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珍
好的課堂導入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增添課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為創建高效課堂奠定基礎。為此我認為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應合理使用如下導入方法:
一、創設故事情境導入教學
低年級學生都喜歡聽有趣的故事,在導入新課時,適當引入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寓言、謎語、趣聞等,也可把新課內容和要解決的問題編成故事,把學生帶入愉快而又充滿探究的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如在“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我從故事入手:從前有個老木匠,他的手藝非常好,可他沒有孩子,他就用木頭做了一個像你們這么大的小孩。這個木偶做得非常逼真,會走、會說,但他沒有頭腦,也沒有心,不是一個真正的孩子。木偶非常難過。有一天,他遇到一個神仙告訴他:“只要你能找到身邊的問題并解決它,如果你學會幫助別人,就會擁有一顆真正的心,也會擁有頭腦。”木偶聽了,馬上就出發了。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很自然地就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二、開展游戲活動導入教學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持久性不強,活潑好動,教師要在課堂上把要學的知識和游戲活動巧妙地組織起來,通過學生參與游戲活動進入教學,把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通過親身參加數學游戲,激起學生要“弄懂”“學會”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學“10的加減法”時,我讓學生玩拍手跺腳游戲,教師拍9,邊拍手9次并隨節奏說“da”,學生拍1,也隨著節奏說“da”,并說1和9組成10。隨著教師的節奏用拍手跺腳游戲分別說不同的10的組成。以此入手復習10的組成,為學習10的加減法做鋪墊,同時創設了愉快的學習情境,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巧妙借助教具導入教學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形象直觀的東西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從而能在頭腦中保持較深的記憶。教學時教具、學具的巧用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如在低年級“物體的認識”教學中準備乒乓球、魔方、長方體、正方體盒子、麻將牌等生活常見物品,學生通過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不但認識了這些物體,而且還發現曲面的物體容易滾動,還能了解到生活中的車輪為什么是圓的,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從而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利用多媒體演示導入教學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合理使用多媒體,將課堂內容制作成教學課件,直觀形象地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如在教學“認識鐘表”這一內容時,用媒體播放小明起床的畫面,并伴有鬧鐘的鈴聲,讓學生說說:“小明什么時候在做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小明起床的時間的?”學生個個搶著回答,從而很順利地導入了新課,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五、設置懸疑問題導入教學
低年級學生比較單純,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比較大。教師設置的懸疑問題應具有“精、新、奇”,要恰當、適度。如在教學“可能性”時,我就設計了這樣的疑問:古時戰亂打仗,戰士們一連幾日都沒有攻下城池,士氣都很低落,將軍為了能調動軍心。他拿來許多銅錢說:“我把這些錢拋起來,如果全是正面朝上,那就是上天助我攻下城池,如果有一個背面朝上的,那我們今天又會戰敗。”說完他拋起錢幣,令人驚訝的是錢幣全是正面朝上,軍心大陣,一舉攻下城池。因此,這樣的設疑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
六、動手操作導入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手與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腦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手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和鏡子。”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操作過程中,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里用小棒擺自己喜歡的圖案。活動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擺了幾個相同的圖案,用了幾根小棒,怎么算的?在充滿創造的操作活動中,漸漸轉入對求幾個相同加數運算的探索。
總之,低年級課堂教學導入的方法形式多樣,教師要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靈活運用各種有效的導入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他們的心智,培養他們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