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萍
(廬江縣繡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產科,安徽巢湖231500)
中西醫結合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觀察
楊海萍
(廬江縣繡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產科,安徽巢湖231500)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療效,緩解原發性痛經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質量。方法選擇2014年1~12月在該院門診就診的痛經患者156例,按就診順序將單數分為觀察組,雙數分為對照組,每組78例。對照組采用西醫治療,觀察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比較兩組療效。結果治療前觀察組患者中重度疼痛者 8例(10.26%),對照組患者中重度疼痛者7例(8.9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5,P=0.93),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中無疼痛者明顯增多,而輕、中度疼痛者減少,無重度疼痛者。觀察組治愈率達53.85%(42/78),好轉率為46.15%(36/78),總有效率為100%(78/78);對照組治愈率低[5.13%(4/78)],無效率為84.62%(66/78)。兩組治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0.70,P=0.003)。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原發性痛經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痛經/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結果;丹參;烏藥
痛經是指在月經周期出現腹痛、腰酸、下腹墜脹等,嚴重者甚至影響工作和生活的病癥,最早歸屬于中醫“經行腹痛”范疇[1]。痛經一名最早見于《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癥并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諸病源候論》指出:“婦人月水來不利者,由勞傷血氣,致令體虛而受風冷;風冷客于胞內,損傷沖任之脈,手太陽,少陰之經故。”現代醫學將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原發性痛經指沒有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好發于青少年女性,以14~30歲居多,30歲之后呈下降趨勢。目前,發病機制尚不清楚。青春期女性痛經發病率為59.14%[3]。痛經對青少年女性經濟、情緒和學習均產生不同程度影響[4]。朱蒙蒙等[3]通過對20篇相關文獻的meta分析發現,負性心理、喜好或經常冷飲冷食、睡眠質量不佳或熬夜、初潮年齡大于15歲、月經失調和經常不吃早餐與青少年痛經的發生相關。而中醫將痛經分為氣滯血瘀型、寒凝胞中型、寒凝濕滯型、濕熱下注型、氣血虛弱型、肝腎虛損型等。其病因有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六淫為害、臟腑功能失調等[5]。痛經主要表現為下腹和腰骶部酸脹,疼痛嚴重者甚至出現惡心、嘔吐,出冷汗、暈厥等。不但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且也極大影響身體健康。因此,減輕或根治痛經患者的疼痛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本院急診科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原發性痛經患者取得了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9月在本院門診就診的痛經患者156例,年齡14~43歲,平均(27.0±5.5)歲;病程5~144個月,平均(48.0±5.7)個月。職業:小學及以下14例(8.97%),初中20例(12.82%),高中及中專50例(32.05%),大學及以上72例(46.15%)。其中在校學生34例(21.79%)。就診時主訴下腹疼痛難忍,表現為面色蒼白,部分患者疼痛劇烈時出現惡心、嘔吐,甚至暈厥。大多數患者經血呈黑褐色血塊,下腹冷痛,舌淡黯,脈細澀。主訴有不同程度受涼、進食生冷飲食等。
1.2 方法
1.2.1 分組及治療方法 將156例患者按就診順序單數分為觀察組,雙數分為對照組,每組78例。對照組單用西醫治療,觀察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均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第2、3個月經來潮前1 d服藥,連服3個月經周期后停藥,停藥3個月經周期后電話隨訪患者痛經情況。
1.2.1.1 西醫治療 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丹參注射液(四川升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406107)20mL,靜脈滴注1次;黃體酮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40602)20 mg,肌內注射1次。
1.2.1.2 中醫治療 藥物組成:烏藥、小茴香、干姜、肉桂各6 g,元胡、郁金、丹參、蒲黃、五靈脂各10 g,三七粉3 g(安徽井泉集團中藥飲片有限公司,批號:20140101)[6]。用水煎2次,早、晚分服。
1.2.2 療效判定標準 按 《中醫臨床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判定[7]。治愈:疼痛消失,連續3個月經周期未見復發;好轉:疼痛減輕或消失,但不能維持3個月經周期以上;無效:疼痛未改善。總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2.3 疼痛程度判定標準 根據疼痛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響、全身癥狀、止痛藥應用情況等評定。輕度:有疼痛,但不影響日常活動,工作很少受到影響,無全身癥狀,很少用止痛藥;中度:疼痛使日常生活及工作受到影響,很少有全身癥狀,需用止痛藥才能緩解;重度:疼痛使日常生活及工作受到明顯影響,全身癥狀明顯,止痛藥效果差。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一般人口學資料采用一般統計描述,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疼痛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重度疼痛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5,P=0.930),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疼痛情況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疼痛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中無疼痛者明顯增多,而輕、中度疼痛者減少,無重度疼痛者,兩組患者重度疼痛比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19,P=0.000),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疼痛情況比較[n(%)]
