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野

曾鵬宇”在百度搜索上一路走紅,作為一個19歲少年的名字,它在2014年12月的開始十天,被數百萬人搜索,躥升為搜索熱點第一位。
一個月后,這個名字的搜索結果第一位回到了同名作家手中,人們記得的,是“95后微博直播自殺少年”——2014年11月30日,他把自己關在密閉的室內,燃起炭火,在微博上直播和發泄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絕望,最終以生命為代價,換來社會對自己名字前所未有的短暫關注。
抹去的痕跡
曾鵬宇存在的痕跡慢慢被抹去了。
曾經借宿在小姨家的衣物都搬了出來,家人試圖在這些東西里找到孩子自殺的答案,但一無所獲。少年之死成了一個謎,但隨著時間流逝,謎團漸漸沉淀下去,無人去解它。
事發后幾天,母親曾曉慧回了海口。相比于納溪老家,海口的家庭和工作更需要她。她很少再看網上有關兒子的事情,在朋友圈里也避談和兒子有關的話題。也許對她來說,大兒子作為上一段失敗婚姻遺留的產物,他的死和那段不堪回首的婚姻一樣,都已經成為了過去。
在納溪,曾鵬宇最親近的外婆和小姨也開始回歸正常生活軌道。在此事件中起哄和勸解的網友們也有了更新的話題可議。人們更愿意用“95后微博直播自殺少年”,這個比名字冗長許多的代號來稱呼他。
記者找到最早進入搶救曾鵬宇行列的“平安瀘州”官方微博,希望能夠了解一些信息。沉默很久后,@平安瀘州在微博上回復:“根據我局最終的研究,決定不再接受此事的媒體采訪,希望您能諒解!”
曾鵬宇自己的微博,生命最后時刻的記錄者,則永遠停留在了2014年11月30日21時55分。所有和自殺有關的內容都被友人刪除——“刪除微博已征得父母同意。”
和他關系親近的網友@47吱和另幾個朋友,則用“我們不想再說了”回應記者的詢問,“不過,他真的很缺愛。”@47吱最后說。
努力與掙扎
曾鵬宇出生在四川瀘州,兩歲時父母離異,他改姓母姓,與父親很少往來。母親曾曉慧很快改嫁去了海口,重新有了孩子。
外婆是曾鵬宇最親的人,在她的印象里,外孫乖巧、懂事、一表人才。鄰居們形容他時,也用了“這個娃很乖”這句話。
“很乖”,代表他的沉默內向,喜歡把話悶在心里。除了見面時這個娃會主動打招呼、從來不打架鬧事,鄰居們沒有其他更清晰的記憶。
曾鵬宇也曾為了留在父母身邊努力過。初中畢業的暑假,他去深圳和父親生活了兩個月。十幾年未見,同住一個屋檐下的父子倆比路人還要陌生。這段經歷并不開心,有時父親忙起來,曾鵬宇連口熱飯都吃不上。
17歲時職高畢業,他才去海口找母親,并在海南待了兩年。這也許是他人生最糾結和掙扎的時光。母親與重組家庭里的家人其樂融融,作為突如其來的闖入者語言、生活習慣間的巨大差異,那種大家對他客客氣氣的氛圍,令他有格格不入的無限孤獨。
曾鵬宇試圖做些什么以喚起母親的注意。比如把為數不多的工資攢下來為她準備生日禮物,時常提醒對方要注意腰疼的老毛病。但這些舉動起到的效果,微乎甚微。
被人忽略、遺忘,似乎注定是曾鵬宇從生活那里得到的待遇。當記者找到他在瀘州納溪念的那所職業學校時,曾教過他的5名專業課教師對這個名字感到異常陌生,他們面面相覷,最后在同學錄里才確認他的存在。在他打過工的海南一家健身俱樂部里,幾名工作人員在電話里想了半天,遲疑著互相詢問:“有這個人嗎?”
