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笛
摘 要:可穿戴設備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然而,要想提升可穿戴設備的使用率,除了要完善技術,還需要從人性化的角度深入設計,使可穿戴設備與人融合,由內而外地滿足人們的合理需求。提出了人的行為、信息溝通、界面交互和人機工程等方面的設計要求,以期為可穿戴設備與人的融合提供綜合意見和參考。
關鍵詞:可穿戴設備;計算機;iWatch;智能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68.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10.095
自蘋果發布iWatch后,其在智能穿戴式設備市場備受矚目。然而,可穿戴設備發展至今卻一直不慍不火,只有Google glass和三星智能手表將可穿戴設備風風火火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作為迷你化的智能手機或智能化的手表,蘋果iwatch是否能引領可穿戴的熱潮呢?可穿戴設備與人的緊密聯系是PC和移動端無法比擬的,因此,可穿戴設備設計的重點在于應使其與人的融合更人性化。影響人性化的因素有很多方面,要想發展可穿戴設備,就要看能否將各種因素考慮到產品設計中。
1 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功能和特點
可穿戴設備是一種在人們不方便的情況下處理信息的工具。最早的可穿戴設備要追溯到便攜式計算器時代,可隨時進行數字運算。當集成了更多的計算功能后,由穿戴式電腦發展到了穿戴式設備。
然而,以往的可穿戴設備并沒有引起一場大的變革,可穿戴設備沒有區別于傳統電腦的特殊之處。2013年,Google智能眼鏡和三星智能手表的問世,將可穿戴設備的硬件創新提到了一個新高峰,而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飽和使可穿戴設備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可穿戴設備可分為頭戴式、腕帶式、攜帶式和身穿式??纱┐髟O備不同于傳統設備的方面即具有與人的貼近性,使其需要面對設計和研制上的挑戰,比如舒適性、安全性、耐用性、交互的便攜性、信息傳達的有效性、數據采集的準確性、能耗和使用行為的社會接受程度等。
可穿戴設備的功能主要有兩類,即獲取信息、作為通訊輔助工具??纱┐髟O備是手機的分屏,從書籍、報紙到個人電腦,再從移動終端到可穿戴設備,人們與信息的距離越來越近,獲取信息范圍越來越大,從外界的信息到人自身的數據皆可記錄。而人自身的信息獲取不一定要人主動參與,設備可自動獲得借助平臺轉化成的信息。目前,已經有了很多富有創造性的獲取方式,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信息的碎片化和精細化,信息的處理過程可在設備上獨立完成,全面獲取信息的方式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可穿戴設備與智能手機相比,人們常會質疑它存在的意義。智能手機的大屏化使其便攜性降低,而可穿戴設備在手機基本通訊功能的基礎上更為精簡、便攜,可輔助手機實現特定場景的通訊功能。
2 可穿戴設備的用戶體驗
2.1 與人融合
目前,可穿戴設備產品的數目較多,但卻沒有得到大范圍的推廣(iWatch在大陸發布前)。由此可見,在用戶體驗上和市場成熟度上該設備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市場的成熟需要用戶對產品的認可,因此,在可穿戴設備的設計中,要充分考慮用戶的感受。有人將可穿戴設備定義為以“人機合一”為目的,如果在計算機時代人與機器的溝通頻率可以用“天”計算,則移動端與人的交頻率可用“小時”為單位,而可穿戴設備與人的交互則可用“秒”為單位(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主動或被動的“交流”)。在如此頻繁的交流中,要想使用戶不產生不良體驗,必須優化用戶體驗,做到與人融合。
2.2 與人融合的方法
可穿戴設備與人的融合分為3類:①現實存在的,比如人機、外觀。②溝通融合和服務融合。溝通融合包含界面交互、信息輸入輸出;服務融合指通過即時反饋的數據挖掘信息,以幫助用戶改善行為。③隱性融合。如果沒有該融合,雖然產品看起來是完整的,但缺少發掘用戶潛在需求的賣點。該融合往往表現為功能實現上的創新。
在物理層面,急需解決摩擦、耐受和排異的問題。可穿戴設備的外觀應符合多數人的審美,應與身體貼合、無異物感,且設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應有保證??纱┐髟O備與人融合的最大特點是可使使用者忘記設備的存在。相比蘋果首創性地將觸摸引入人機交互,可穿戴設備的交互基礎的是傳感交互方式,因此,感知能力的實現方式和貼合用戶心理的程度等細節將影響產品與人的融合。比如,蘋果iWatch智能手表的戀人鏈接功能——通過敲擊自己的iWatch將想念傳遞到另一方的iWatch上(另一方的iWatch會通過傳感模擬敲擊給用戶),從而秘而不宣地實現情感溝通。
在溝通融合和服務融合方面,可穿戴式設備與人的頻繁交流使設備需要滿足即時訪問的要求,需要具有簡練的入口,從而保證正常使用,并能詳細列出菜單項;減少選擇項,盡量使界面清晰、易操作;簡化輸入,在大多數可穿戴設備上,屏幕上的有效操作空間有限,需要降低輸入的復雜性和層疊度;在使用場景中,為了使設備融入人的生活,需要考慮怎樣使信息更簡單、智能地輸入。在日常生活中,可利用輸入行為的復用性實現信息自動智能錄入,比如某些特定動作和行為可觸發某些功能。
在隱性融合方面,需要強調隱私保護的重要性。在大數據時代,可穿戴設備的服務基于一定的平臺分析,人們日漸依賴網絡,但個人健康數據、習慣記錄和偏好記錄在各處保存的同時,增大了隱私泄露的危險;產品聚集成為社區,可使用戶得到增強人際的附加價值;在人體供電方面,在供電能源的限制下,加之相關科技的存在,因此,在未來,人體為可穿戴設備供電成為可能。
3 結束語
面對需要在分秒內即時溝通的龐大用戶群,以及有針對性地運用情景(健康醫療、體育訓練等)的特殊情況,為了區別于傳統電腦,以感知能力為主的可穿戴設備更需要以用戶體驗取勝。通過與人接觸的深度溝通,將與人融合這一用戶體驗分類梳理,從而為可穿戴設備的設計提供參考。未來是不可預知的,新事物的出現層出不窮,在面對它們帶來的便捷或革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時,我們需要以創造性、前瞻性的思維考慮與人融合的問題。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