2.3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兩組治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0.70,P=0.003),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結果[n(%)]
現代醫學認為,子宮頸狹窄、經血流出受阻、子宮活動增強導致子宮肌肉張力增加,子宮不規律收縮等均使子宮缺血、經血流出受阻、經量減少,導致痛經。就診時一般疼痛劇烈。因此,采用西藥緩解患者劇烈疼痛。中醫學也認為,淤血為痛經病之標,痛經病實者可因氣滯寒凝致淤,虛者因虛血行無力致淤;無論虛實,其病機最終均會演變成淤,淤血阻滯,沖任、胞宮氣血運行不暢,不暢則痛[8]。黃體酮的應用主要是為了抑制子宮收縮,降低子宮平滑肌興奮性。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之功效。二者合用目的為解除患者急性疼痛、減輕患者痛苦。中醫組方中的烏藥、元胡、郁金、蒲黃、五靈脂行氣活血、活血止痛,小茴香、干姜、肉桂溫暖沖任、通陽止痛,使血得熱則行,血行瘀祛而痛止。溫經、行氣、祛瘀三管齊下,使寒邪散則氣血通,氣血通則疼痛減。但值得注意的是,治療中切忌一見痛經則給予活血祛瘀,補血養氣。因痛經雖有“不通則痛”與“不容而痛”之分,但又有氣滯、寒凝、血瘀、濕熱、氣血不足、脾胃不和、肝脾不調、胃腎不和及肝腎不足之別或單獨有之或合并有之;亦不能單獨調理胞宮、沖任及督帶,更不能死守“不通則痛”之病機而局限于溫通、行通、清通、補通等法,而當以調理肝、脾(胃)、腎臟三臟為主,并根據寒邪、濕熱、血瘀、氣滯及臟腑不調之偏頗隨癥治之[9]。
從表1可見,治療前兩組患者重度疼痛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5,P=0.930)。86.54%(135/156)以上患者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疼痛。而輕度疼痛患者也往往由于長期疼痛對生活質量也存在一定影響。從表2可見,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中無疼痛者明顯增多,而輕、中度疼痛者減少,無重度疼痛者,而對照組患者急性疼痛有一定程度緩解,但無效率達84.62%(66/78)。治療后兩組患者重度疼痛比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19,P=0.000)。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痛經具有較明顯的效果。既解除了患者的急性疼痛,遠期效果也較佳。從表3可見,觀察組治愈率較高[53.85%(42/78)],而對照組治愈率較低[5.13%(4/78)]。觀察組總有效率達100%,而對照組無效率達84.62%。兩組治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0.70,P=0.003),說明現代醫學治療痛經遠期效果欠佳。西醫治療往往只能改善癥狀,治標不治本,下次行經病情易反復,而中醫通過辨證施治可標本兼治,與西醫相比而言,中醫治療痛經具有其優勢,療效明顯,不良反應小,取材方便[10]。另外西醫治療存在一定不良反應,因此,單純西醫治療痛經效果不明顯,提倡中西醫結合治療。
痛經對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影響較大,因此,除積極治療外,還應加強患者日常護理。負性情緒會使子宮頸狹窄部張力增加,是引起痛經的一個重要因素。痛經好發于青年女性,而處于該年齡段的女性大多數為在校學生或剛參加工作者,學習和工作壓力較大,有的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因此,注意患者的心理疏導對緩解痛經具有一定效果。痛經患者需加強鍛煉,增強體質,月經期注意經期衛生,避免劇烈運動,多休息,注意保持生活規律,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加強營養。另外還可適當飲用米酒、酒釀或紅酒類,以擴張血管,通經活絡,緩解痛經。經期還需注意保暖,避免受涼、淋雨、洗冷水澡或用冷水洗腳,不可直接坐于濕地之上,可適當使用熱水袋對下腹進行熱敷,促進血液循環,通暢經血,也有一定緩解痛經的功效。
[1]高菲,劉竹青.桃紅四物湯對原發性痛經小鼠模型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的作用[J].特別健康,2014(7):548.
[2]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47.
[3]朱蒙蒙,顏康康,鄧偉國.青少年女性痛經危險因素的關聯性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26):4237-4239.
[4]鄭露露,韓江余.痛經對高校護生經濟、情緒、學習影響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16):65-66.
[5]陳福英.原發性痛經的病因及治療分析[J].今日健康,2014,13(1):167-168.
[6]湯春瓊,王愛敏.中西醫結合治療青春期重度原發性痛經40例[J].中醫臨床研究,2014,6(28):80-81.
[7]王凈凈,龍俊杰.中醫臨床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236-237.
[8]楊英蘭.原發性痛經的中醫藥研究概述[J].中醫臨床研究,2014,6(24):42-44.
[9]譚志洪,鄧小英.陳國權教授治療痛經臨證經驗舉隅[J].時珍國醫國藥,2014,25(9):2272-2273.
[10]王琇,王東梅.淺析原發性痛經寒凝血瘀型的中醫治療[J].特別健康,2014(1):4-5.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7.035
B
1009-5519(2015)17-2653-03
2015-03-24)
楊海萍(1981-),女,安徽合肥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主要從事中醫婦科方面的研究;E-mail:74286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