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楠
摘 要:小學階段不僅要關注小學生的成績,更要關注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懂禮貌、守紀律、有責任感等。研究證明,越早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關鍵詞:小學階段;行為習慣;養成
一個人很多重要的行為習慣都是在小學階段養成的,教師要重視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采取各種方式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小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體現“強化—內化—外化”的行為習慣養成過程
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更是一個由他律到自律的過程。在小學階段的行為習慣養成過程中,要體現“強化—內化—外化”的過程,也就是先要通過規章制度來對小學生的行為進行規范,比如要求小學生見到師長要打招呼、遵守班規、承擔相應的值日勞動等。如果小學生能夠達到相應的要求,教師就要及時對其進行表揚和鼓勵,從而對這些行為進行正強化。如果小學生沒有達到相應的要求,教師要及時指出來并對其進行批評,對這種行為進行負強化。
然而,規章制度只能使小學生實現他律,也就是在規定的道德情境下遵守相應的規章制度。行為習慣的養成要致力于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內化。教師要細心地向小學生講解班級的各項規章制度,得到小學生的支持和理解。例如,教師要告訴小學生為什么每個人都必須值日勞動,這是因為只有每個人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才能為全班同學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只有得到了小學生內心的認可,小學生才會自覺地遵守規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最后,要讓小學生將良好的行為習慣外化,達到內化與外化的統一,形成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二、塑造與改造并重
所謂的塑造就是塑造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改造就是改掉小學生不好的行為習慣,這兩種教育方式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小學階段對于小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小學階段不僅要塑造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要幫助小學生改掉不好的行為習慣,避免積習難返。
小學生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在行為習慣方面自然有所差異,一些小學生往往會出現行為習慣的偏差。例如,有小學生之前沒有養成懂禮貌的好習慣,在遇到老師時不愿意主動打招呼。此時,教師就要對這種不良的行為習慣進行改造,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在這方面存在的偏差,并對其進行糾正。在糾正的過程中,教師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耐心的教育。要讓學生認識到向老師問好是一種有禮貌的行為,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做一個懂禮貌的文明小學生。
教師要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使小學生認識到自己在行為習慣上出現的偏差,再適時地對其進行引導,切忌粗暴地對小學生進行當眾批評甚至懲罰,以免挫傷小學生的自尊心,造成逆反心理。要做到塑造與改造并重,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創設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環境,形成養成教育的合力
要養成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非一日之功,教師要創設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環境,將社會教育資源、學校教育資源和家庭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正所謂“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不良的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成果,更會使小學生沾染不良的行為習慣,導致小學生不理解學校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例如,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引導學生養成文明禮儀規范,不說臟話,可是父母以及其他長輩卻肆無忌憚地在小學生面前說臟話,久而久之,小學生不僅不能養成文明禮貌的好習慣,還會認為學校教育中的文明禮貌教育小題大做、多此一舉。
教師要盡量整合社會和家庭的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提高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成果。教師要與學生家長進行充分的溝通,學生家長由于社會階層、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的差異,在自身的行為習慣和教育水平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別。教師要使家長認識到自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對家長有著天然的模仿意識,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必須以身作則,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在家庭生活中做到尊老愛幼、文明規范。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小學生面前做好行為習慣的表率。例如,當學生向教師問好時,教師也要向學生問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識。教師還要負責自己辦公室的衛生,讓學生感受到責任的內涵。教師在工作過程中要做到不遲到、不早退、不拖堂、不說不文明用語,用行動感染學生。
小學階段是培養一個人良好行為習慣的黃金時期。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過程,教師要能夠將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貫徹到小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去,做到長期堅持。在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中難免會出現反復的現象,此時教師要及時查找反復的原因,堅持不懈,長抓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
參考文獻:
[1]張敬華.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淺談小學生養成教育訓練[J].才智,2012(06).
[2]夏潔.淺談養成教育:良好習慣的養成[J].成功:教育,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