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健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然而現代家庭中獨生子女大多嬌生慣養、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可以說孝敬意識在當今孩子的頭腦中已嚴重缺失。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工作者一直在尋找一個支點,一個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支點,來實現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可行性和實效性。“孝敬教育”由于在社會的許多領域,特別是學校德育中都能夠發揮作用,并且家喻戶曉,易于操作,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孝敬教育應該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那么,該如何落實好孝敬教育呢?
一、開展孝敬教育活動課
學校開展孝敬教育是以全體學生為對象,在傳授孝敬基礎知識時要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注重知識的系統性、行為規范訓練過程的有序性。為把孝敬教育落到實處,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開設孝敬教育活動課,可利用晨會課或班會課進行孝敬知識的教育。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級采用不同教學內容和方式傳授孝敬的基礎知識,組織學生討論古今孝敬的典范,引導幫助學生開展孝親敬的老實踐活動。學校把孝敬教育活動課納入正常的教學軌道。
二、重行動,抓實踐
作為輔導教師,不僅要重視系統地教給學生“孝”的知識,同時更要重視讓學生付諸于孝敬父母的實際行動,養成良好的“敬老愛老”行為習慣,讓學生在親身實踐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和思想道德的升華。學校可以針對當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建立“孝敬教育實踐家校聯系卡”,規定諸如:“學生離家或回家要向父母打招呼、尊重父母教誨、不頂撞、不耍脾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挑吃不挑穿,學會幾種特定的禮貌用語等”,并在“孝敬日”做家務和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學生能以各種方式和實際行動向生育和培育自己的長輩表達孝心和愛意。
三、以活動為主,深入淺出
開展孝敬教育,空洞的理論說教是達不到效果的。只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寓教育于多種形式的活動之中,才更有利于學生對孝敬教育意義的理解。如,老人節,可組織學生參加社區的敬老愛老活動;在班級中建立同學父母生日檔案卡,遇到班級學生家長生日,由班委代表向家長贈送自制的生日賀卡表示祝賀……更重要的是精心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活動來增強學生對“孝”的新鮮感和責任感,以期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學校還可定期開展“中華傳統美德”講座,邀請孝敬典范來校現身說孝,開展“孝心獻父母”“愛心報社會”演講比賽,孝敬標兵事跡報告會,“孝敬”主題文藝匯演等。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將會進一步深化孝敬教育,使教育內容落到實處。
四、與團隊活動相結合,體現自主性教育
孝敬教育以團隊活動陣地為載體,使教育活動形式多樣化、具體化。孝敬教育可與少先隊雛鷹爭章活動相結合,也可與青年志愿者活動相結合,使孝敬教育活動成為團隊員的自主性教育。通過與團隊活動相結合,使孝敬教育由學校輻射到社會,促進全社會尊老愛老良好風氣的形成。
五、重視學科滲透
學科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對學生“孝心”的培養,不是簡單的幾次活動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結合學科教學,只有把“孝心”的培養滲透到學科教學中,才能使孝敬教育持續深入開展。孝敬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主要聯系在語文、品德、社會三門學科中,但結合的方式各不相同。主要是聯系課本中的相關內容,組織實踐活動,豐富書本、課堂上的教育內容,如,在“敬老愛幼”“愛心奉獻”“愛鄉愛國”“道德情操”等有關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把孝敬教育內容從狹義和廣義上與之結合,起到互補作用。
六、家校攜手,共同教育
孝敬教育游離了家庭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只有贏得家庭配合才能達到教育的真正成效。在活動開始前應召集家長共同商討如何攜手開展孝敬教育活動,使家長充分認識到孝敬教育對學生個體,對家庭,對社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可聘任部分家長為孝敬教育顧問,讓家長真正參與到學校的孝敬教育活動中。同時,還應要求家長在家庭生活中以身作則,做孩子的孝敬榜樣,因此孝敬教育由學校延伸至家庭,并由家庭逐步向社會輻射。
七、創新孝敬教育,促孝心升華
孝親敬老是人們一切思想道德養成的基礎,學校開展孝敬教育不僅僅是為孝敬長輩教育而教育,旨在全面提高青少年學生整體的思想道德素質,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為習慣。因此,更重要的是創新延伸孝敬教育,把尊師愛友,團結和睦,勤奮學習,勤儉節約,樂于助人等納入教育體系。通過孝心教育,抓愛心培養,把學生愛父母、愛家庭的情感擴展到愛他人、愛學校、愛社會、愛祖國的崇高境界。
學校德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現代社會的文明人,對于精神文明有極高的要求。從小培養尊老、孝敬的美德,對于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促進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意義和作用就非比尋常。因此,孝敬教育可以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孝敬教育活動的開展有助于落實對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傳統美德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