、靈活運用——千呼萬喚使出來。材料和工具在美術教育中是孩子們學習、創造的中介與橋梁,而運用特殊的美術材料、工具會使幼兒產生更濃烈的創作興趣。如在班級里我設立了“廢舊材料回收站”,讓孩子們已經慢慢養成了隨時收集各種生活材料和自然物的習慣,在老師的帶動下孩子們會將食品的包裝盒,飲料瓶、蓋子以及果殼、樹葉、種子、石塊等這些隨手可得的自然材料清洗干凈,帶來分門別類地投放到收集箱內,以備創作之用。對于孩子來說這些材料既熟悉又新奇,既貼近他們的生活,又易于喚起幼兒的創作熱情與創作欲望。
在材料的使用上我們可以根據材料的特性一物一用。如:在開展主題活動《一瓶花》時,我準備了一些蔬菜:青椒、蓮藕、胡蘿卜、筍等。我先是切開這些蔬菜,引導幼兒觀察它們的橫切面,再鼓勵幼兒蘸色印畫,當一塊塊蔬菜的切面在畫紙上呈現的時候,孩子們感到驚奇和興奮,他們沒想到蔬菜能變成一朵朵如此美麗的花和葉。不僅體驗到了樂,更加感受到了美。
我們在選擇材料的時候可以根據活動的目標一物多用。如:對于最常見的報紙,我們就可以考慮到它的易變形的特點,從培養幼兒撕、團、擰的技能目標出發,創設生活化的游戲場景,循序漸進地展開活動。如:在報紙貼畫中,我們撕下報紙完成貼畫后,把剩下的報紙擰成一根根的長條,變成了一個個漂亮的創意相框。簡單的報紙經過不同的“加工”變成了既有創意又有情趣的作品。我們創意美術的開展還可以根據主題的內容多物一用,如:在開展主題活動《可愛的我》活動中,在幼兒完成臉譜的基本輪廓后,所提供給孩子們多種裝飾的材料,有吸管、紐扣、回形針、瓶蓋、雪花片,珠子等。孩子們則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對材料的理解選擇表現出形象各異的臉譜。同一內容,因為材料的不同最后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作品更具有了鮮明的個性和創造性。
2.激發興趣、動手動腦——創意之水源頭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夠親自去看、去聽、去聞、去摸、感受力和好奇心都非常旺盛。我們應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與手段。如:多媒體的運用、情境的創設、游戲的貫穿、材質的變化,使幼兒的多種器官參與美術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激發幼兒對美術的興趣。
在平時的美術活動中,為了提高孩子們創作的樂趣,我們用簡單、直接的材料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如:子彈滾畫、滴管花。用滴管裝顏料,為紙花染色,玩具實際上變成了工具。孩子們在擺弄、玩耍、探索的過程中學會使用工具,把玩具變工具,孩子上手快,已有的游戲經驗能有效地運用并得到擴展。讓孩子們的創意之美在實踐中得到顯現。
我們還可以用常見的、可塑性強的材料——延續創造的快樂,強化孩子對游戲的熱愛。如:在硬的塑杯上粘上彩色紙漿做成漂亮的冰花,在蛋糕盒中粘上紙卷筒做成“套圈”等。老師要善于發掘用多種材料的投放來彌補孩子表現力的不足。引導孩子用自己的創意來化腐朽為神奇。
3.引導鼓勵、多元互動——一支紅杏出墻來。在平時的美術活動中,孩子們不會像成年人那樣局限在思維定式里,任何一個觀察到的對象都能在他們的腦海里被無限地加工、變形,他們腦子里的點子簡直是無窮無盡。所以我們在引導的時候,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年齡特征進行區別對待。我認為可以采取低“導”、中“扶”、高“放”的指導方法。
對于小班的幼兒我們要適當加以幫助,剛接觸的東西要進行示范、演示,孩子們動手的時候我們要引導、鼓勵,幫助孩子們跨出創意的第一步。比如:《制作紙盤娃娃》,孩子們嘗試在蛋糕盤中畫出娃娃的五官和頭發,用剪刀剪出娃娃的頭發,孩子是在老師的要求下,一步一步的操作的。
對于中班的孩子們來講,由于受年齡和視野的限制,對廢舊材料的發散性思維想象比較狹隘,往往想到的創意并不多。我們要行當進行扶一扶,比如:在《制作牙膏盒》的創意中,很多孩子想到的只停留在小汽車、大卡車、火車等方面,說明孩子思維的變通性并沒有調動起來。但經過另外一些紙盒制作范例的欣賞,孩子們就開了眼界,制作起來就有了新的思路。
對于大班孩子,我們可以事先讓大家對所要創作的內容進行了解、發現,有了感知孩子們才會最大限度地進行創作。比如:在《瓶子大變身》的活動中,和采用讓孩子們事先查閱、在活動中討論、觀察操作等方法對瓶子進行大變身,當孩子們在創作的時候,老師只需適當加以提醒,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孩子們也玩得不亦樂乎,而且有的孩子創出來的作品讓人耳目一新,簡直讓人刮目相看。創意美術的鼓勵式教學,讓每個孩子都充滿自信。
新課改下的美術教學方式是多元化、多樣化的,作為美術教育者不再“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在用“教材”之余,就走出課堂、跨出教材、走進生活、走向社會。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
4.展示作品、用心聆聽——春色滿園關不住。我們要多一把尺子衡量事物,更應多幾把尺子衡量我們的孩子。我們不要用畫得像與不像,畫得好與不好,喜歡與不喜歡,來衡量孩子的作品。我們要用欣賞的眼光,蹲下來聽一聽孩子的心聲,或許你耐心的聆聽能挽回孩子的一生。如:還有,在一次畫展中,一位教師拿起兩幅畫就說了兩句話:“瞧,這畫的是什么,亂七八糟的,難看死了!”“這幅畫不錯吧!”的確,這兩幅畫:一幅看似精美,一幅難以看懂。但我細細揣摩:一幅在構畫技巧及色彩運用上略勝一籌,但缺乏想象力;另一幅呢,展現了一大片的綠色,一個小小的孩子帶著心痛的表情,伸著長長的手,幫一只受傷的小鳥回到鳥媽媽的身邊,周圍飛舞著各種各樣的鳥,鳥兒感謝孩子的神情是那么的熱烈。整個畫面強烈表達出孩子愛鳥、保護鳥的心態。這幅畫以其想象的豐富,大膽的構圖,強烈的愛心感染人,是兒童自由表現的結果,其獨特的思維令我贊嘆不己。作為老師怎能不分青紅皂白把它定為劣畫呢?
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每一幅作品都是幼兒心靈的流露,我們應從作品中細細品味兒童的內心世界,用一顆童心去感悟兒童的作品,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就是走進一個天真、快樂、有趣的世界,花兒可以微笑,瓜兒可以跳舞,白兔可以上學,老樹可以成為爺爺……就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童心去創造一個動人的世界。
參考文獻
[1]《論創意思維在幼兒美術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 新課程研究 ? 2012.2
[2]《幼兒園美術活動創造性提供材料的研究》 ? 新課程研究雜 ? 2012.4
[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 ?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