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筆
大眾汽車作弊門,已經持續發酵幾天。從承認錯誤到股價暴跌,直至其CEO宣布辭職,這起事件應該是大眾公司自成立以來最大的丑聞,也是整個汽車行業近些年來的最大黑幕。大眾汽車為何要冒巨大風險在柴油車尾氣排放上作弊?這件事和中國人又有什么關系?
大眾作弊事件,性質非常惡劣
作為世界500強企業,并且在車企里排名第一,德國大眾汽車公司正在面臨有史以來最多的指責。在受到美國環保署(EPA)的嚴厲指控后,大眾被迫承認,他們確實在部分所售柴油車上,安裝了尾氣排放檢測的作弊軟件,使汽車既能“減排”通過檢測,又能在平時超標排放增強動力。
大眾作弊事件,波及面巨大。按照EPA的說法,在美國被大眾安裝作弊軟件的車輛大約有48.2萬輛,每輛車最高罰款3.75萬美元,算下來大眾可能面臨的經濟罰款,在最嚴重的情況下,會高達180億美元,超過大眾集團2014年全年的營業利潤(121億歐元)。
雖然大眾公司CEO否認了自己對作弊知情,但一項如此重大的違法操作,不太可能是一個小團隊能定下、敢定下的。
大眾作弊事件,最后肯定是要把涉事車輛召回的。普通召回事件,即使在汽車工業高度發達的今天也很常見,這不僅不是不正常,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車企的責任心。大眾汽車這幾年,也飽受新速騰“斷軸門”、DSG變速箱故障的困擾。大眾公司在應對這兩大問題時,傲慢的態度已經遭到了一致譴責。
但是,這次的作弊事件,性質惡劣程度遠超大眾過往的傲慢,其建立在欺詐邏輯上的瞞天過海,已經表明大眾公司的決策層,做出為了逐利而放棄誠信的決定。
大眾公司為何要冒如此大的風險去作弊
由于大眾公司,尤其是大眾中國、一汽集團超強的公關能力,再加上一些自由市場派人士慣常秉持的態度(比如“該譴責的是無孔不入的環保監管部門,企業造假是迫于無奈”),在大眾作弊事件被披露后,有一些文章把大眾的責任推給了美國過于嚴苛的環保政策。
環保要求的差異,確實存在。美國人的環保和歐洲人的環保,有一個最明顯的區別:美國習慣在二氧化碳的排放上大手大腳,但對氮氧化物的排放卻縮手縮腳;但歐洲對碳排放很看重,對氮氧化物的排放,一直抱以比較寬容態度。
比如,對于柴油車氮氧化物的排放,2014年實行的、堪稱嚴苛的歐VI標準,允許值是80mg/km。而美國早就開始實行43mg/km了。之所以會有如此差異,因為歐洲才是柴油車的大本營,數據顯示,歐洲柴油車的比例超過60%。
看起來,是美國更嚴苛的法律讓大眾車不適應了,為了應付檢查不得不作弊。且不談在一地賣車就得遵守一地法律,即使我們從“不得不”這個角度去替大眾著想,這種邏輯也是不成立的。
因為,在美銷售的大眾柴油車,根據EPA的數據(經抽樣檢測),它們在不作弊的情況下,其氮氧化物排放是美國標準的10至40倍。而美國的排放標準和歐洲的差距是2倍左右。即使按照歐洲標準,大眾在美銷售的柴油車,也超標了5至20倍。所以,大眾作弊是美國的環保標準逼出來的?另外,在美國的柴油車市場中,大眾根本排不上號,其柴油車主要銷售區域集中在歐洲地區,怎么能說這是被美國逼出來的策略呢。
中國乘用柴油車不普及,所以我們可以高高掛起?
有不少人認為,這件事中國人可以搬個小板凳出來看戲。因為柴油車在中國乘用車里沒有市場,大眾公司也沒有在中國推柴油車。
這個戲真的可以坦然地看嗎?如果只看柴油轎車,中國這次確實幸免于難,但這不過是一種尷尬的“幸運”。之所以中國柴油轎車量不足轎車總量的1%,是因為柴油在中國供應不足。和歐洲直接從中東進口柴油不同,中國是進口原油再煉制,而原油煉制生成柴油和汽油的比例較固定,無法根據需求自行調整。而且在中國,農業、火車運輸、航海以及施工機械、企業自備電源都需要大量柴油,柴油供應始終趨緊,再分出一部分柴油供轎車使用,困難很大;其次,進口柴油車對油品的質量要求較高,目前國內的柴油油品還不達標。
所以,在目前的狀況下,中國確實不太可能發展柴油轎車。但中國真的遠離了柴油車的尾氣污染了嗎?事情的全部面貌并非如此。今年3月,柴靜一部關于霧霾問題的新聞調查紀錄片問世,指出“中國90%的柴油車都在環保造假”。根據環保部的數據,即使是一輛達標的“國四”柴油車,其排放的氮氧化物(霧霾重要組成部分),就相當于90輛“國四汽油轎車”,但如果這是假“國四”柴油車,則其排放約等于200輛“國四汽油轎車”。
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廣的柴油車“國四”排放標準,到現在還沒有完全落地實施。而在此前“國三”排放標準的實施過程中,存在大量舞弊行為,不過是把“國二”的車貼“國三”的標罷了。媒體報道,車主花900元即可買到“環保標”。相比于德國大眾苦心孤詣地用軟件作弊,中國的柴油車對復雜作弊程序都失去了興趣。
2014年,大眾在全球銷售了1014萬輛汽車,其中,在中國銷售了368萬輛,占比超過三分之一,中國市場對大眾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不僅是中國,大眾汽車國際項目協調負責人Hans Demant認為,大眾最重要的市場將會集中在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這些“金磚國家”。因為歐美市場的汽車需求已經日漸飽和。
德國大眾在中國銷量好,和中國人對“德國制造”、“德國人嚴謹”有著充分的認可有關。不論是對青島下水道系統從來不淹水的推崇(德國占領青島期間鋪設),還是在日系車、德系車孰優孰劣的爭執中,中國人都用實際行動對德國制造表達了支持。
作為對大眾作弊事件的回應,德國經濟部長加布利爾稱:“我們擔心德國汽車工業無可非議的良好信譽,特別是大眾目前的狀況。”加布利爾的憂心忡忡確實成立,因為這種“無可非議”已經不那么“無可非議”了。
我們有什么理由相信,德國大眾在歐美那么強力又清廉的監管環境下也會偷奸耍滑,卻在中國市場恪守規則呢?尤其是德國大眾在中國被迫攪和進上汽、一汽這樣的國企,監管環境更加復雜,利益格局更加纏繞。
只要還認可環保和規則的價值,就必須譴責德國大眾不誠信的作弊行為,這不是“自由市場主義”可以搪塞過去的。
摘編自騰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