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高秋
我國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小學數學既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礎,也是培養自主探索能力的最佳時期。在新課改下,如何把教學方法與自主探索能力相結合,應是每位小學數學教師關注的焦點。本人對于自主探索能力導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做了細致的研究和探討,并針對其中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能為其他教師提供一些實用價值和參考價值。
一、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喚醒學生探索意識
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生命線,教師要注重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精心策劃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積極自主地探索創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新課改中,教師要注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結合,取長補短,讓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在現代化數學教育中,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新課改對廣大教職工的要求。如何發揮自身在教學課堂上的主導作用,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每個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1.多讓學生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創造良好的班級環境有利于班級的團結共贏。討論可以讓每位學生融入集體中,積極探索,找到其在班級中的存在感,也是最有利于學生碰撞出思想火花的方法。例如,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提出“對稱軸”的概念,帶著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如果學生提前預習過課本,就會對這個概念有簡單的看法。教師要注意,面對全班學生時要讓每位學生都融入課堂的氛圍中,不管學生是否預習了這節課的重點,都必須讓他們帶著問題看課本,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自由討論。教師再采用多媒體幻燈片展示出“對稱軸”的概念,對這個概念有了認識之后,讓學生找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對稱軸,并讓他們列舉教室里有哪些對稱的圖形。根據學生列舉的圖形,加以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充分掌握課堂教學的知識,從中獲得學習的樂趣,并給予小組學習效果好或者學習積極的學生加分評定,使他們在教師的肯定中保持長期學習的積極性。課后根據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輔導,強化課堂教學的知識記憶。
2.多讓學生提出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帶著問題導入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最佳方法,這樣學生才會有疑問,才會積極思考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間接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有了學習的內驅力。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教師要注意啟發學生思考:“怎樣計算梯形的面積?”學生會質疑:能像計算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積那樣計算嗎?能否像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一樣,通過剪拼來計算呢?能否像三角形那樣拼成平行四邊形來計算呢?學生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疑點。由于小學生對很多新生事物都有極其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對這個問題產生一系列的思考,這些問題的發掘是學生不斷思考的結果。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注重創造良好的氛圍,逐漸培養學生勤問、勤思考的習慣,激勵學生自主探索,培養探索能力,并給予小組學習中提出有效問題的學生加分評定。
3.多讓學生動手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多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樣有助于學生對某些數學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學生發展空間觀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識結構,這種對數學知識系統的認知,會使學生終生受益。給予小組中積極動手實踐的學生加分評定,例如,在教學“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和它們的展開圖”時,要注意改變傳統的教師演示、學生看、教師講解的方法,而是讓學生課前預習,各自拿出紙片親自折疊長方體、正方體,小組討論或是學生獨立做實驗,讓每位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其中的原理。通過這個實踐的過程,學生對這些立體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教師再稍作點撥,學生就會加深對立體圖形的形象記憶,從而為以后學習立體圖形面積的計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學生創造了有利的發展空間。
二、教師注重學法指導,培養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必須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學習數學時,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結構的理解、總結,掌握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培養自主探索精神,使學生終生受益。
1.讓學生學會觀察
數學觀察主要是培養學生善于發現代數、圖形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關系的內在特征,從而使學生能夠掌握技巧,合乎邏輯地推理,準確無誤地計算。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認識到觀察能力的重要性,并從小培養學生的這種觀察能力。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教師注重指導學生觀察“循環小數”的特點、規律,通過讓學生自己觀察和思考,使學生能從中發現蘊含的規律,加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
2.讓學生學會思考
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最重要的過程是學會怎樣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為重點,要求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邊思考邊解決問題。教師在課堂中要多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給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平臺,充分肯定和欣賞學生。對于上課積極思考問題的學生,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對于上課不愛發言的學生,要從啟發的角度鼓勵他們、關愛他們,公正對待每位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并把這種精神上的鼓勵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對在小組學習中能解決小組問題或者積極思考的學生給予加分評定。
3.讓學生掌握探索方法
讓每個學生掌握探索的方法,并不是讓教師放任自流,而是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有法可循,具有一定的探索方向。教師只有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問題,注意啟發學生提出兩個探索性的問題:(1)圓的面積公式是怎么推算的?(2)怎樣計算圓的面積?這兩個問題拋出來后,學生就會迅速進入狀態,明白這節課的重難點。教師在旁邊進行引導,第一個問題的探索方向是由圓聯想到所學的圖形推算方法,第二個問題是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借助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方法,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
4.讓學生掌握習題技巧
我國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標準,教師必須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掌握一些習題技巧,能夠應對考試,并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講解知識重難點,強化習題訓練,舉一反三,對學生容易出現錯誤的題目多講多練。如,在學習“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時,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適量的習題,讓學生能夠在1~100的自然數中找出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并找出兩個自然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在學習完一個單元后出單元練習,對學生最近一段時間的學習情況加以考核,對容易出錯的習題進行反復講解。對于教育,我們要做到結果與過程并重,對學習結果優異或者積極參與學習的學生都要給予肯定。
5.讓學生學會總結歸納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總結歸納是不可忽視的部分。學生要想做到學以致用,必須學會對知識系統結構進行總結和反思,然而歸納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如,學習“元、角、分”的轉換時,要啟發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知識的內在聯系,并對這種規律進行總結,運用于實際生活中。
小學數學是學生成長階段重要的教學內容,教師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學生觀,這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首要階段。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順應時代的變化,把自主探索能力運用到實踐中,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蔡金香.小學數學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