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當今時代稱為微時代,那么微時代的特點是什么呢?我認為有這樣幾點:信息碎片化、閱讀快餐化、文化跨界化、媒介多元化。在迅猛發展的“微”時代背景下,微電影已經不是初創時期草根文化的視覺狂歡,它已經正在走向規范化、品牌化。因此我們的思維也要有一個質的飛躍。
第一,微電影的思維,要從影院思維和觀眾思維轉變為粉絲思維。也就是說,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將成為微視頻最強大、最搶眼、最聚人氣的落腳點。比如目前的芒果TV網絡平臺,可以使電視端、手機端、PC端完全打通,當我們的微電影進入到這樣平臺的時候,你才會發現創作10分鐘的微電影太長了,最好是制作5分鐘以下的微視頻。因此微電影思維更是多元手段播出平臺和接納平臺的思維,也就是互聯網思維。微電影創作,實際上是一種思考方式的變遷,是對未來視覺藝術發展出路的思維。
第二,微電影的思維,是畫面語言故事化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微電影重在觀賞,觀賞藝術實際就是“眼睛里”的藝術,因此在創作微電影的時候,一定要把視覺放在首位,用畫面解讀故事,用畫面敘事現實,用畫面說明一切。試想一部5分鐘的微電影,如果出現過多的對白和解說詞,這個節目還怎么看得下去?微電影的特點就是微小,微小視頻要吸引眼球,就必須在視覺上有“新奇特”的個性,而新奇特的視覺沖擊力用解說詞或者對白是實現不了的。因此我們在創作微電影的時候,尤其要學會拍攝“啞劇”,善于用畫面語言敘事,千萬不要讓“聽覺”藝術進入的太多、太過于強大。
第三,微電影的思維,不僅僅是娛樂至上,還應該“微言大義”。我們可能駕馭不了龐大的網絡,但是我們能夠駕馭某個微電影的創作。有人說幾十秒或者幾分鐘的微電影主要是用于快餐式、碎片化的娛樂消遣,通過一些搞笑的視頻小段子或者小故事提高大眾的“點擊率”和對某個視頻網站的重視。但是自2014年起筆者在國際國內的微電影大賽中看到了更多的“微言大義”的短視頻。陜西師范大學的《舉手之勞》,中國傳媒大學的《不要那么大》,云南戴光祿先生的《喜鵲的喜好》和沈陽大學的《對比》等等,都是譏諷和揭露社會現實中的一些惡劣現象和不良習慣。而網絡短劇《雷鋒俠》《缺失的土地》更是對當今社會缺乏見義勇為,不注重環保事件的迎頭批判。 責編/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