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修琪 郭子健
1994年春晚,黃宏、侯耀文的小品《打撲克》,放今天必須重新編寫劇本。該小品中黃、侯拿名片當撲克比大小時,比副經理大的是總經理,比總經理大的是董事長。但現在你掏出一張亞太區總經理名片很可能會嚇死一大堆小公司的董事長,而馬路邊穿著皺巴巴西服向你推銷服務的小弟,掏出的名片上很可能印的是客戶經理、咨詢經理、公關經理之類的頭銜。
而1995年在《如此包裝》中讓趙麗蓉分不清到底和總務、總統有何區別的總監,已派生出助理總監、技術總監、部門總監、高級總監、首席總監、大中華區總監——甚至連美工對外都叫“視覺總監”。
最狠的是你走進寫字樓,隨時會遇到冠有“回收專員”、“衛生顧問”等頭銜的清潔工。
這些名片最好都不要印有對應的英文,因為經理的名片上大多是“associate”,原意實為助手。但看到此處的經理們也無需著急重印名片,因為外國客戶對associate的理解其實與中文的“經理”相去不遠。
中國特色的CEO
今天名片上能見到的各類經理、CEO、VP、董秘,其實都是美國人的發明。
19世紀中期,美國企業股份制完善后出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誕生了職業經理人階層,manager(經理)一詞被普遍用來稱呼各部門的管理人員。
由于歷史悠久,manager逐漸演化為管理人員的同義詞,并普及全球。即使在經歷了社會主義改造的中國,象征“大資產階級”的老板、董事長在公私合營后被悉數淘汰,經理一詞卻仍得以沿用。
董事會決策經理人執行,很長時間里是美國企業的標準管理模式。但20世紀60年代后,企業規模擴大出現了決策層與管理層脫節、制度層級過多等問題,嚴重影響工作效率,于是,以CEO、COO、CTO、CFO為代表的大批“首席”誕生,扁平化的職務網絡取代了垂直管理的單一結構,團隊效率大大提升,大部分創業公司每人一個C-頭銜即可開工。
高逼格的C-頭銜,正好滿足了1990年代末一批企業家急于展示國際化、現代化視野的需求,但中國人喜歡的顯然是“首席”,對背后的制度設計卻沒什么興趣。不但各類C-頭銜的分管工作曖昧不明,有些公司高管還會兼任CEO、COO等多個職位,大權在握的感覺反倒更加強烈。
C-頭銜的時髦降溫后,VP(Vice President,副總裁)又成為中國人的新寵。在美國體系中,該職位向上對CEO或總經理負責,分管不同部門,一個大企業幾十個VP非常多見。實際上它只是某一部門或職能的負責人,理論上可以有無數個,某些企業甚至把勞苦功高的老員工也加冕成VP。但翻譯成“副總裁”后,就立刻造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美好錯覺。
為中國商人貢獻逼格的不只美國,英國人也有功勞。在英國企業中,VP對應的職位是Director,翻譯成中文就變成了“總監”,90年代港資南上,照搬英國制度的香港讓大陸第一次接觸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總監”立刻開始流行。
使用洋頭銜的官方解釋大多是“與國際接軌”,不過接軌的也只是頭銜—— CEO們自己改頭換面后,管理的公司很多仍是“黨委書記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
頭銜的貶值
愛面子的當然不只是中國人?!督洕鷮W人》曾提及,LinkedIn(領英)的2005-2009年會員數據顯示,副總裁頭銜者數量的增長比普通會員快了426%,總裁則是312%,首席官頭銜的膨脹率為275%??觳突姆夤偌泳艉髮е碌氖巧虡I交往的混亂——拿到一張VP、經理的名片,你根本無法判斷其在公司中的實際地位。
對于這種世界范圍內的亂封官現象,經濟學人將其概括為“頭銜通脹”。不過,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趟這潭渾水。典型的是日本,日本人能通過名片清晰判斷對方的實際地位——日本企業等級涇渭分明,部長、次長、課長、系長、組長依次對上負責,員工的晉升年限甚至都基本一致;公務員同樣如此,新人通過考試后被分為甲、乙兩個等級,甲等晉升較快,乙等晉升較慢,一生的仕途基本確定,通過官銜就能大致判斷其年齡和學歷。
與美、英同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唯獨日本沒有出現頭銜通脹?
二戰之后日本被美國接管,雖然美國的公司制度被移植過來,但政府通過“穩定股東工作”等手段,形成了以金融機構為中心的“環形企業集團”,金融機構和企業互相持股,市面上的流動股票非常少,個人基本沒有財力購買。在股權集中的情況下,傳統財閥雖被瓦解,但新的超級企業又在日本形成。
另外,日本企業普遍的“年功序列制”和“終身雇傭制”傳統習俗制下,員工被解聘或跳槽往往屬于災難性后果。日本很少有成批的創業企業,多數的新產品、新項目開發都是在大企業內部進行,員工前景穩定,自然不需要各種頭銜的精神加持。
作為一種非貨幣性榮譽激勵,頭銜在熱衷創業的環境中才有通脹的可能,而在過于穩定的經濟結構中,頭銜就永遠不會泛濫和貶值——比日本更干凈的是朝鮮,那里的廠長們在可預期的未來絕無改名CEO的可能。
董事局也要有書記
除市場因素外,政治的劇烈變革也會讓新頭銜廣泛引入。
中國歷史上,宋元兩朝是官員頭銜泛化的主要時期,而元朝更換了行政體系的名稱,大量官銜廢棄不用后得到了草根階層的青睞,如“郎”、“官人”、“大夫”、“博士”等重要官職,在民間演變成對丈夫、醫生和高學歷者的稱呼。
20世紀中國的稱謂變革與之類似。1949年后,中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徹底革命,曾經的頭銜體系被摒棄,不但本土的“掌柜”、“伙計”、“東家”等稱呼被抹掉,民國時期引入的西式稱呼也被社會主義新名詞替代,除“經理”等特例外幾乎無一保留。
1980年代的改革讓中國的頭銜系統再次刷新,商場上的董事長、CEO等稱謂漸成慣例,但行政體系中的局長、處長、科長、書記、主任等并沒有消失,二者雜糅后,某些國企管理者的名片更加霸氣——如董事局黨委書記。
不過,并非所有的行業都頭銜膨脹。真正需要高大上冠名的,往往都是和陌生行業頻繁打交道的職位。比如銀行內部,負責與行業內其他銀行交往的同業部,常常只稱作同業部主任,因為同行之間十分清楚主任這個樸素名稱背后的實際地位。
今天互聯網思維指導下創新熱潮正方興未艾,創新企業更是頭銜膨脹重災區。毫無資歷的小企業要想在進入市場后獲得平等地位,冊封高檔次稱號就是最便宜的方式,大部分初級創業公司內部,最低的職位都是總監。
不過,以上現象在印度、美國同樣存在,真正中國特色的頭銜通脹則屬于美容美發行業。
高級、特級、督導、導師,技術總監、創意總監、發型總監、形象總監,理發師們也許昨天才剛從某三線城市的理發技校畢業,但只要冠以上述頭銜,顧客立刻就會覺得自己的腦袋得到了重視。
頭銜通脹在未來似乎是大勢所趨,這是否意味著頭銜將會全面貶值?倒也未必,至少有一類頭銜不但不縮水,反而會增值。2015年1月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強調“要著力完善國有企業監管制度,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很明顯,你名片夾里的各類CEO、VP也許可以扔掉,但“黨委書記”最好妥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