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華平
摘 要:讀懂教材、讀懂學生是確立適當的教學目標、實施高效教學的關鍵。好的課堂應是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和對學情的真正把握,這就需要教師適當做一些課前前測,再積極而富有成效地引導學生向新的目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通過恰當的問題,或者準確、清晰、富有啟發性的講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求知求真,激發學生好奇心;通過恰當的歸納和示范,使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積累經驗、感悟思想;能關注學生的差異,用不同層次的問題或教學手段,引導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由此看來,我們每位教師追求的高效課堂應該是有目的、有方向的。
一、找準起點,激活經驗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在教學的每一環節中關注學生的知識起點,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將新知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體系之中,使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得到再現,衍生出新的知識和經驗,這是教學的最佳途徑,真正實現“教”為“學”服務的宗旨,最終實現有效學習。
1.整體把握教材
斯苗兒老師曾說道:“作為一名小學的數學老師,我希望低段的老師多做一些高段的數學題,高段的老師俯下身來多去聽一聽低段老師上的課,多聽聽不同年級的課,最好所有的小學數學老師有機會能去聽一聽初中一年級的課。”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話,頓時有了一些自己的感觸。首先讓我們想到了“我們的學生需要學些什么?在學習的時候他們已經有了什么樣的一個基礎,我們如何面對不是一張白紙的學生?我們如何來處理并不呆板的教材?我們如何讓自己成為傳承數學文明的使者?高段數學老師聽低段的課,就是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經歷,了解知識的生長過程。低段的老師去做高段的數學題,能更好地體會知識的發展方向與發展趨勢。
2.梳理教學內容知識點的內在聯系
教材的邏輯起點是教師準確尋找教學起點的前提,一堂課內的知識點也是由幾個小知識點貫穿起來的,前后聯系,層次分明。
教學中,教師能幫助學生建立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中相應知識之間的聯系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策略。對于數學概念教學,教師首先要思考并弄清楚,學生學習新知識學習的支撐點在哪兒,他們需要有些什么知識經驗等,并且這些認知基礎是否已經具備了,教新知識前,教師還要幫助和引導學生準備些什么……即找準并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并據此展開教學。
二、量體裁衣,導出火花
教乃導也。導,確定了教師的地位。但教師不能視學生為器物,隨隨便便往里面扔東西,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并懂得學生內心需求的基礎上,往里面輸送必需的東西,這就是“導”,導學習目標,導學習內容,導學習過程。
從“認識負數”一課談起,現實生活中的負數并不鮮見,氣溫中的“零下”,建筑中的“地下”,商品交易中的“賒欠”,銀行賬戶中的的“虧空”,包括大家所熟知的海拔高度等,負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著多種形式的感性對接。那學生到底對負數有多少了解,如何引入?對此,我對任教的兩個班學生進行了檢測,題目是這樣的:你覺得-2表示什么意義,能用畫圖表示嗎?學生畫溫度計與線段的占多數。同時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為什么會出現負數?學生可以說不知從哪兒下手。有了檢測的結果,明白了關鍵教什么。于是,在引導學生首次認識負數時,先體驗負數、正數的相對性,在相對意義上把握負數的含義。
【教學片段】生活中在哪兒見過負數?(課件出示圖片)你看到負數了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地上 地下 零上 零下 存入
支出 加 減 漲 跌
順著學生原有的經驗導入,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學生,確定了學生的基礎與需求,那么,教師在教時就有了方向,有了發展的可能。
三、挖掘內涵,學得高效
學乃是主動、自覺、自主的行為。只有充滿樂趣、充滿自信、充滿希望地學,才能使學生又好又快地發展!這就是高效課堂的內涵所在。在“認識負數”接下去的環節中,呈現了溫度、海拔、樓層等5個不同的題材,因為在《九章算術》里對負數的理解為“收入為正,支出為負;盈余為正,虧損為負”。這里包含了負數的兩層意思,一個是以0為標準量,產生負數;另一個是以實際情況定標準量,產生盈虧。而在學生的已知認知里,溫度計、海拔、電梯等生活情境都是以0為標準量,為提升對負數內涵的理解。
【教學片段】提供5個-2的材料,初步理解負數的意義。
要求:(1)4人小組,組長分配每人選擇不同-2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意義。(2)表示好后,小組交流。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學生積極介入。借助氣溫、海拔、銀行卡等一些具體事例中的正負數,注重直觀理解,加強對比。使學生從中體會負數產生的必要性,同時也理解正、負數表示的是兩種相反意義的量。借助溫度計,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它是正數與負數的分界點。接著把溫度計翻個身,引出數軸,在數軸上找+3、-3、+6、-4.5,發現相反意義的量都是一對一對出現,只有0例外,進一步加深對0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因為認知的不平衡而引發的好奇心、探索欲讓課堂的學習達到了高潮,內涵的挖掘更深入透徹。
總之,要使數學教學更有效,教師應該正確把握教學內容,找準學習起點,在此基礎上順應學情、有效引導,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引導學生“起跑”到“加速”,最后“沖刺”,水到渠成,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只有教師的教真正服從并服務于學生,只有教師的教真正遵從并遵循學生的學的規律,教與學的關系才能科學地體現,師生關系才能和諧,課堂效益才能實現最大化,順“學”而導、品“根”內涵,才能促進學生最有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齊華.數學課堂的“退”與“進”[J].小學教學,2013(09).
[2]劉金玉.高效課堂八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康立軍,李士娟.找準起點 量體裁衣[J]小學數學教育,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