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玲
素質教育要求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和提高,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大力提倡讓學生將苦學變為樂學,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愉快教學也就是趣味教學﹑快樂教學,趣味教學的核心是使學生樂學,在快樂中接受教育、學習知識,這是心理學家已經研究成功的經驗,學生只有在快樂中思維才能獲得發展,才會對未知事物產生濃厚興趣,所以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點,對教學效果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一、導入激趣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開頭,是課的引入。一堂課的導入在整個課堂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開頭開得好,就能先聲奪人,使學生形成渴望﹑追求的心態。
1.故事導入
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編寫小故事,不僅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使學生在趣味盎然中受到啟發﹑學到知識。例如,在教“分數的大小比較”時,可通過講故事來導入:孫悟空一行四人去西天取經,一天,天氣非常炎熱,豬八戒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弄來了一個大西瓜,他說:“西瓜是我弄來的,如果我們師徒四人平均分,我就只能得四分之一,太少了,我要五分之一。”孫悟空聽了哈哈大笑,你知道孫悟空為什么哈哈大笑嗎?學習完“分數大小比較”,我們就知道了。
2.競賽導入
競賽導入就是組織學生進行競賽,讓學生在競賽活動中很自然地進入新課學習的導入方法,它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例如,在教“同分子分數大小比較”時可以這樣導入,由學生先說出五個分子是1的分數:■,■,■,■,■,教師提議,看誰能標出這幾個分數哪個最大?許多學生都利用“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化為除式計算,當學生算到半數時,教師立即公布答案:■最大。學生很驚奇,有的還在繼續計算比較。當學生算完發現老師的答案果然不差時,都驚嘆不已。這時,老師可以告訴學生:是看出來的,這里面的訣竅正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此時講授新課學生就會興趣濃厚。
二、新授求趣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教師能夠挖掘教材中的興趣點,就能很好地打開學生的思維,課堂就不會沉悶,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有味,能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1.充分利用電化教學
眾所周知,電教媒體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教學情景。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指出:小學生的思維具備初步邏輯或言語的思維特點。這種思維具有明顯的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到抽象思維的過渡。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圖像﹑聲音可以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有余數的除法”時,可以用多媒體演示:先出示9個蘋果,拉下4個蘋果放在一個盆子里,再拉下4個蘋果放在另一個盆子里,還剩下1個蘋果。通過幻燈片化靜為動,在動態中為學生提供了感性材料,形象地說明了“余數”的含義,這樣的演示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穿插游戲
游戲是學生十分喜愛的活動,把所學的內容寓于游戲中,既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放松,又達到了學習目的。例如,在計算教學中,可讓學生做找朋友﹑競賽奪紅旗﹑開火車等趣味游戲,創設一定的情景,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提問引趣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在教學中精心設問,便能迅速地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使智慧之水源源不斷,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知識,從而自覺完成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1.在知識關鍵處設問
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不能面面俱到。特別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只有抓住教材中與原形不同的隱蔽關鍵處設問,才能起到突破重點﹑難點的作用,才能在最少的時間得到最佳的效果。
2.在知識的內在聯系處設問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知識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舊知識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所以,在教學新知時必須在新舊知識聯系處設問,才能使學生盡可能地在舊知識認識水平上探索新知,并使他們隨時把所獲的新知納入原有知識系統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認識水平,擴展完善原有的認識結構。
3.在探索規律中設問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己發現教學規律,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在探求規律中設問,可以幫助學生把感性認識迅速提高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四、結尾留趣
課尾提出較深入的問題讓學生課后思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一種要進一步探討的趨勢。它不僅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能力。例如,在教“三角形內角和”時,可以提問:一個三角形砍去一個角,變成幾個角,內角和又是多少度?讓學生課后去探討尋求答案。
總之,老師應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握好學生的興趣點,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把課上得趣中有樂、趣中有得。
參考文獻:
代永芝.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的趣味性[J].讀寫算:教師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