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翠林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語文教學改革的迅猛發展,習作作為語文教學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更是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如今,新課程習作教學則從學生的本質出發,不僅要摒棄傳統教學的弊病,擺脫束縛,還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主人、習作的主人。
關鍵詞:培養興趣;體驗生活;抒發真情
在我小的時候,我們就常會聽到“天不怕,地不怕,只怕星期二”。因為星期二是習作課,簡單的口號卻道出了我們習作教學的弊端。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有16年,但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都很清楚,習作教學這個難題仍然存在。有時,我一直在反思是什么制約了我們習作教學前進的步伐,為什么當我們說,同學們,明天我們上習作課,他們會表現出緊張和無奈,隨之而來的就是一聲長長的嘆息:又要寫習作,煩死了……每當看到這樣的情景或是聽到類似的聲音,我就會為自己是一名語文教師而感到慚愧。
為了讓每個學生筆下都有一個習作春天,我一直在努力尋找輕松的習作教學模式,我的習作教學模式一般可以分為三大塊:
一、緊扣教材,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
語文教學就是以課文為例子,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全面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圍繞一個主題整合的,每一個單元之后的習作與前面的課文都有密切的聯系。所以在教學每篇課文時,我都會利用課文中的空白部分讓學生去想象、揣摩,鼓勵他們把想象和自己的理解說出來或是寫出來,并根據課文的情景讓學生聯系生活,喚起對生活的回憶,從而積累習作素材,為本單元的習作奠定基礎,在習作教學中要做有心人,要在每一節課上播撒習作的種子,讓這些種子在學生的心田生長,這樣,他們在習作時就不再害怕,因為他們已經有了源頭活水。
二、體驗生活,展開想象,激發學生習作的欲望
我們老師都知道習作課是兩課時,農村孩子知識匱乏、閱讀面窄、不愿表達、懶于表達,要想在兩節課中完成一篇習作很困難,所以為了調動學生習作的興趣,我靈活地將兩節課分為說課和寫課,我習慣性地把習作的第一課時稱為談話課、交流課。我要在這節課中充分調動學生說的欲望,那說的內容從何而來?這就要求老師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引導學生去體驗生活,有了體驗才有說的內容,比如寫景的習作,學生一般都不喜歡寫景,因為對于一些美的風景,他們知道很美,但卻不能說出具體美在什么地方,為什么而美麗。
羅丹說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如何讓學生感受生活及大自然的美,這就需要老師去引導,引導他們去發現。如,在教學習作《我們的校園》時,課前,我利用課間時間帶領學生觀察校園,我們班將這次活動命名為“尋美”。尋找校園的美麗,并比賽看誰找到的美最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拿著本子,投入到尋美中去,他們不放過一處地方、一個花朵,在尋找中發現美、感受美。當他們來到荷花池邊時,因為是春天,荷花池里沒有荷花,于是我讓學生圍著荷花池站好,想象一下,到了夏天,滿池的荷花會是什么樣的?讓學生想象并把想象的內容和邊上的同學說一說,在大家的想象中不起眼的荷花池里開滿了各色荷花,碩大的荷葉,成群的小魚,噴泉假山,池邊的五彩燈……一個個美麗的畫面在想象中誕生,在這次尋美活動中,學生不僅感受到校園風景的美,還有了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有了這個體驗,相信學生在習作課上肯定有說不完的發現。教師根據學生的表達,引導學生有序地把我們的校園呈現在讀者面前。
三、說真話,抒真情,寫真文
對于學生來說,寫作是他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在習作中創造并表達真善美。說到底,小學習作應該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心聲的傾訴地,是自己人生的“史記”,因此,在習作中說真話、抒真情是學習做真人的一種歷練。我一直認為:“美好、真實的情感是習作教學的靈魂”,并試著進行情感習作教學,我希望用“以情悟情,以心換心”的感應模式去撥動學生心靈的漣漪,讓學生文如其人,有情有義,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現在的小學生不太愿意表露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也不愿向別人敞開心扉。教育專家常說,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會壓抑情感,而不愿傾訴,令人擔憂。尤其是在感恩教育方面,小學生的表現更是令人擔憂,為此,我創設許多生活情境,如“回家向媽媽說聲:我愛你”“為父母洗腳”“為父母干一次家務事”“做一天小雷鋒”,讓學生把做的感受寫下來,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以上是我在習作教學中的幾點體會,其實,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提高習作水平的方法還有很多,我相信,只要我們勤于思考,善于觀察,就一定能讓習作之花綻放出迷人的光彩。
參考文獻:
劉耀瓊.讓學生的習作綻放個性的花朵[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