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又一次為販賣婦女兒童是否應該判死刑爭論不休。
不過我今天想討論的其實并不是死刑,而是另一個更加迫切的問題:為什么我們會一次次心甘情愿地被人利用綁架,成為無良商業(yè)推廣的肉雞?
在并沒有任何相關熱點新聞發(fā)生的情況下,一個話題突然形成刷屏之勢,背后必然有某種引導的力量在推波助瀾。這一波討論的源頭,就是這張 html 5頁面,頁面最下方有一行字“感謝珍愛網(wǎng)友情支持”,點擊進去之后就是珍愛網(wǎng)的注冊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珍愛網(wǎng)也承認了這是其內(nèi)部員工啟動的一次“營銷行為”。
公共議題的討論當然多多益善,但是商業(yè)公司出于推廣目的發(fā)起的討論失去了所有的正當性,讓人相當?shù)牟皇娣8挥谜f這樣的推廣方式完全抹殺了任何討論的空間,只是簡單粗暴地拋出一個充滿情緒化的單一選項以騙取病毒轉發(fā)。
伴隨著社交網(wǎng)絡的勃興,對大眾情緒的操弄也越來越成為一門顯學。在一次次熱點新聞事件中,無論是草根大號還是媒體賬號,都把這個技巧演練得越來越純熟,一次次更加起勁地按摩著大眾的前列腺和生殖器,幫助大眾達到高潮。死了人,就滿屏點起蠟燭;出了天災人禍,就渲染悲情,同時對救援大唱贊歌,比如那個著名的標題“感謝你無數(shù)次游過那么悲傷的水域”;沒有天災人禍沒有死人的時候,就開始批發(fā)古今中外的“感動”和“正能量”……
現(xiàn)在商業(yè)公司也加入了這個行列,開始借助公眾議題低劣地操弄大眾情緒。在這個過程當中,商業(yè)公司提升了知名度,增加了注冊用戶,大眾借助一次輕而易舉的轉發(fā),排泄了自己內(nèi)心滿溢出來的善良心和正義感,同時擺足了姿勢、滿足了想要趕時髦參與公眾討論的虛榮心。雙方都各取所需。
要擺脫這樣一種局面,不讓自己的情緒被人操弄,我們有必要明白一個道理:擁有同情、憤怒和正義感,乃至愛國之心,其實并不是什么太高尚的事,因為這是人人都有的正常情感。正像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人文研究所所長齊澤克指出的,中產(chǎn)階級由于其豐富的信息渠道以及優(yōu)渥的生活條件,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對貧窮者、被損害者的同情及對社會不公的道德憤怒。只要良知未泯,你就必然會同情他人的苦難、憤怒世上的不公、渴望人間的正義。
這些情感還是廉價而虛偽的,如果你只是頻繁展示你泛濫的同情和正義,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行動予以支持。大多數(shù)人,通過一次次廉價的轉發(fā),定期宣泄掉內(nèi)心積累的正義感之后,就繼續(xù)心安理得地過著自己美滿的日子,甚至可能連自己轉發(fā)過什么都忘記了。
這些情感甚至還是有害的,因為它們所喚起的情緒,無論是悲傷還是憤怒,都會影響你對事情本身的判斷,干擾你的思考。就像在這一次刷屏事件中,那些真正需要認真探究的問題,比如造成販賣兒童現(xiàn)象如此猖獗的真正根源、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防范機制、死刑到底能不能有效扼阻販賣現(xiàn)象,等等,在一次次喊著“人販子必死”的轉發(fā)中,都統(tǒng)統(tǒng)被忽略了。
而在社交媒體的催化下,這樣一種情緒更容易互相傳染,無限放大,最終釀成山呼海嘯讓人不寒而栗的“民意”。就像很多人都看過的日本電視劇《勝者即是正義》里的臺詞:“真正的惡魔,正是無限膨脹的民意,是堅信自己是善人,對落入陰溝的骯臟野狗進行群毆的,善良的市民。”
所以,不輕易展示自己的同情心和正義感,不是冷漠和鐵石心腸,而是真正的智慧。
摘編自“假裝在紐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