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培
從事小學語文教學也有十來個年頭了,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法,時常是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摸索。現將我教學中的幾個案例、幾點思考拋出來,以期引起同仁的共鳴。
一、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課標強調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與課堂所學緊密聯系,并將所學活用于生活實際的過程。為此,我在教學識字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兩扇大門,分別寫著“出口”“入口”,問學生該從哪扇門進去?為什么?從而順利引出生字“入、出”,并適時理解。接著,讓學生用動作演示“開門、關門”,在演示過程中引出生字“開、關”,用動作演示“坐、臥、立、行”。最后再通過給生字“找朋友”的游戲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學習生字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知識就在身旁,激發學生從生活中找學問的濃厚興趣,也培養了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
二、多渠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低年級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教學活動本身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勇于探索的強大內動力。教學活動中能否不斷激發興趣,使學生自始至終主動參與學習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級學生好奇、好勝、好動的心理特征,每節課一開始總設計一些游戲,如摘蘋果、開火車、字母猜猜猜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掌握下面的學習內容奠定基礎。接著,用多種形式創設一定的情境,如情景表演、兒歌穿插、游戲宮、走彩虹橋等,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欲望。最后在鞏固發展中還力求設計一些頗具趣味性的項目,使學生在活動中學,在鞏固中學,始終精神飽滿地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三、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科書
教室僅僅是學生探究知識的一個小天地,走出教室和學校的圍墻,走向自然和社會,你就會發現無窮的教育資源:教材僅僅是師生探究知識的一種資源,將教材以外的資源作為我們教學、探究知識的素材,將使學生和教師受益無窮。人類積累的文化財富浩如煙海,教科書中的知識信息不過是滄海一粟。教材、教室、學校并不是知識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書。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科書”,是課改新理念,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作為教師,應該使廣大學生廣泛地了解有關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的豐富知識,比較全面地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21世紀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人要想學盡所有相關領域的知識是不可能辦到的,況且現在知識和信息更新的速度特別快,剛剛學完的知識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可能過時,因此,培養和呵護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對科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是學生具備探究知識的科學方法,情感和興趣是最重要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習是獲取人類知識、經驗、文化的手段,一個人從出生到生命的終結也離不開學習。如果在學生走出課堂、離開學校時,變得討厭教育、討厭學習的話,就說明我們的教育是不成功的。
四、注重學科間的整合
新課標指出:學科間應相互滲透,綜合進行。我在教學《一去二三里》一文的十個數字的書寫時,嘗試著將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融入語文課中。具體我是這樣做的:課一開始,我讓學生上黑板寫“1~10”這幾個阿拉伯數字,學生因為會,興致極高。寫好后,我又講:其實這些數字娃娃還有另外一種書寫形式,如果把“1~10”比作一群頑皮的小精靈的話,那另一種書寫形式就是一個個端莊賢淑的小姐,想一睹“小姐們”的芳容嗎?學生興趣盎然,齊聲說“想。”然后教“一~十”的書寫就顯得水到渠成、一氣呵成。創設情境,誘發興趣,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基礎。在指導書寫時我戲言:“小姐”要在“閣”(田字格)中坐穩,每筆到位,學生樂于接受,也記憶深刻。結果,一節課下來,教學效果喜人。
五、淺談教材的二度開發
新課標也強調:教材內容非整個教學內容,不可迷信教材。在教一篇課文時,遇到一個詞語“窗明幾凈”,文中將“幾”標為“jǐ”,而我印象中是“jī”,而且根據漢語言規范與簡化的原則,要減去不必要的多音字,通常“幾”念一聲,而非三聲,于是我判斷是教材錯了。但如何向學生講明?面對一年級小朋友一雙雙求知的目光,于是,我將這個問題留在了課后,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尋求正確答案。第二天,個個遞交了答案,從孩子充滿自豪的神情中,我知道孩子在自我探索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教學效果遠比我單純的灌輸強百倍。
這就是“不迷信教材,敢于指出教材紕漏”的成功案例。我想,在今后的效果教學中我們還需不斷開發、創新教材,靈活采用教學方法,力求取得教學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