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瑤


剛剛新婚燕爾,張淑英卻不得不把鐘崇鑫送上前線。“我這輩子只哭過三次,上輩子欠他的,都是為他哭的。”七年后得知他戰死,她一路哭著回家。
77年后張淑英拿著與鐘崇鑫的合照時,又流淚了。她說是記事以來第二次流淚。
93歲的張淑英來到鐘崇鑫牌位前,她流下了一生之中的第三次眼淚:“從此我們再也不分別。”
電話過后杳無音訊
一通電話后,杳無音訊的七年,張淑英就這樣讓鐘崇鑫走了。幾十年里,一想到那個畫面張淑英就會感到心痛。
鐘崇鑫走后,張淑英每天都心跳得厲害,特別是看到天空中戰斗機一架架地飛過,巨大的轟鳴聲更讓她擔憂。
1937年冬,87師轉移到武漢,師部一名旅長派勤務兵將張淑英接到武漢,途徑揚州時,她與鐘崇鑫通了電話。
電話只說了短短幾句,鐘崇鑫告訴張淑英,他已經升遷為259旅中校參謀主任。張淑英一聽,心里更緊張了,這意味著鐘崇鑫要上前線打仗。鐘崇鑫告訴她因為請不到假,他無法過來看她,所以要她好好照顧自己。誰也沒料到這通電話成了這對有情人永遠的訣別。
在打這通電話前,鐘崇鑫曾給張淑英寄來好幾封信。信件寄來之初,她都不敢看,心里總是莫名的害怕。鐘崇鑫在信中告知張淑英的表弟已經陣亡了,自己的同鄉也陣亡了。信上還說萬一他犧牲了,讓張淑英趁著年輕改嫁吧。看到這些,她傷心極了。
爾后,張淑英被送到武漢師部,她一直都沒能見到鐘崇鑫。她向師長打聽,師長說259旅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很多人都生死不明。聽到這些,雖然難受,但張淑英堅信鐘崇鑫說了會回來,就一定會回來。后來,武漢不能呆了,1938年春,張淑英和婆婆回到了重慶榮昌。她們翹首期盼,等待鐘崇鑫回家的那一天。
從那個時候起,每年張淑英都會寄信去問鐘崇鑫的消息,但都杳無音信。直到1944年的一天,她在大街上突然看到了鐘崇鑫的戰友方維鑫,向他打聽消息,他立刻聯系了軍長幫忙打聽。幾天后,軍長的舅侄杜細之回了信。信函回復道:“兄陣亡,無法函告,軍座經常想起鐘兄英明才干,至今耿耿于懷。”
看到信的一瞬,所有希望都破滅了。張淑英一路哭著回家,傷心欲絕。婆婆知道后,肝腸寸斷,就在第二年,病逝了。張淑英沒辦法,只好回娘家。后來父母要跟隨弟弟去臺灣,張淑英不愿意走,就此留了下來。
“他是重慶人,我這輩子也要守在這里。”張淑英堅定了想法。
沉默多年隱藏心愿
父母和弟弟走后,張淑英來到重慶,一直寄住在同鄉家中。期間有很多人給她說媒,都被她拒絕了。張淑英不想改嫁,是不想再次受到傷害。直到1949年,經人介紹,張淑英認識了第二任丈夫李自清,兩人育了兩兒一女。李自清本是在公安部門做文書,解放后的3年自然災害中,他為養家去朝天門拉貨做苦力,此后整整拉了17年。丈夫對張淑英的好,讓她的傷痛被時間慢慢撫平。對于曾經的往事,張淑英面對家人選擇了緘默。
她知道鐘崇鑫是她刻骨銘心的初戀,這輩子是無法忘記他的。知道他陣亡后,她就一直想知道他的牌位放在哪里。但為了現在的家庭,她只能把回憶和想法深藏在心底。
1983年張淑英的丈夫去世后,她仍不敢說想找崇鑫的事,因為兒女們有的才剛成家,她不想讓他們困擾。直到1988年,沉默近40年,她終于敢開口告訴三個孩子:“找到鐘崇鑫的牌位,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尋夢之旅只為初心
