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麗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陳鶴琴先生也說:“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能單獨勝任,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是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達到充分的功效”。
關鍵詞:溝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年輕父母為了生活和工作,顧了自己就顧不了孩子。為了讓父母能夠安心工作,就把孩子送到了幼兒園,他們大多數認為孩子年齡小,到幼兒園只是為了玩,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以后那就是老師的事情。孩子有什么不好的行為習慣,家長就一股腦都推給老師,認為自己白天上班,孩子和老師接觸的時間最多,所以一定是老師沒教好。家長對老師不信任,老師也就不太想和家長溝通。其實家長與老師應該是一種合作關系,是朋友,是伙伴。幼兒園與家庭是影響幼兒發展最主要的兩個環境,而老師與家長則是這兩個環境中最主要的施教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與家長本來就該是一種互相信任,平等的合作伙伴關系。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要怎么做才能做好與家長的溝通,還是會令不少老師頭疼不已。其實就目前來說,我們與家長的聯系方式與溝通渠道也很多,如:家訪、半日活動、家長會等。可是在具體實施與操作中,常常能夠聽到老師們的不滿,大多數都是說家長不理解。如果家長與老師之間一直處于這種局勢的話,那么對于孩子的成長與教育是很不利的。所以,加強老師與家長的語言溝通能力極其重要。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相處、交流以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為基礎。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理解與信任,這是人們的一種心理需求。我們要做到經常與他人溝通,才能獲得他人的理解與信任,同時這也是為人處世必須要做到的事。工作時要友好真誠及時地與家長進行溝通,很快就能拉近與家長之間的心理距離,從陌生到熟悉再到成為好朋友,讓家長對我充滿信任,為今后良好的溝通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建議大家在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做到與家長建立好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
在某種程度上,教師還應該虛心地向家長學習,雖然家長不一定是一名專業的教育工作者,但是也不乏一些很有價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二、與家長積極溝通,團結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
溝通是雙向的,教師應該隨時給家長介紹孩子在園的一些學習與生活情況,而家長也應向老師反映一下孩子在家中的表現。只有通過這樣相互溝通與了解的方式,才能夠在教育上取得一致。
三、與家長溝通時,態度一定要端正
對待每一位家長都應該熱情真誠地對待,不管有沒有涉及孩子的教育問題,都要與家長建立一種和諧融洽的關系,這是取得良好溝通效果的前提條件。
四、與家長溝通時要注重個別化,引導家長積極主動地參與
因為幼兒的發展情況各不相同,所以家長的性格、心態、素質也有所不同,老師這時就要多費點心,要根據每個幼兒及其家長的情況與特點,采取個別化的溝通。家長不同的職業、經歷、能力、素質等都成為他們參與教育活動的有利條件。但只要是本著教育兒童為目的,以理解、尊重、平等、自愿為原則,家長是會滿足教育需要,積極支持老師工作的。
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我們老師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家長,就一定能夠敲開家長心中那扇容易對老師產生誤會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