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張崇杰王晉君王俊波郭興華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山西運城044000)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來源于胃腸道原始間充質細胞的非上皮性腫瘤。可發生在胃腸道任何部位,亦可發生在胃腸道以外,臨床表現沒有特異性,筆者收集我院經手術病理證實的13例GIST,探討其影像學表現,提高對本病的診斷水平。
1.1 病例資料:收集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原發性GIST病例共13例,全部經手術病理證實。腫瘤最大直徑3.5~10.4cm,平均6.5cm,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齡35~67歲,平均年齡54.3歲,所有病例均行64排多層螺旋CT平掃及增強掃描。
1.2 檢查方法:本組病例均使用飛利浦64層螺旋CT機,患者檢查前禁食6h以上,掃描前30min口服溫水750~1000mL以充盈胃腸道,首先從膈頂至恥骨聯合上緣行CT平掃,掃描參數:層厚3mm,層間距3mm,螺距為1.0;管電流250mA,管電壓120kV,矩陣512×512。平掃完成后,使用高壓注射器,經前臂肘靜脈注射碘海醇(300mg/mL)90~100mL,注射速度為3.5mL/s,采用造影劑智能跟蹤技術,選擇腹主動脈腹腔干平面為監測層面,當CT值達120HU時啟動掃描,靜脈期再延遲70~80s,所有數據傳入Extended BrillianceWorksapce工作站上運用多平面重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積重組(VR)進行圖像后處理。
由兩名主治醫師以上的影像診斷醫師獨立閱片,對圖像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分析記錄病變的大小、部位、形態、生長方式、密度、周圍脂肪間隙、強化方式、腫瘤血管影及有無淋巴結和遠處轉移等方面。二人不一致時討論取得一致,最后和手術病理結果對照。
2.1 GIST的部位、大小及生長方式
13 例GIST,發生在胃部9例,食管1例,小腸3例。腫塊大小以5cm為界,<5cm組5例,≥5cm組8例。黏膜下型4例,肌壁間型2例,漿膜下型7例。
2.2 MSCT表現
①平掃密度:4例密度均勻,無囊變壞死,其中1例可見點狀鈣化灶;9例密度不均勻,可見囊變壞死,其中1例與小腸相通,腫瘤內可見氣體密度影。
②強化方式:輕中度均勻強化4例,不均勻明顯強化9例。增強后所有GIST病變的靜脈期CT值均高于動脈期,呈漸進性的強化趨勢。
③瘤周及瘤內血管影:經MIP及MPR重建,腫瘤周圍及內部可見供血動脈7例,表現為供血動脈在腫瘤邊緣繞行,并發出小分支深入腫瘤內部。
④腫瘤周圍脂肪間隙:5例周圍脂肪間隙清楚,8例周圍脂肪間隙模糊或與周圍組織粘連,分界不清。
2.3 手術病理結果
13例病變中,高度危險性6例,其中一例發生肝臟轉移,中度危險性3例,低度危險性4例。
不同危險度GIST的MSCT表現與組織病理學病變危險度的對照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高、中、低度危險度的GIST在MSCT上腫瘤大小、平掃密度及強化方式、腫瘤血管影、周圍脂肪間隙方面有不同影像表現。由于樣本小,未做醫學統計。

不同危險度GIST的MSCT表現與病變危險度的對照(表1)
GIST屬于潛在惡性風險的腫瘤,手術切除后易復發、轉移,MSCT是目前診斷GIST的最佳方法,能準確定位、初步判定術前惡性風險度[2]。
3.1 臨床表現GIST多見于中年及老年,40歲以前少見,發病的中位年齡為50~60歲。癥狀與腫瘤大小、發生部位、腫物與腸壁的關系以及腫瘤的良惡性有關,臨床表現缺乏特征性[3]。常見癥狀為腹痛腹脹、包塊、貧血或消化道出血癥狀。GIST局限性向腔內、腔外或同時向腔內腔外混合生長,且多以向腔外生長為主,因此很少出現腸梗阻征象[4]。
3.2 MSCT優勢①MSCT成像范圍廣,掃描時間短,一次屏氣可以快速完成檢查。②CT增強掃描可顯示病變強化特點,強化方式,分析病灶的性質和供血豐富與否。③強大的后處理三維重建:MPR、MIP和VR的圖像,通過多方位、多角度觀察還可以了解腫瘤與周圍器官的關系及有無遠處轉移。
3.3 MSCT在預測GIST危險度中的價值
本組13例原發性GIST,高、中、低度危險性在腫瘤的大小、平掃密度、腫瘤血管及瘤周脂肪間隙清晰與否有不同影像表現。各級危險度GIST病變的靜脈期CT值均高于動脈期,呈漸進性的強化趨勢,與任阿紅[1]等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高度危險性GIST表現為腫瘤體積大、平掃密度不均勻、瘤周可見供血動脈、腫瘤周圍脂肪間隙模糊。少數小于5cm的腫瘤也可以為高度危險性,因此在術前評估GIST病變的危險度時要結合MSCT表現的多項潛在高危因素進行綜合判斷和分析。而腫瘤出現侵犯周圍組織,腹腔網膜播散,遠處轉移,淋巴結腫大等則是肯定高度危險性的MSCT特征。
MSCT是目前診斷GIST的最佳方法,CTA三維重建,通過不同角度觀察腫瘤及其供血動脈,可以準確定位。對于胃腸道不同危險性GIST的CT表現具有一定特征性,并在某些影像征象有差異性,可以對病變危險性做出初步預測,對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和評估預后具有指導意義。
[1] 任阿紅,劉劍羽,周延,等.MSCT雙期增強掃描對胃腸道間質瘤病變危險度的預測價值,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1,19(3),226-231.
[2] 張洪靜,黃娟,敖平,等.64層螺旋CT對胃間質瘤的診斷價值.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2,19(8):885-889.
[3] 李健丁,喬英,賀敬紅.胃腸道間質瘤的CT診斷及不同危險性征象分析[J] .當代醫學,2010,16(8):28-31.
[4] 袁漢強,崔冰,區尚之,等.胃腸間質瘤MSCT三期掃描的CT診斷價值[J] .中國CT與MRI雜志,2009,(4):48-50.