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麗峰
【摘 ? ?要】《綱要》和《指南》都特別強調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人格、權利、年齡特點和需要。也就是說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尊重幼兒。
【關鍵詞】科學學習 ?核心 ?兒童發展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1.195
《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就需要老師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和幼兒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正確指導和評價幼兒的科學探究過程,從而讓幼兒喜歡科學、感受科學。
一、建立良好師幼關系的基礎:尊重幼兒的探究欲望
《綱要》和《指南》都特別強調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人格、權利、年齡特點和需要。也就是說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尊重幼兒。在成人看來弄臟、弄亂、破壞性行為,正是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種表現。
我班植物角的魚缸里養著幾條小金魚,由每天的值日生給小魚喂食,幼兒閑暇時可以觀察小魚和小魚一起游戲。這天,牛牛剛吃完早飯,突然把他喝剩下的半碗豆漿倒到了魚缸里,我被他這一舉動嚇了一跳,我馬上問他:“牛牛,你為什么把豆漿倒到魚缸里啊?”牛牛笑嘻嘻的回答我說:“老師,豆漿有營養,我也給小魚喝一點。昨天我也給我家的小魚喝豆漿了。呵呵。”看著孩子可愛的樣子,我覺得有些可笑,正想和他說這是不可以時,轉念想:孩子對各種事物充滿了好奇,他認為這種方法可以使小魚也變得強壯,如果我直接告訴他這種行為是對是錯,還不如讓孩子們一起來嘗試一下。這時,其他幼兒都關注著這件事,于是,我隨機問孩子們:“你們說小魚喝了豆漿會像小朋友一樣長得壯嗎?”孩子們七嘴八舌,有的說不可以,這樣小魚就會死了,有的說可以,小魚也需要營養嘛。我說:“那我們一起來觀察觀察吧,看小魚能不能喝豆漿。”最后,孩子們通過實驗、觀察,得出結論:小魚和小朋友不一樣,是不能喝豆漿的。
幼兒有著由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和科學家一樣,是天生的科學家。生活中不經意的一件小事,正是幼兒探究事物的基點,作為教師不應武斷的判斷幼兒的是非對錯,應該尊重幼兒的探究欲望,讓幼兒充分體驗探究過程,從而得出結論。
二、建立良好師幼關系的保障:探究過程中允許幼兒犯錯
科學探究過程就是幼兒動腦、動手操作的過程。由于孩子的年齡小,大腦發育和手的靈活程度都和成人有很大差別,因此,在探究過程中幼兒會偏離成人的意想,出現所謂的“犯錯”,作為教師一定要正確指導并正確認識幼兒的這種“錯誤”,給幼兒“犯錯”——“糾錯”——“改錯”的機會,給幼兒營造一種安全的探索氛圍。
春天,我帶著孩子們到小公園散步,青青的草地讓孩子們覺得無比開心,可是行人為了方便,在草地上踩出了一條條的小路,這時,有幼兒提出種小草的想法,大家都非常支持他,我問孩子們打算從哪里找小草種子呢?這時有孩子提出,拔一些小草的葉子種在土里就能發芽長出小草了。作為教師,我沒有評價孩子想法的對錯,于是我讓孩子們親自來試一試,看一看種小草葉子到底能不能發芽,長出小草。
我用這種自然反饋的結果來幫助孩子調整認知結構,豐富他們的經驗。
夏天孩子們在水池中玩積木,塑料、木頭的積木都浮在水面上。可是有個幼兒的空心塑料積木破了個洞,里面灌滿了水,他的積木就沉到了水底,他還和小伙伴們顯示說:“看,你們的都飄著,就我的能沉在水底。”他的話讓其他小朋友也有了想我自己玩具沉在水底的想法,孩子們通過觀察、玩耍,發現了問題,是因為他的積木破洞灌水才沉下去的,于是,好幾個幼兒就開始把自己的積木也用牙齒咬破,讓它可以灌水,可以沉下去。當然,孩子們的這些表現和對話,逃不出我的眼睛,對于孩子們的“犯錯”,我并沒有職責,而是和他們一起參與了進來,幫助他們用剪刀弄壞了幾塊空心的塑料積木,讓他們都來嘗試一下。當孩子們玩得盡興之后,我又和孩子們一起總結了為什么空的塑料積木灌水后就會沉下去。
看著是幼兒的一種破壞性行為,但幼兒能主動探索,主動發現,這個時候,作為教師就應該允許幼兒犯錯,支持幼兒探究。
三、建立良好師幼關系的關鍵:在探究時和幼兒一起操作
尊重幼兒和允許幼兒犯錯是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建立良好師幼關系的基礎和保障,只有先做到這兩點幼兒才能在一個安全、尊重的氛圍中喜歡動腦、喜歡探究。那么作為教師,更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把握時機和幼兒一起探索,在探究活動中和幼兒打成一片,讓幼兒能在教師有效的指引和啟發下獲得更多經驗。
(一)為幼兒提供有趣的探究工具,與幼兒一起分享新奇事物、一起尋找問題答案
肥皂、紙圈、電池、曲別針、磁鐵、鐵釘、毛巾、梳子、搓衣板、水瓶等等材料,都是老師提供給孩子的探究工具。正是有了這些豐富的材料,才能有效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在操作這些材料的同時,老師和幼兒一起分享周圍新奇、有趣的事物和現象,和幼兒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
例如不用手,怎樣讓紙圈滾動起來?小膠囊是怎樣在紙上翻跟頭的?塑料的梳子是怎樣把碎紙屑粘起來的?為什么紙做的小魚會在小朋友畫的小河里游來游去……
(二)用與幼兒相同的方式使用能操作、多變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和廢舊材料
與幼兒相同的方式就要求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角度,考慮幼兒現有的經驗和水平,用幼兒的思維和方法去思考問題,去操作。例如:我和孩子們一起體驗乒乓球迷宮,和幼兒一起體驗制作小汽車,和幼兒一起體驗利用廢舊材料去探索怎樣讓小燈泡亮起來等等,有了老師的參與,這樣老師就能判斷提供材料的有效性。
杜威曾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幼兒的本能沖動,好奇、好問、好探索是幼兒天生就有的特點。作為教師,我們要珍視孩子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以欣賞、接納、引導的態度與幼兒一起觀察、發現、操作、實驗和探索,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發現,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和幼兒建立起良好的師幼關系,讓幼兒充分體驗科學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