唯一能把他的名字和相貌對上號的是兒時的幾名伙伴。他們還記得當年一起玩游戲的場面,幾個人結伴去后山“探險”,一起踢球,“好多球都踢到山下,再沒撿回來”。
“他是個重義氣的人。”但和“很乖”一樣,這個定論沒有更多細節。
生命的最后軌跡
生命的最后幾天,曾鵬宇以異乎尋常的積極度過。
11月26日晚,他從海口飛回瀘州,準備找份工作。11月27日,他給外婆說了自己的小秘密:“我喜歡上了一個女孩,但從來沒有見過面,這女孩現在人在國外,不過春節就會回來。”說話時,他情不自禁地笑起來,眼睛瞇成了一條線。
11月28日,曾鵬宇找到一家信貸公司發傳單的工作。業務經理葉女士依稀還記得他,“雖然沒怎么說話,但能看出來他想好好表現。”他顯得很健談。臨走前,領導囑咐他要把長發剪短,“不能非主流”。他答應得很爽快。
然后他給母親打了電話,這是母子倆的最后一次通話。電話里他很高興,對未來有了更多設想,比如想積累點經驗就去成都找同學一起做生意。這個想法他也告訴了外婆,“我還年輕,幫別人打幾年工,等到自己二十六七歲了,有經驗了,然后再學做生意當老板。”為了鼓勵他,當晚,外婆給他做了滿滿一桌子菜。
11月29日,外婆和兒子、兒媳一道回納溪鄉下,“我們原本叫娃娃和我們一起住。但娃娃只住了兩晚上就搬到了他小姨那里。這兩天他小姨正好出差,家中就只剩下了他一人。娃娃說他周末都要上班,我們下鄉也就沒有叫他。”
19歲,是法律上的自然人了。外婆一家放心留下他。那天,曾鵬宇去理了頭發,在微博上發了一張自己的短發照片。
一切都很正常,但與他隨后的掙扎相比,正常得讓人后怕。
最轟動的一次被關注
11月29日22時26分,曾鵬宇第一次流露出自殺傾向:“心都死了留著身體有什么用呢?”隨后1個半小時內,他連發44條微博,顯得情緒亢奮并提及自殺、割腕。
微博引來眾多網友的關注,幾個小時點擊率已經達到13萬。網友們紛紛出力救援,勸其不要放棄生命。30日凌晨以后,曾鵬宇的情緒似乎趨穩。他發出這樣一條微博:“謝謝大家的正能量和前女友不懈地開導,我睡覺去了,明早出門買買買。”
30日早上8點,他的情緒開始反復:“今天是11月30號,這么早不知道醫院和超市營業了沒,我冷靜地想了很久最后還是決定離開,不用勸我了。”
沒人知道在這短短的8小時內發生了什么。在接下來更新的微博中,曾鵬宇曬出了買好的安眠藥、?炭,“再感嘆一會我就走了。”隨后,他開始吃藥、點炭,中途不停更新著自己的微博……
最后幾條微博中,曾鵬宇開始意識模糊,但流露出了求生的欲望:“炭燃了,安眠藥起效了,我還不想死,但是沒法自救了。”
30日中午12時34分,網友刷新到他最后一條微博:“到了最后一刻你卻拉黑了我。”
瀘州的天下起了小雨,當微博不再更新,家人和瀘州警方也終于相繼趕到,舅舅撞開房門。他只剩下微弱的生命特征,幾個小時后,經搶救無效,他停止了心跳。
網友們對他自殺的解釋是,剛談了一個星期的女朋友突然提出了分手,“他們都喜歡唱歌,認識了一段時間后就談朋友了。女孩在成都,和小曾交往一周后確定要出國讀書,也許是感到兩人之間并不合適,女孩在網上和朋友們告別后,向小曾提出了分手。”
但在曾曉慧眼里,兒子在微博上“與女孩分手”的信息不應該成為他自殺的理由,“他不是那么偏激的孩子。”但興許那是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記得他的都是陌生人
如今還記得曾鵬宇的,是沒見過面的網上好友。
因為共同的翻唱愛好,他在動漫歌曲翻唱網絡上認識了一批好友。網絡世界里,曾鵬宇活躍、樂觀且樂于助人,還經常安慰正在上高三的網友@47吱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朋友們說,曾鵬宇愛唱歌,歌聲清透而飽滿。曾曉慧也喜歡聽他唱,國慶期間,他還在海口參加了一場動漫主題的唱歌比賽,得了第三名。
在曾鵬宇上傳網絡的幾乎所有翻唱歌曲都有相似的情感——悲傷、低落與糾結,盡管有人也能從悲傷中聽出溫暖和渴望。
傷害過他的人也記住了他。前者在直播自殺事件中“看笑話”,他們不相信這個少年是真心想死,“到底死不死?不要浪費我的流量!”
“對不起,真的對不起。”“你快回來。”遲到的道歉讓整個網絡開始反省。數以萬計的網友找到他留在網站上的歌曲,截至到發稿,最后一首翻唱歌曲被播放了275395次,有2000多條滑動留言。
“愿你來生被世界溫柔相待。”一名網友留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