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集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學生習作的困難,一是言之無物,二是言之無序。怎樣解決呢?應該實施習作教學策略:積累有成、開源有物、構思有序、表達有情、賞評有理、析改有數、悟道有得。
關鍵詞:習作;積累;激趣;評析
一、觀察積累,習作心理儲備
“積累有成”,指教師誘導學生“觀察、積累”,激發學生積累的情意和興趣,獲得積累的成功體驗。觀察是學生從閱讀中習得觀察的知、能、情遷移到生活體驗中的觀察;積累是學生課內外閱讀和生活體驗的積累?!盀閷W之道,在厚積而薄發。”可見,“厚積”是“薄發”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關鍵是激發學生“積累”的情意因素和積累興趣,讓學生獲得“積累”的成功體驗。
例如,早讀課讓學生在“讀、誦、說、議”中獲得積累的成功體驗,激發積累的興趣,習得積累的技巧,養成積累的習慣。教師可以誘導學生在讀寫結合中悟得積累,在觀察生活中找真積累,在體驗生活中悟真模仿,為學生后續的“表達生活”,寫真創新打好積累的基礎。
二、激趣導源,習作心理萌動
“開源有物”,指教師誘導學生廣開習作素材之源,讓習作資源有內容。源,即課內外閱讀的積累和生活體驗、經驗、素材的積累。學生有了閱讀和生活的積累,就有了啟發誘導的資源,也就有了習作心理萌動的基礎。教師在導源時,要根據學生對人、事、物、景、時、空的最真切感受和最想表達的角度,發揮“誘導開源”作用,充當火柴,點燃學生積累的火花,擴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表達愿望,實現從“厚積”到“薄發”的跨越。
為此,審題環節,要讓學生“開源有物”,還要為其思路有序做好鋪墊。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習作七:“一個特點鮮明的人,總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偶然見上一面,他(她)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也會留在心中揮之不去。這次習作,我們就來寫這樣一個人,可以是身邊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然見到的陌生人。寫的時候,試著運用課文中一些寫人的方法,寫出他某一方面的特點?!边呉龑忣}、邊板書:“音容笑貌、舉手投足”——語言、神態、動作特點。
誘導要點:(1)我們班要評選習作之星“寫一個特點鮮明的人”,希望同學們都來爭當這個“星”。(2)這個人給你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什么?(3)你想抓住這人的哪些特點來寫?通過這樣的啟發誘導,來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興趣,開啟學生習作積累之“源”,產生其表達的強烈愿望,即習作心理萌動。
三、誘導構思,習作心理孕育
“構思有序”,指教師誘導學生構思寫什么和怎么寫,讓學生在言之有物的基礎上“言之有序”。作文的基本要求,真實不假,具體不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學生通過積累、開源、審題、交流,經歷了習作心理儲備和萌動之后,基本解決了“寫什么”(言之有物) 的問題。這一教學環節的關鍵是要解決“怎么寫”(言之有序)的問題。如同上例,“寫這個人某一方面的特點”,教師誘導學生說構思,把自己想好的內容說給大家聽。如,語言特點的語序、動作特點的順序等。通過引導師生點評,實現學生取長補短,優勢互補,開啟思路,心理孕育的目的,目標是明確要“怎樣寫”,實現“言之有序”。
四、賞評析改,習作心理完善
“賞評有理,析改有數”,指教師誘導學生對他人或自己的習作進行欣賞、評價、分析、修改,對“欣賞評價”做到有理有據(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對“分析修改”做到心中有數。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對習作知識的內化有的較快,有的較慢。這種“差異性”也是教師開發、挖掘的可貴資源。如同前例(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習作七),“寫完以后,同學之間互相評一評、改一改,讓人物特點更加突出?!边@環節的設計目標:一是讓優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積累習作興趣,在興趣中積累、模仿、領悟、成熟、創新。二是為后進生提供一根拐杖,讓他們在評價中欣賞、在欣賞中模仿、在模仿中領悟、在領悟中成熟、在成熟中體驗成功。
五、激勵評價,習作心理遷移
“悟道有得”,指教師誘導學生參與習作全過程,讓學生感悟、生成、獲得習作之道——習作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因此,教師要發揮“筆評”的激勵功能,促進學生習作的心理遷移。此時,教者的“評筆”要成為“觀音菩薩”手中的圣水,不要成為一把扼殺學生習作信心的手術刀。評語要親切,以激勵為主,讓學生讀了猶如一汪春水,注入心里,由此產生習作興趣、情感、意志,成為下次習作孕育的新起點,實現習作的心理遷移。
總之,教師要創設有利于師生互動、對話、交往、合作的習作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積累,開源,構思,賞評,析改活動中實踐、體驗、探究、生成、發展習作的技能技巧。這樣才能構建“有效課堂”,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習作素養提升和能力水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黃錦春.淺談小學高年級習作教學策略[J].讀寫算,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