張淑英曾讓大兒子去南京打聽,但是沒有任何結果。1991年,她孤身一人去了臺灣找弟弟,拜托他打聽鐘崇鑫的下落,依然未果。后來,她的兒子在時任87師少校師部參謀仇廣漢寫的“城外部隊苦戰三日,打到十二月十二日上午,第七十一軍第八十七師的三個旅已傷亡殆盡,二五九旅旅長易安華、參謀主任鐘崇鑫和旅部直屬部隊官兵全部陣亡于雨花臺陣地……”
“雖然知道了他陣亡的原由,但他的牌位在哪里?不管如何,這輩子,我一定要找到他的牌位。”此時,張淑英老人眼里泛起了點點淚光。
“母親的心愿成了全家人的心病。”張淑英的小兒子李長貴說,“隨著我們幾兄弟年紀的增長,漸漸體會到媽媽的心情。盡孝,給老人物質上的滿足是一方面,但精神上的滿足更重要。況且鐘崇鑫是在南京保衛戰中犧牲的,我們于情于理都有責任幫助媽媽找到他的牌位。”
去年9月,李長貴在央視《關愛老兵》系列節目中,發現了重慶有一個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團隊。
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李長貴找到了志愿者芳菲。芳菲接到李長貴的電話后,趕緊通知群里的志愿者,并把尋找鐘崇鑫的消息散布到了全國各個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群。
很快,各地志愿者們在國家檔案局主管的中國檔案網和湖南省檔案館中,查到了鐘崇鑫的資料,并將其照片復拍下來。緊接著,臺灣志愿者在臺北忠烈祠找到了鐘崇鑫的牌位。
得知找到鐘崇鑫的牌位時,那一夜,張淑英高興得睡不著覺。
令張淑英感動的是,細心的志愿者們將鐘崇鑫與她的照片合成在一起,親自送到了她手里。讓她更想不到的是,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在志愿者處知曉了她的心愿后,為她籌集了2萬余元善款,要幫她實現臺灣行。
拿到鐘崇鑫和自己的合照,張淑英流淚了。“這算是我這輩子記事以來,第二次流淚。這輩子還能與他相見,77年了,只在夢里發生過一次,當時夢見他已經娶妻生子。想了一輩子,終于讓我等到了這一天。”張淑英輕撫著她與鐘崇鑫的合照說,“剛開始,所有人都擔心我的年紀大了,眼睛視力又很差,怕路途中有不測。雖然志愿者帶我做了檢查,但還是不放心。我告訴他們,這輩子沒有什么比見到他還重要的了。如果我在去臺灣的路上走了,那就帶著我的骨灰去見他。就算是回來的路上走了,這輩子我也知足了。”
翹首期盼心愿達成
11月底,在志愿者芳菲、小兒子李長貴的陪同下,張淑英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乘飛機到臺灣,當晚一行人就到達臺北市。
次日上午,張淑英來到了臺北忠烈祠。
鐘崇鑫的靈位在第一排右起第四個,上面寫著寫著“萬古流芳,忠義千秋”。對著牌位,張淑英已泣不成聲:“崇鑫啊,77年了。我來看你了,我終于找到你了,從此我們再也不分別。”
回到賓館,大家想要帶張淑英去逛臺北,被她婉拒了。老人安靜地坐著,她的思緒仿佛又回到了剛與鐘崇鑫相識相知相愛的那一刻。
在臺灣六天里,張淑英每天都會去忠烈祠。她說:“能多看他一眼是一眼吧。”
離開臺北前一天,她再一次又去了忠烈祠,與他告別。她對著鐘崇鑫的牌位說:“我找到你了,但我不能一直留在這里。也許,今后再也沒有機會相見,這可能是最后一次和你說說話了。”
帶著多少不舍與眷戀,張淑英踏上了回程的飛機。
“此生,我已經沒有遺憾了。”話說到這里,張淑英的目光再次落到了這張合照上。她和他之間從沒有說過一次“我愛你”,但她始終記得他的那句話:“我會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